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要旨 第1期

时间:2022-10-19 02:08:07

(上接2003年11期P57)

降阴符也非易事,也要过三关,上关曰“祖窍”(玄关),前中关曰“膻中”,前下关曰“神阙”。上下鹊桥有的处理方法主张下垫,上夹鼻孔。笔者认为不妥,这样阻碍气行,坠入后天所为。真正炼功得法,下阳关,精自不泄气自不漏,其肛自提,上鹊桥,自然鼻不透气,舌舔上腭形成飞丹过桥之势。

据说张紫阳真人泄露天机,传道匪人,三遭天谴,知之不可轻言也。钟离真人又云:“非此火符,别无结丹之理,火珠不能现形,再无入圣之机”。修真之士,阅尽丹经千万篇,自古火候无人传,所以火符至尊至贵,为口口相传,心心相印,万古不敢轻泄之,秘密天机,知之者可不慎哉。

其十六层为:采药归炉,封固炼丹

伍冲虚真人曰:“药既皈炉须用真意封固。停息从伏神气,即是运周天子时之头。故曰:子时有沐浴之候,即此也(其实子午卯酉四时皆有沐浴之候也)。封固者,闭塞耳目口三关,有凝神聚气温养之义也。停息者,非闭息也,是不行采药故虚之法,将神气随吸入,俱伏于气穴(下田)略停一息之倾,盘旋于丹田之上,待息起,随呼出,接吸之际,以神驭气,气垫丹田,外想不入,内想不出,痒生毫窍,肢体如绵,恍惚之间,心性复灵,其妙真有,妙不可传。凝神入气穴,归炉封闭严,以烹以炼”,结成金丹。

笔者再把李太虚真人产真种天机推荐给修真之士,其言云:“玄关窍开,有一连开二三十次而后止,有一连开一二十次而后止,久暂原自不同。人之神气,皆日主动,夜主静。气至神知,运一周天真气愈炼愈旺,气动机愈勤,日夜并进,时刻不懈,一日行三五周天,以至十余周天,彻夜而无休歇,渐渐觉得精化为气,其动机日日减少,昼夜之间,又渐渐退至三五周天,觉气机随动而消,不能充玉茎,阳兴即衰,随兴随采,运行周天,万不可神离下田,走泄神气,三宝分离而无矣。谨慎行持,功勤效速,而炼精化气,作出真景实验也,玄关窍开一次,行周天火符一次,谓之颠倒阴阳。三百六十息,久久马阴藏相,火足药灵,缩回,周天数足而阳光三现(掣电两眉之间)。行七日采大药之功矣”。

炼精化的小周天功的四步种采炼养。小药归炉后要知止火。李太虚真人这段话,既是指小周天的全过程,也是每一次小还丹的过程。火候最重要,当知阳光三现必须止火,否则真火焚丹,炉灶倾倒,反促人寿。古丹经多处指出:“接命之时,便是伤命之时也”。修者务必悟通道书,参透玄机,明师指教,而后为之;自作聪明,伤天害理,误人误己,天理难容。望修士听吾中肯之语。

其十七层为:断荤绝谷,身显纯阳

修炼丹道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度,吸为胎息,绝谷定慧。一般人把不吃辛荤叫断了口福,大谈辛辣荤肉之后天营养,不知修真之宗旨是绝谷定慧。上阳子曰:“下手入静,先绝食腥荤香辣之物。盖腥荤之物味主沉浊,食之气粗而难伏。香辣之物,性之轻浮,食之必致先天之气散而不聚。要知存乎理者,禁食腥荤香辣,专持清斋。素食淡饭,以除原味,不食过饱,过饱则伤神;不食过饥,过饥则伤气。饮食要调合得中,饥则加餐,食可则止。次节即饮食之道,后世修真,不可不知也。”今人传授大丹,略此一节,以为次要,导致丹久不结。

