试论社会群体的利益协调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时间:2022-10-19 03:08:07

试论社会群体的利益协调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格局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多元利益群体和利益关系已经形成。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利益群体的内涵

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所谓利益群体(Interest Group),是指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要求,具有共同的利益态度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合体。这里的利益既包括物质利益也包括精神利益。目前,我国的人群大体可划分为工业生产者群体、农业生产者群体、商业服务业劳动者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党政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个体劳动者群体、私营企业者等利益群体。

二、利益群体与利益集团

利益群体不同于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指在利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相似利益主张的人们组织起来形成的,通过参与政治过程、影响公共政策维护或实现其利益的社会团体。利益群体与利益集团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利益集团的组织化程度较高。从利益群体发展到利益集团有一个过程,一般先有利益群体后有利益集团。在历史的发展中,首先出现的是利益群体,随着利益群体内部组织性的不断加强,逐步才达到利益集团的程度。在我国,合法的利益集团大多数由政府主导产生,官办色彩较浓,如村(居)委会、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等。而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退休人员、疾病患者等),由于其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组织化程度较低,还远未达到利益集团的程度,目前仍处于利益群体阶段。

三、社会群体的利益协调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之间的关系

有效协调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对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现时期”,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党中央在这样一个重要阶段到来之际,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分析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对中国来说,社会和谐稳定非常重要,只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才能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稳定,总体而言各种主要社会关系较为和谐,但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生活中也确实存在不少冲突、矛盾和压力,如何有效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利益纠纷和冲突,协调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也关系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各利益群体的现状,妥善处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努力探求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四、我国利益群体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利益都处在重新调整和博弈过程中。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也具有各自特殊的利益,难免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当前,中国利益群体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利益群体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收入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以反映收入差距和社会稳定的基尼系数来看,1997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八十年代初期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28,有学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推算我国2004年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65。此外,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工人阶级中的产业工人阶层、农民尤其是农业劳动者阶层呈现经济社会地位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我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这必然引起处于中下层的利益群体(包括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不满。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够完善,利益表达渠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利益的差别既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当前,我国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还不够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也不够畅通,很多利益冲突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最后以非正常上访、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逐步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妥善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要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逐步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分配和整合机制,建立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三)利益群体的权利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利益群体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也大量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群体随之出现,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换体制、调整结构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就业问题、分配问题、医疗问题、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是当前不同利益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五、统筹协调利益冲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重大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化解、各种利益关系得到统筹兼顾的社会。正确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可以充分激发社会的活力,从源头上化解各种社会问题,确保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相反,如果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引发社会冲突和不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处理利益群体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是有效解决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的基本途径。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总和,不断提高各利益群体的收入水平,逐渐缩小收入差距,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需求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满足。因此,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更好地协调和解决利益矛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

(二)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和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促进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协调,关键还是要从制度上入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不同利益群体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机制不畅,容易引起利益诉求的体制外表达,甚至导致的发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信息沟通反馈不及时,就会导致各主体之间因为对彼此的利益要求缺乏准确把握而发生误解和冲突,使社会利益关系紧张利益矛盾激化,进而容易导致和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因此,建立健全通畅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完善的沟通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进行有效的沟通,应当成为一种维护社会和谐的常规性的社会机制。

(四)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写入宪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越来越成为人们公认的行为准则。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保障不同利益群体利益的有力武器,我国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和保障各种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使人们在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时有法可依。同时,建立和健全普法教育机制,进一步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使法律在规范利益群体行为、调整利益冲突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社会公平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的社会公平竞争机制是协调社会利益群体关系的关键。我们在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时,必须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统筹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充分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分配中,要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在经济生活中把效率放在第一位,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把公平放在第一位。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打破各种社会壁垒和机会垄断,使得各种竞争主体都能获得公正的竞争机会。

(五)建立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保护和援助机制。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处于不利社会地位、依靠自身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水准,需要国家、社会和他人予以帮扶的社会群体。这部分群体主要包括下岗职工、城市民工、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因各级政府征地而失地的农民等群体。弱势群体处在社会底层,相对剥夺感突出。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占有的资源不足等原因,在经济、政治上处于劣势地位。利益表达机制是指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和方式,把自己的态度、情绪、想法和意见向党和政府表达出来,以实现和维护自身合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利益的机制。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渠道,让弱势群体的利益主张能够通过自己的利益代言人、相关的法律等途径表达出来,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法律的框架内构建一个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进行利益博弈的平台。同时,应建立弱势群体的保护和援助机制,更好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注释:

本文系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郑杭生,李路路主编.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王伟光.利益群体理论及群体分析方法.新东方,1998,(3).

[4]孔祥学.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群体利益分化与政府协调.延边党校学报, 25,(3).

[5]张荣洁.浅析中国社会新兴利益群体.北京大学学报, 2002年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

[6]周多刚.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7).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最高人民法院)

上一篇:雪域意象的艺术阐释 下一篇:加强消防产品监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