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 第2期

时间:2022-10-19 02:01:07

如果把一个老科技工作者所能发挥的正能量比作是星星之火,那么湖南省老科协遍布全省的组织网络,把全省数十万分散的老科技工作者组织起来,使之发挥出更加巨大的正能量,这样形成的即是星火燎原之势。

——题 记

时间回到10年前。

假如面前是一张湖南省老科协分布的全景图,上面依稀分布着七八个星点,长沙、娄底、益阳、衡阳……,寥若晨星。或许是时机未到,抑或是困难重重,这些散落分布的星点看上去稀少而又冷清。但是,身处其中的人却会发现,这种冷清之下,正暗自蕴藏着一股汹涌的正能量,只待时机成熟,这些点点星光就会发光发亮,布满三湘大地。因为,每个星点都代表一支老年科技人才队伍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老年人才已成为社会中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若将这股正能量利用起来将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但在当时,因为条件不成熟,这种力量还在反复涌动,等待时机。只待时机成熟它便会汹涌喷薄而出,在社会中发挥巨大作用。这是一股潜在的社会正能量。也正是在这种正能量的推动之下,老科协组织随之孕育而生,并随着这种正能量的不断蕴积而逐步成长壮大。

湖南省老科协创建伊始,根据湖南省情,围绕人才兴国的发展战略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了服务“三农”上。然而,由于老科协组织建设以及活动运作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直到二届理事会时,全省14个地市,只有8个地市成立了老科协。其中长沙市老科协虽然成立较早,但是8年时间却仅发展80多名会员。实际上在服务“三农”上并未发挥出实质性作用。当时,这不是湖南一省存在的问题。湖南省老科协组织建设上进程缓慢,也折射出全国各省区都存在的问题。

2002年,湖南省原省委书记熊清泉披挂上阵走到了湖南省老科协的前台,随着湖南省原政法委书记朱东阳、国防科技大学原政委汪浩、湖南省化工厅原厅长郎艺珠等人的加入,省老科协领导班子得到了加强,新的班子随之明确了湖南省老科协的发展之路。同时,随着中办发(2005)9号文件的出台,湖南省老科协组织建设的步伐从中游水平一跃上升为全国前列。截止到2012年3月,全省14个地市、126个县(区)全部成立了老科协,其中97.6%的乡镇和38.6%的社区以及15%的农村建立了老科协组织,会员总数达到了14.5万人。形成了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体系。 湖南老科协成为一支人才荟萃、网络从省会延伸到村落的编外科技大军,在威望、人脉、知识、研发、推广方面都具备着强大的实力和能力。

湖南省老科协组织网络的蓬勃发展,为老年科技人才发挥余热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老年科技人才所汇聚而成的巨大的正能量沿着老科协从省会到乡村的组织网络体系,输入到了湖南省的各个城市社区和乡村的田间地头。老科协组织的发展为蕴藏在社会中的巨大能量找到了理想的释放途径,老科协也深深扎根在了湖南省的各个角落。

一、“湖南模式”的序幕

在一次采访中,某省老科协一位领导对记者说:“湖南老科协工作做得好,大家有目共睹。但是,他们是因为有了一个人或者几个,工作才做的风风火火,没有形成固定而长期的发展机制。”;报告文学作家刘书良在《证实人的力量》一文中写道:“个人的力量在老科协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也是湖南省能把老科协做好的原因。”乍看上去,两种说法似乎是矛盾的。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在湖南省的各级各类老科协组织中,选拔有能力、有魄力、有威望的人担任协会领导,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了的机制,即是重视人在老科协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湖南模式的生成,也正得益于这样的一种“机制”。

2002年,随着各地市老科协组织的建立,朱东阳凭借多年行政工作的经验,意识到要把湖南省老科协这个夕阳人的朝阳事业做大做强,还得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省级老领导来掌舵,把握方向。于是,朱东阳与汪浩等其他省老科协领导商定找一位对湖南省情较为了解的老领导来出任第一会长。经过一番考察,朱东阳等人把目光瞄准了一个人,这就是湖南生、湖南长、为湖南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一辈子心血的湖南省原省委书记熊清泉——“熊书记,具体工作由我们做就行了,您只管把握着方向,别让老科协这条船偏离了方向。”朱东阳早就把这样的话打了腹稿。熊清泉听了这些,默默无语。他自小在农村长大,也看到了湖南缓慢的发展历程。他曾经担任过湖南省委书记,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三农”事业上。他发自内心地希望农民兄弟富裕起来,可是农民要想富裕没有科技指导显然不行。那些同时代的农业专家大都从岗位上退了下来,组织起来一定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农村科技力量。想到这,熊清泉老书记动了心。

