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依法治校探析

时间:2022-10-19 02:44:52

高等院校依法治校探析

摘要: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依法治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基础,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依法治校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推进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校;含义;必要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305-02

一、依法治校的内涵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的理念和原则,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个历史范畴。在西方,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法治的主张。强调“法治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良好的法律 [1]。近代西方社会“法治”被认为是一项重要原则,英国法学家认为法治为“法律的统治”;在德国,法治被理解为“法治国家”,在美国法治被理解为“法治行政或法治政府归各国尽管对法治的理解和实践不同,但一般都强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保护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当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法律至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司法公正等法治原则和精神。

依法治校从语义上分析,“依”是指依据、根据和依靠:“法”指学校管理之法源,包括宪法、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其在原来意义上的延伸――地方和学校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的学校章程和校内一系列制度规定。“治”是办学和管理的具体行为,包括管理和服务,以及评价、指引、预测人们的行为、保护、奖励合法行为,开展依法育人、依法管理工作。“校”,是指中国境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大中小、国办和民办、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等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是学校一种办学和管理的理念、指导思想、管理模式和工作机制。

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二、高校实行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高校的管理进入法制化的时代。2003年7月17日,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03]号),则是中国依法治校的又一举措。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高校传统内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治现象。人治的管理方式特点是重人情、轻理性,重权威、轻法制。历史经验一再证明,人治具有不稳定性、不规范性以及非理性的特征。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2]。由于大学内部浓厚的人治色彩,很多时候,学校的兴衰成败不是取决于高等教育服务质量和社会贡献,而是校长(或者书记,或者是二者的配置)的能力、品性甚至人脉资源。在法治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话语,高校法治化趋势已然不可逆转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依法治校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大学自治是中国高校的必然选择。

纵览全球名校,比如像哈佛、剑桥等世界著名一流大学,之所以能百年不败。恐怕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坚持依法治校 [3]。当今世界任何一所大学,想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机构,都需要提升自身法制化管理的水平,增强自身管理能力。

2.实行依法治校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证。”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阵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因此,依法治校是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如,2004年2月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案件,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案件,2008年10月中国政法大学付成励弑师等案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因此,必须加快高等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将素质教育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把时代精神、国家需要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大学生成长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现代法律素质的合格人才。

3.实行依法治校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依法治校就是要改变过去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学校的观念,促进民主管理和常规管理的制度化,实现和保障教职工管理学校的民主政治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保证广大教职工参与依法治校的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所需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促进学校各项改革发展事业的顺利进行。

三、高校依法治校的实现途径

(一)有法可依,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及高等学校管理制度

教育立法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一种新型间接控制形式。教育法制的完善,对于规范、组织和协调教育活动,排除对教学、科研自由和公民受教育权的威胁和侵害,为教育活动创造自由、宽松、安定的社会环境大有益处。因此在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超前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为依法治校提供条件保障。

依法治校要求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均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学校制定规章制度需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合法性,即学校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二是科学性,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要求学生履行义务的同时,应赋予其一定的权利,权利与义务要相对应,并要规定权利的救济途径;三是民主性,即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应让师生员工充分参与;四是程序性,即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均需经过特定的程序,遵守特定的程序规则,确保程序公正。

(二)有法必依,严格依法办事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法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施依法治校的根本保证。

1.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依法治校需要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各职能部门及所属教职员工都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履行职责。这就要求学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协调各种关系,强化各部门的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划分管理层次,确定管理目标,注重管理中的整体平衡和管理效果的整体优化 [4]。

2.加强民主监督,完善内部约束机制。任何权力都需要进行监督和制约,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翰・阿克顿曾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规律:“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绝对地腐败。”例如,武汉大学原副校长陈绍方、原副书记乐小龙受贿案,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党委副书记郭泽深受贿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涉及原副校长、工会主席赵永华受贿案,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助理马利华受贿案等 [5]。这些腐败案件的发生说明,在高校内部管理中,同样要防止权力被滥用,所以应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以确保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能落到实处。其一,实行校务公开。让教职员工、学生均参与学校事务,积极听取他们的要求及建议,并接受他们的监督。其二,充分发挥监察、宣传、工会等部门或组织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群众举报、接待和舆论监督制度。其三,建立健全干部述职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干部的民主测评。其四,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促进领导干部互相监督和教育,提高思想水平和素质。

3.严格遵守程序规则,确保程序正当。法治追求的目标是公平与正义,这种公平与正义不仅是指实体上的,还包括程序上的,“程序公正”已为大多数法治国家所接受。这种要求反映在依法治校领域,就要求学校处理各项事务、作出任何决定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定或学校制定的程序规则办事,确保程序公正。西方国家很早就认可了这个观念,在“狄克逊诉亚拉巴马州高等教育委员会案”、“戈斯诉洛伯兹案”、“佩蒂诉伦敦大学案”中,教育机构均因为程序失当而败诉 [6]。在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中发生的多起因学籍、学位、处分等引起的诉讼中,学校败诉的理由无一不是程序不当。这些实例应当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警觉,充分认识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在学校管理中,严格遵守程序规则,按照程序办事。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培育师生法治素养

法治是一种治理模式,它倡导一种自由的、规范有序的、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从治理层面上讲,法治的内容包括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就生活方式而言,法治是公民拥有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和谐统一,是理性思维,健康人格和现代文明的统一。法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高校是传承文明的殿堂,因而在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中,培养高校师生的法治精神显得尤其迫切。这就要求高校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和载体,构建立体化覆盖的法律传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网络、校报、电视、宣传栏阵地作用,利用声像宣传作品、宣传橱窗、普法读物、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营造学法、讲法、用法的校园环境,形成依法治校执教的良性运行环境和秩序。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9.

[2]赵泽虎,何琴.浅析依法治校理念的深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1):60.

[3]凌新华.依法治校:大学治理的基本方略[J].理论月刊,2004,(3):92.

[4]谢敏贤.依法治校与创建和谐校园[J].中国建设教育,2006,(6):38-40.

[5]盘点中国教育界腐败案高校校长受贿最严重[EB/OL].www.省略.2009-10-13.

[6]周健翔.关于依法治校的几点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6-68.[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下一篇:法律信仰教育对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