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伤肺,七法应对

时间:2022-10-19 02:40:32

根据中医的说法,秋季在五行中属金,肺也属金,故秋季对应的脏腑为“肺”。这个季节,燥是主要现象,也就是中医学说的“秋躁”。肺开窍于鼻,肺气关联于鼻,秋季干燥的空气作用于鼻,很容易损伤肺气出现相关的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干咳等。所以,秋季是呼吸道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感冒等的高发季节,这与秋季肺气受损密切相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于秋之后尤为常见,喉、咽也分别是肺的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袭击,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因此,秋季最应注意养肺。下面介绍七种有助于护养肺气的方法,简便易行,适于在家庭运用。

摩鼻、浴鼻、洗鼻法:首先,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然后,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位于鼻唇沟与鼻翼交界处)。每天摩鼻1~2遍,可增强鼻的耐寒能力,亦可治伤风、鼻塞不通等。每天清晨或是傍晚,用水浴鼻或洗鼻则效果更好。浴鼻的方法是将鼻浸在冷水中,闭气不息,少顷,抬头换气后,再浸入水中。如此反复3~5遍。亦可用毛巾浸冷水敷于鼻上。洗鼻的方法是用掌心盛温水或温盐水,低头由鼻将其轻轻吸入,再经鼻擤出,反复数次。

摩喉法:上身端直、坐立均可,仰头,颈部伸直,用手沿咽喉部向下按摩,直至胸部。双手交替按摩20次为1遍,可连续做2~3遍。注意:按摩时拇指与其他四指张开,虎口对住咽喉部,自颏下向下按搓,可适当用力。这种方法可以利咽喉,止咳化痰。

按摩大椎法:两手搓热后轮流搓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七颈椎棘突就是头前屈时在颈后部摸到的最高隆起),可每天早起后搓大椎穴,较冷时出门前也要搓热此穴位,对防止感冒,方便又有效。

躬身撑体端坐法:首先,端坐,全身放松,调匀呼吸。然后,两脚自然交叉躬身弯腰,两手用力支撑,使身体上抬,3~5次为1遍。可根据自身体力,反复做3~5遍。注意两臂支撑要用力,用力时,宜闭息,不呼吸。身体上抬时要尽量躬身;双腿自然交叉,是为了避免借下肢的力量支撑身体。所以,应用臂力,腿不要用力。这种方法可通达肺气,疏通肺脉,对风邪伤肺及肺气虚损均有调理作用。

捶背端坐法:腰背自然直立,双目微闭,放松,两手交握成拳,反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5遍。捶背时,要闭气不息。同时,叩齿3~10次,并缓缓吞咽津液数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沿背捶打,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脉,预防感冒,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呼吸法:晚餐后两小时,找一处室外空气清新之地,先走10分钟,然后站定,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掌相叠,放于脐下3厘米处,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此时,吸气、收腹,再缓缓呼气、放松,反复数次,持续半小时即可。

吐故纳新法:在空气新鲜的地方张开嘴,用力把体内浊气全部吐出,自然呼吸一会儿后再做下一次,3~6次为1遍。注意:吸气时腹部鼓起即吸满气,呼气要呼尽,切忌憋气,这样,能增大肺活量和增强抗寒能力。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有效引导与实践 下一篇:对付“悲秋”,中医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