2002年11月,熊清泉走马上任那天,有人向他汇报老科协要走搞好经营的思路。熊老书记并没有接受这样的意见,“这些常年在农业一线上的专家,你让他们搞农业,那是权威,搞经营,很可能就一窍不通。”他认为,老科协搞经营,做企业,并不擅长,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才能把锋利显现出来,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价值。熊清泉的这番话,为湖南老科协的发展思路定下了基调。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农村、农业、农民在湖南经济上占有重要的比重。湖南不仅有名扬国内外的袁隆平院士,还有成千上万的把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科技成果推广到三湘大地的广大科技工作者。现在,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从农业科技岗位上退下来,进入了老科协组织。他们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给他们丰富的研究成果、丰富的工作经验搭建一个能够发挥老有所为作用的平台。

就这样,湖南省老科协调整了工作思路后,又借中办发(2005)9号文件的春风,提出了老科协要实现“3+X”农业推广普及战略,这其中的“3”是湖南特色农产品楠竹、红薯、中草药;“X”是所有能开发的有前景的特色农业。“3+X”战略让全体的老科协人耳目一新,湖南老科协重点扶持楠竹、红薯、中草药产业以及所有的有利于农业增产增收的项目。谁都看得出来,没有对湖南省情的深邃认识与思考,没有对发展湖南农业的丰富经验,肯定提不出这样有战略眼光的发展思路。

如今,湖南省老科协随着组织建设的推进,“3+X”农业推广普及战略在三湘大地开花结果。因为给农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湖南老科协会员们在湖南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他们成了农村里最受欢迎、最受尊敬、最受爱戴的人。有了这样的成绩,湖南省老科协的社会的地位迅速提升,从省政府对各级政府都把支持老科协工作列为全年工作评定的一项内容。

在熊清泉2002年担任第一会长后,湖南全省地、县都有了老科协组织。

如果要探寻湖南省组织建设为什么做的这么好,那么,在湖南从省老科协到市县等各级老科协领导班子的成功搭建,是湖南老科协进行组织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这也为老科协组织在湖南的蓬勃发展掀开了序幕。

二、“有为”换来遍地开花

我们把目光转向湖南省各地市。

“陈恒祥会长并周志超同志:

首先,我要感谢陈会长和您领导下的益阳市老科协,使我有机会拜读你们的《调查报告》,对贵市‘农合’、‘农协’组织的发展和经营状况有了总体了解,尤其是它们在推动‘三农’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效能,以及农民会员们的获益,令我欣慰和高兴!因为你们的报告实例再次验证了一个真理,这就是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散户营农民惟有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按合作制自愿组织起来,走新型合作之路,这是我国户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和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我十分赞赏你们的调研工作和提出的《调查报告》,并呈市委、市政府。这充分表明,在陈会长领导下的益阳市老科协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事业的高度重视。《调查报告》也写得好,5点建议也甚好,颇受启迪,具普遍意义。同时,我也希望能将工作继续下去,因为农民专业合作事业是新时期的伟大事业,利国、利农、利农民。当然也希望更多的老科协也能像你们这样做下去。……”

这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专家钱仁教授写给益阳市老科协会长陈恒祥、副会长周志超的一封回信,话语中饱含着对农业事业的热爱,饱含着对农民真挚的感情,同时也表达着这位老科技工作者为国奉献余热的渴盼。情真意切,让人感动。而这里面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钱仁,1935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市,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省老科协常务理事。在职时长期从事科研行政管理工作,1991年退休后加入老科协从事科研管理、农业软科学研究工作。一生都奋斗在科研战线上的他,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自己看法和思路。1994年,钱仁教授根据调查和研究,撰写了一份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报告,希望能够引起国家的重视。通过各种关系,他把这份报告送到了当时中国科协科普部一位部长的手中,这位部长很快作了批示并把报告通过组织形式转到国家科委、农业部等部委。但是,遗憾的是迟迟没有了下文。

钱仁并没有灰心。1995年,他又到湖南省科委、省计委向负责人当面汇报了他对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认识和建议,当时,他提交的一份科学详实的报告得到了省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决定立项,进行试点推广。但是,随后几年,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的研究内容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农村。钱仁教授认识到,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面临的将是重重的困难。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被推上了议程。“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这次会议上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的具体部署,让钱仁的内心又燃起了希望的火苗。推进农村改革无疑会给农村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为此,钱仁又一次满怀激动地把对发展农村经济的认识与建议整理成文。这一次,他把《建议》送到了省老科协会长,时任省老科协秘书长的郎艺珠的手上。他希望省老科协能够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大事,纳入到省老科协的工作计划中,列为老科协服务“三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凭借对国家政策与方针的把握与关注,郎艺珠意识到这是一份具有重要价值的建言献策,服务“三农”是老科协的工作方向,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无疑能够极大地推动“三农”事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发家致富。另外,湖南老科协随着组织网络的发展也具备了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能力。