辟谷是小周天功渐行完毕,真气旺盛充盈,逐渐过渡大周天日月合璧后出现,是客观的产物。有些功法门派,条件反射,强制辟谷,只不过是像骆驼一样耗尽体内脂肪而已。辟谷过后又复食,原一日三餐六碗,加为三餐九碗,令人一笑。真正的辟谷天机是丹道功小周天(小还丹)半辟谷,大周天(大还丹)全辟谷,自然而然功到绝谷定慧。强行为之,违道之旨(编者按:公允而论,身患疾疴,短期行辟谷,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缘督子曰:“变为纯阳,如果心牵世味,而食不绝,则阳不纯,即有阴魔来扰之患。盖有一分食,即有一分阴魔。如欲阴尽阳纯,必窥破世味,斩断尘缘,方能顿足生慧,而绝谷不思食矣。如果绝食速,则得定出定亦速,若绝食迟,则得定出定亦迟。而能绝食入定者,若念头不住,心多感思,火寒丹冷,元神不能守乎气,则又化为呼吸之气,变为交媾之精。人心不绝,欲念不消,终不能绝食,难皈大定,尽败前功者有之。直待金液降完,璇玑停轮,当加净肚除梦之功,直至世味永绝,昏睡全无,则胎圆而神全矣。

辟谷由半辟而达全辟,开初辅助蔬菜水果而已,最后全辟,一果不食,滴水不饮,绝谷定慧而容颜妙美,神清气爽,仙风道气飘逸。

其十八层为:日升月降,日月合璧

百日筑基,炼精化是修丹道的根基,如同盖房子先筑根基一样,房基固,其房坚;房基毁,其厦倾。炼丹道是人体生命科学范畴,它是尘世上最不容易办到的第一难事,错之一毫,失之千里。丹道真功非仙人真传,谁能为之。有人几个小时通周天,几天通周天,乃欺世上无知之人,然也真有人相信鬼谈怪话,令人可笑。筑基要按照丹道规矩,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足印,锲而不舍,金石为开,否则就会像崂山道士一样碰壁。

小周天功接近圆满时,一般不会再出现活子时,人体任督脉周天不时的运行着。十二正经,十五别络全部打通,奇经八脉已开过半,孙络和人体穴位也开过半。这时仍需神蛰气穴,反观内视,如鸡抱卵,向大周天过渡。倘若一阳不生,外肾少举,元神处于先天状态,可以先天真意存想一轮红日循督脉上行升入乾顶泥丸,然后一轮皓月顺任脉下行至脐内海底,再端坐寂照,如果再有一阳复生,再行采炼之功。

终而复始,久久行功,身中阴气,时时减少,阳气日渐充盈,布满全身,肌肉筋骨皆有变化,自然不食不饥,不饮不渴,体发异香,发白返黑,步履轻健,脱胎换骨矣。日月合璧,由后天存想助之,到自然的形成,标志着圣胎已快圆满,全部绝谷定慧,六根震动,到神俱六通之境,三华聚顶,五气朝元,珠落黄庭,这是大周天阶段的功行。有时小周天功也会有日月合璧象(这里阐明,后不再叙,修士自记)。第二步功满,可谓地仙之果。

3、炼气化神,圣婴胎圆

法语

坎离相交圣胎圆,金液玉露育灵芽

珠落黄庭三华悬,日月合璧气朝元

七返九还丹光灿,神证六通神通现

上迁天谷至内院,阳神出壳是天仙

(1)化神之理

炼精化之功已毕,身心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丹基已结,内丹还未成熟,因小周天是小还丹,大周天才是大还丹。法身还未纯阳,阳神“真吾”还未尽现。身中元始祖,亦如婴儿在母体子宫内气血养成,不同的是凡躯婴儿顺生,阳神是修炼者在丹田中神合一,交媾而成灵胎仙体,十月胎圆,随化而出。婴儿出生,阳神而成的灵胎仙体出壳,皆是自然之理。此乃元成法身,法身纯阳,出壳之后已达中乘神仙之果。然后再行炼神还虚之功,大罗天仙已定。

