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用发散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探究

时间:2022-10-19 02:57:57

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用发散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探究

摘 要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能够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的方法,对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尽管学生在发散思维探究中可能出现不切实际的、荒谬的、不可思议的想法,这并不在重要,重要的是有些观念经过转换后可以成为合理的、有用的思想,也正是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培养,创新能力被提高,这也正是目前课改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关键词 初一思品课;发散思维;教学模式

发散思维又称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求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多维发散状。例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在初一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应用多角度发散思维来进行教学,使学生们学的轻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在初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以下做法:

一、理清现状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常常发现学生离不开课本,离不开教师。课本上怎么说,学生就只会依赖课本内容说,老师怎么说学生就跟着怎么说。让他们再说说认识,谈谈感受就困难了。例如:在进行初一下册思想品德第十课“缤纷复杂的社会”第一课时“看看社会万花筒”一课时,当学到社会复杂性时,课本出现了“上网”这一时尚,用张锋和刘刚的事例来说明张锋上网能帮助学习,是学习的好帮手。刘刚却沉迷网络,伤害身体,不慎交友,耽误学习。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上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有利的一面,要防止受到伤害。这一事例重点是让学生领会社会复杂性,但社会复杂性也不仅仅表现在“上网”上,可是学生总是不能跳出这一框框,随即我让学生再谈谈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结果大家就只能围绕上网来说。可见,培养学生多角度发散思维很有必要。解决问题不是一条路走到黑,而是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的与另一些事物联结成为新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思品课教学。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训练

发散思维不仅需要用上我们自己的全部大脑,有时还需要用上我们身边的无限资源,集思广益。思维本身好像什么都不是,其实就是一种“迁移默化”的能力.如果说一件事情是“树”的主干,那它的枝桠,叶子,根茎等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发散思维主要是靠“类比”进行的,要注意总结和积累,才会越来越广阔。“上网”在今天作为社会“时尚”,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课本通过介绍张锋和刘刚对待上网的不同态度,让学生们感受网络环境中,既有对中小学生学习有利的一面,查资料、讨论问题、发文章,帮助学习使他们进步,又有有害的一面,沉迷网络游戏,不慎交友,无节制的聊天,这些不利于我们成长的一面。课程进行到这里,抓住机会展开多角度发散思维,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感受,感知“上网”还有哪些作用和危害。这样一来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又说了有利的方面:(1)网上购物;(2)网上销售;(3)网上支付资金;(4)网上寻医等。不利的方面有:(1)黄赌毒危害青少年;(2)虚假信息骗人;(3)传播不当言论;(4)诱惑青少年犯罪等。学生通过以上探究,终于通过对“上网”这一事件的讨论和认识,知道了社会是复杂的,有真善美,又有假丑恶。

三、通过习题进行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以独特的思维活动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内在联系,指引人们对问题获得新的认识新的解释,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称为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其核心作用是想象,是人脑创新活动的源泉,联想是源泉汇合,而发散思维就为这个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广阔的通道,其特点表现为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它借助横向类比,触类旁通,使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这正是多角度发散思维方法在初中思品课学习中所需要的。

在教授初一下册(陕教版)第十一课“有序的社会”的第一课《社会有序靠规则》和第二课《法律维序强有力》之后,我通过习题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训练。习题为:“道德、纪律、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则,它们的产生、实施的保障、适用范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要求学生在课堂讨论、整合两节课的知识进行作答。同学们拿出了作业本,开始思考讨论,三三两两,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探究,学生开始了作答,我抽了五名同学将他们的答案进行了交流,要求第一名同学就纪律、道德、法律的产生谈谈你的认识,同学答道:“道德产生是自然而然的,法律产生是国家制定的,而纪律的产生却答不上来;第二名同学给了补充,是由单位制定的。我进一步发问,谁还能补充吗?又一名同学站起来补充道:“也可以是团体、机关,例如乡规民约,校纪校规,厂纪厂规,班级版规等的产生。通过练习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已经掌握,进而对实施保障,适用范围做了探究,最后总结归纳如下:

产生实施的保障适用范围相同(或不相同),道德约定俗成自然形成信念、习俗、社会舆论范围广,不同阶级有不同道德观并非为全体人遵守,对人们行为有约束指导作用,道德是人们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和纪律纪律由社会组织、团体、单位制定靠行政手段,通过奖惩的方式予以实施,只适用于某以单位、团体、组织对人们的行为有约束和指导作用法律由国家制定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是外在的强制性道德和纪律通过这一习题,使学生们对已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学生们在多角度发散思维方面得到了训练。

上一篇:浅议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