就这样,在湖南省老科协召开的常务理事会上,郎艺珠对钱仁教授的这份《建议》作了重点介绍,会议最终决定把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列为全省老科协的重点工作之一。而钱仁教授的这份报告,也被收录进了省老科协的《建言献策》报告中,报送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那里,同时,这份报告也通过老科协的组织网络传达给了各地老科协。

2009年,钱仁教授的这份建言献策内容,引起了益阳市老科协会长陈恒祥的注意。在他看来,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早已蓬勃发展,钱仁教授的这份《建议》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导资料。于是,益阳市老科协开会讨论后,决定了根据钱仁的《建议》,去帮扶益阳市的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建设。首先,为了了解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情况,陈恒祥会长亲自带领老科协的专家到农村进行调研,并撰写了《关于我市‘农合’、‘农协’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报告》。报告的结果出来了:益阳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但是,办的规范的不多,不少只是所谓的“老板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还需要更加科学规范的指导。

老科协如何从组织上帮建转到规范化建设上来?如何指导建立一批示范性合作社,更好地起到带动作用?陈恒祥决定要请专家来指导。2009年1月底,他亲自给钱仁教授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他们撰写的这份报告,并在信中请钱教授针对益阳市的情况给予指导。

收到陈恒祥的信函与随信寄来的调查报告,钱仁教授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自1994年以来,他已经多次提出了对发展农村经济的看法和建议,但是这些建议最终了无音讯。而如今,益阳市等市县老科协的实际行动使得他的科研成果有了实践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怎能让他不感到激动呢?钱仁教授带着激动与欣慰,随即回信给陈恒祥,信中除了对益阳老科协溢于言表的赞赏之外,也把他对调查报告的感受和看法直接提了出来。

“举的例子,挂的是合作社的名字,并没有合作社的性质。”

“与国家政策上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精神不符合”

钱仁教授对于益阳市老科协的调查报告,在肯定的基础上也尖锐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回信很快就转到陈恒祥的手中。在益阳市老科协会议室,这位说话声音大,办事干脆利索的益阳市统战部原部长,对钱仁教授的建议大加赞赏,他决定要把钱老的这份建议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随后,益阳市老科协副会长周志超等人专程到长沙与钱教授举行座谈,他们想通过当面向钱教授请教学习,然后再回去指导当地农民建设科学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益阳市老科协在帮扶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2年年初,陈恒祥会长又写信给钱教授,在信中热情洋溢的介绍了益阳市老科协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情况,并告诉钱教授,益阳市老科协把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纳入了2012年的工作计划,同时,他们还把钱仁提出的意见与国家农业部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件印发出来,并在各区县(市)老科协和市直农口分会组织专人深入2~3个合作社调研,从中选择一个帮助完善,现在已经选了几个合作社进行了试点,成效非常明显。

看到陈恒祥的信,钱仁脸色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作为一名农业战线上的老科技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为农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作出点贡献,他就感到非常的满足和快乐。而这正是源于一个农业老专家对农村事业发展肺腑的热爱。

益阳市委副书记丛培模曾在市老科协三届四次理事会上高度评价老科协:

“老科协尽管不是党委政府系统的在编单位,但起到了党委、政府系统在编单位达不到的作用。希望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老科协的工作。”

“希望组织部、老干局、科技局、科协等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老科协工作。凡是老科协的事情,可随时给我打电话,只要我在益阳,随时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评价高了,给予老科协的支持自然也就上来了。这最直接能体现出来的就是益阳市委、市政府给予老科协的“四个纳入”待遇。所谓的“四个纳入”,一是老科协的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日程。二是老科协工作纳入政府的年终总结;三是老科协的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的发展,做到逐年增加。四是发展会员纳入经常性的工作。

这对老科协工作的推动以及组织建设的推进,无疑于是插上了一对强有力的翅膀。“四个纳入”使得老科协工作走上了长效的发展机制。如今,益阳市的组织建设在“一手抓数量的增加,一手抓质量的提高”的思路之下,顺利地向村级推进。据了解,益阳市全市1723个村,2010年底已建立老科协的有432个,占25%。最为突出的资阳区104个村子,有98个建立起了老科协组织,占了94%。桃江县有5个乡镇实现了村级老科协的全面覆盖。