(2)化神之法

下田筑基炼精化之功毕,应重新换炉设鼎,行大周天炼化神之功。小周天是借后天口鼻呼吸行真气运行天机,进行炼精化,将后天浊精化为先天元(阳精)。小周天有度数,大周天无度数,是借先天真息(胎息)孕育圣胎。此步尽管不讲周天度数,然而神不离,不离神,相依相恋,龙虎交媾,金公木母,黄婆牵线,真铅真汞,婴儿安宅女,五行攒簇,七日混沌,大药过关,五龙捧圣,圣胎圆润,十月胎圆,阳神出壳矣。

其十九层为:开合橐,胎息先天

身要天盘,五心朝天,炼大周天化神之功。心印经曰:“回风者,会旋其呼吸,气之喻也。混合者,因元神在心,元气在肾,本相隔远,及生气不驰外,神虽有之,而不能用者,无混合之法也。故此经示人用呼吸之气,而回旋之,方得神气归根复命,而混合之,方得神宰于气,而合一。倘无回风之妙用,则神虽在宰气,亦未知气曾受宰否?此为炼金丹至秘至要者。若用至于百日之工,则灵验已显,气已足而可定,神已习定,久而可知,故小周天回风法之火,所当止也,小此而下,皆言小周天火足当止”。

又曰:“不刻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定乾坤”。百日筑基,小周天火候,实际是开合橐能运气,真息绵绵口鼻断。

神为气子,气为神母,神气相逐,如形如影,胎母既结,即神子自息,即无气不散。伍冲虚把伏气也看得极为重要,不伏气神气不依,神气不合,胎不能结,口鼻呼吸不断,先天真息焉存。切忌把胎息作为后天避气的方式来炼,导致气滞穴闭,疾病侵体。胎息是在意守下田气海时自然而然形成的。不能伏气,胎息不成,胎息不成,何以结胎。

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虑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小周天功毕之后向大周天功过渡,由炼精化向炼化神过渡,结圣胎,育圣胎,逆生胎,胎息至关重要,胎息真气的运行很难言传,不是妖人和左道旁门伪言所知,修者要自体悟。

其二十层为:蛰藏真息,周天归大

周天度数同为三百六十五度,何有大小之分?小周天之谓一阳复生,烹炼运行督脉任脉三百六十呼吸一周之为也。炼时运行周天,不炼时周天不行。大周天之谓大药发生,真气永运周天,川流不息,绵绵不断,永久长远,直到胎圆阳神出壳之为也。

左玄真人曰:“初行大周天火候,神住息停,身心入定,不过蛰藏八九十息,半刻之顷为一周,渐渐入于大定,蛰藏一百八九十息,一刻之顷为一周,蛰至一千三百四五十息,一时之久为一周,蛰藏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日之久为一周,以至入于大定,或十日一月,或百日十月为一周,而元神元气,随呼吸之气俱化为一团灵光,无昼无夜,普照常明,日魂月魄,一时停轮,如命将绝,然绝后复生,乃见化功。如何死后又有复生之验,此系立命之正子时。当铅汞相融,万虚俱寂,入于混沌之窍,一不小心谨守,神离窍舍,丹走鼎外,接命在此,伤命也在此。死心入定,凝神于窍中,而为紧要之口诀。古曰:当初一念转动,坠入苦海,我今一念主静,渡过彼岸。生死轮回,皆有一念耳。其初非息火猛烹急炼,而乾金不能出矿,其继非神火绵密温养,而金不能变化,四大威仪一空所有,时时返照,刻刻内观,火候到时,自然性月当空,则阴尽阳纯矣。”

胎息及由蛰藏大周天同时而形成,静功双盘的修炼和侧卧的静功修炼都能行之,卧功其效更佳。笔者认为,陈抟老祖的卧功就是一种蛰藏大周天,又叫做“蛰龙法”,修者可体验而炼,功效益进则炼,不进则忌炼。总之,元神守窍,神不离气,气随神驭,反观内照,其效自验。

(待续)

上一篇:《太极拳源流考》补正 下一篇:王红宇拳学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