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高中化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教学

时间:2022-10-19 02:45:54

略谈高中化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的教学

摘 要: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笔者在多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教学实践中,意识到电解质的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行为、思维、情感上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分析实验的原理,理解事物的本质为基础,掌握方法,达到对知识的应用为目标。

关键词:概念教学;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162-01

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不仅是推理的依据、解题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化学概念的教学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学好这一部分知识,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为高二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弱电解质电离理论和盐类的水解做好准备。笔者在多次电解质的教学实践中, 从对作业的批改和考试答题情况分析,并多次反思教学过程,发现学生普遍感觉这部分概念较难掌握,对电解质的理解不透彻,更不能做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

一、钻研教材、研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目标。

化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法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除了使学生真正建构起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化学科学素养。实践证明基于经验的教学却没有基于课程标准来教学是非常可怕的盲目的教学,教师教学生涯中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教学,而不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在原地裹足不前,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时间那是最悲哀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二、研究学生,了解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课本和本教材本章前一节已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单质、氧化物的概念,介绍了酸碱盐的组成。归纳出化合物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也探究了各物质之间的关系。并提到按分类依据不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而出现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字眼。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中电离出离子的知识,但没有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的知识,和酸碱盐的概念。物质溶于水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化合物酸、碱、盐等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个山区小县的第一中学,由于本县只有一所高中,高一所录取的学生基础和成绩相差很大,并且大部分农村中学的师生对只按折合分的化学科不够重视,造成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脱节,使高中化学的教学遇到较大的困难。

三、利用实验,注重概念形成过程、促进概念理解。

1、实验在电解质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节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笔者与部分同事在过去的教学中曾认为演示实验就是让学生看看现象罢了,认为做演示实验不如看看实验视频或实验动画,既节省时间又清析,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而脱离实验教学的电解质教学,后果是学生总是无法从本质上理解电解质。

2、本节课的实验教学

本节课是先通过导电性实验,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偏转的现象,引起导电原因的思考,具体的实验操作是①NaOH 溶液 、HCl 溶液 、NaCl 溶液、KNO3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的导电性实验,②NaCl晶体导电性实验。实验过程中认真细致地观察现象很重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更重要,要从感性认识深入到导电原因的理性认识。学生观察到同样是NaCl,在溶液中能导电,而在固态时却不导电。教师就可以实时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大胆的质疑和假设,交流探讨,在探究体验中构建电解质的概念。

四、关注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对概念进行加工和迁移。

首先,教学不仅是引导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更是促进所学新知识的迁移应用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以致用,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内在本质和外延,利用多种方法对概念的信息进行加工和迁移,以利于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笔者认为积极的迁移效应,是问题顺利解决的重要因素。

其次,教师在讲解说理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电解质首先是化合物;其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有导电性;第三,必需是该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这一点课本并未以文字形式明确描述,只是隐藏在概念中。如SO3溶于水,所得溶液能导电,是因SO3与水反应生成H2SO4而导电,并非SO3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所以SO3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H2SO4才是电解质。

再次,举例是对概念理解和加工迁移的最好方法,如KCl晶体虽不导电,但首先它是化合物;其次K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K+、Cl-而导电,所以KCl是电解质。KCl溶液(混合物)和铁丝(单质)虽然能够导电,但二者均不是化合物,所以二者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总之,作为《必修1》模块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电解质,其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行为、思维、情感上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注重分析实验的原理,理解事物的本质为基础,掌握方法,注重对知识的应用为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可明显的发现学生不再是简单认为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不能导电的物质就是非电解质。而是通过先确定该物质是否为化合物及其本身能否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最后才判断该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云生.化学概念原理教学和理想化方法教育[J].化学教学,2014(12):10-13.

[3] 江 敏.化学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策略[J].江苏教育,2014(3):11-14.

上一篇: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下一篇:有关移动互联网终端技术的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