益阳市赫山区交河镇橘园村,因历史上种植柑桔而得名。全村23个村民小组,共2208人,2009年10月,村里成立了老科协组织。24个村里的能人成为第一批老科协会员。

在过去,橘园村因为村民纠纷多,告状的多,上访的更多,被人称作是“闹事村”,镇里干部到村里做工作,只能听取情况不能表态,谁表了态谁就脱不了身。有一次村里起了邻里纠纷,镇里下来一位干部进行调解,结果调解不成还被村民打伤了。2009年,橘园村老科协成立以后,为了改变村里的这种状况,村老科协不间断地请来区法制办的专家来村里讲法制课,以真实生动的法制故事每次都能吸引100多人来听讲。通过这种讲课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村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地提高了,慢慢的村民间的纠纷也越来越少。针对一些纠纷问题,村里新成立了调解委员会,4名老科协会员参加了进去,很多纠纷在调解员的真诚劝说下慢慢化解。如今,橘园村未发生过一起大的矛盾纠纷,“闹事村”变成了“和平村”。

路是村落与城市联系的关键。橘园村决定把村里通往外界土路修起来。村支书周铁兵为此算了一笔账,修路上面拨款24.3万元,而整条路13.2公里下来最少要44万元左右,还有20万的资金缺口。周铁兵感到很为难。如果搞摊派,政策不允许,群众也会有意见。想来想去,周铁兵想到了村里的老科协,他决定先去找老科协商量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办法。

听完周支书的介绍,村老科协会长谭云辉向周铁兵打起了包票:“周支书,你放心,这项任务就交给我们老科协来完成吧。”随后,谭云辉便召开了村老科协理事会进行研究,请大家一起出主意。最终,他们决定了采取2个办法:一是进城召开橘园籍同乡会,获得捐赠9万多元;二是将老科协会员分成3组,在村里挨家挨户宣传公路硬化带来的好处,以及需要大家出资来建设的道理。谭云辉带头捐了2.3万元,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就这样,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筹集了资金将近20万元,修路的难题迎刃而解。周铁兵对此感动不已。

另外,村老科协成立后,组建了村文艺队,村民办喜事便上演节目助兴,村民办丧事就上门唱孝歌,表示哀悼,有效地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遇上老科协会员和村民生病住院,他们还同村里的负责人上门慰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老科协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在益阳市。

邵阳市地处湖南省西南部,下辖武冈市和邵东、新邵、隆回、洞口等8个县,人口770万余人,总面积20829平方千米,作为农业大市,邵阳的粮食、猪牛、桔橙等产量位居湖南之首。2012年,随着老科协组织建设在村级的发展,以及当地农民、政府对老科协的认可与支持,邵阳市老科协通过对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老科协领导的讲话精神,明确了以主要精力抓项目建设,把项目建设作为老科协工作的载体和主要抓手的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脐橙是邵阳市下辖武冈市的特色产品,个大圆亮,香甜口感好,曾是赠送外国政要的特色产品。2010年,武冈市政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甜橙绿色产业。在这一背景下,邵阳市李文食品有限公司在老科协的牵线搭桥下,决定在武冈市邓元泰镇投资建设万亩有机脐橙基地。整个基地计划投资5500万元,将用3至5年时间,建成集生产、加工、贮藏、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这对武冈市政府来说是一个大项目,而对武冈市老科协来说,这更是一个可以发挥老科协人老有所为作用的大好机会。

这个项目得到了武冈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当然,流转1万亩土地实施起来并不容易,从动员、通知、协调到实施每个环节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为此,武冈市立了以市委书记为顾问、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农业、水利、交通、财政等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支持措施。这里面,老科协由于组织建设的覆盖到村,农民对老科协最为信任,因此很多协调工作就由老科协承担,老科协把政府的措施和老百姓的心声联系到了一起。老百姓的合理要求和遇到的问题,老科协协调各市里各单位解决不了的,他们就去找市委书记协调解决。就这样,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涉及6个村、1700多人,顺利完成了6000亩土地的流转工作。如今,当地老百姓在企业的指导下已经在2000亩的土地上种植了脐橙,繁育脐橙苗木50万株。这种既发展了当地经济,有让老百姓获利的项目得到了中央部委以及省、市政府领导的肯定 。

当然,万亩有机脐橙基地只是武冈市老科协抓的项目之一。其实,在2012年,他们确定的6个项目被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即种植1000亩葛根、2万亩特色红薯、3000亩油茶、4000亩脐橙、500亩高产旱稻、600亩优质黄豆,而这些项目都有老科协正副会长分工负责抓落实。

老科协主抓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发挥自身优势的做法,得到了武冈市委、市政府的认可。武冈市委书记王春生提起老科协抓的项目总是赞不绝口:“老科协的工作非常重要,对我们在职同志的支持很大。我们提出‘项目兴市’,老科协就抓了6大项目,这些项目都是他们经过调查研究之后,根据武冈的实际提出来的。我市东边严重缺水,老科协2011年推广种植125亩‘沪优2号’旱稻,对照品种颗粒无收,旱稻只喷了2次水,亩产就高达五六百斤,成绩真是了不起。我们市委、政府一班人,都非常支持老科协抓项目,我常说搞项目‘你们不要为钱发愁’。”

湖南省老科协会长、秘书长郎艺珠对邵阳市老科协主抓项目的做法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老科协要把工作重心逐步向“人才、研发、信息、务实”的轨道转移,标志着老科协工作全面提升到新阶段,如果说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是巩固发展时期,那么今后无疑将是大发展阶段,抓好项目建设势必成为老科协的工作重点。

武冈市老科协的“有为”也为自身组织建设的发展换来有利的条件。早在2008年,武冈市就曾召开市委常委会议,会议明确了,市老科协工作由市委专职副书记牵头负责,分管组织工作的市委常委和分管科教的副市长分管;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老科协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分管组织的党委委员和分管科教的副乡长分管;市直机关老科协分会由其主管局分管政工的副局长分管。同时,还对武冈老科协的工作经费和科研经费的落实给予了明确的要求。

也正是这些政策的支持,如今,武冈市老科协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具有长效发展机制的道路。在职领导对老科协的支持,武冈市老科协会长蒋正诚既感激又自豪,因为,在他眼里,市委、市政府领导这么支持老科协的工作,除了有敬重老同志的因素外,也是因为老科协在项目建设上作出了成绩,赢得了信任。

三、乡镇老科协的发源地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全市下辖娄星区、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和双峰县,83个乡镇、9个城镇街道办事处,人口400余万,其中农业人口占73%,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市。娄底相传“娄星”和“氐星”交相辉映之处而得名。也就是在娄底,全国最早的乡镇老科协诞生在这里,全国最早的村级老科协也诞生在这里。可以说,娄底市老科协的组织建设进程奠定了湖南老科协“湖南模式”的样本。

张经发,娄底市老科协会长,曾任中共娄底地委委员、娄底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中共娄底市委秘书长等职务。正是在这位有着多年党政管理经验的官员的带领下,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才使得娄底市老科协组织建设发展到了村一级。

首先是乡镇老科协的建立。当湖南省2004年全面建立起县级老科协并已开始正式“服务‘三农’”时,娄底市老科协就迈出了这一步:全面商讨在乡镇建立老科协的必要性。这在当时,全国其他省份还在为地市级老科协的建立探索时,无疑是一个超前的做法。

乡镇老科协要不要成立,成立之后他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大多数的农业专家都在省、地、县,而乡镇一级的老科协的专家哪里来?一时间种种疑问涌了过来。大多数老科协领导在思想上还没有做好准备。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决定首先从搞试点做起。而这个试点就选定在了双峰县。

选择双峰县做试点并不是“突发奇想”。在县级老科协建立起来后,大家都明显地感到了一种成功在呼之欲出,首先表现在各项活动普遍开展得很顺畅,送科技、送文化、送医药、送温暖等深入农村基层的服务活动,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比预想的还要热烈,并且深得乡镇领导的支持。

这一发现引起了乡镇离退休老科技工作者的格外关注,“为何我们不更近距离地靠近农民群众,更直接快速地为他们服务呢?”于是,住在县城的一部分老科技工作者开始主动要求加入县直分会,而一部分住在乡下的老科技工作者则更为直言不讳地提出:“要在乡镇建立老科协!”

乡镇老科技工作者的这种迫不及待的要求和愿望,对县老科协的启示很大。经过几次三番的调查和研究之后,他们在将县老科协的7个专业组扩建成7个县直分会时就进行商讨:是否在乡镇建立老科协?在基层建立老科协组织是否真有必要?会议的结果是:大家一致认为,建立乡镇老科协,不仅是乡镇老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和愿望,而且非常必要。

为此,他们总结了几点作为依据:一是要团结广大退离休科技工作者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社会发展作贡献,就不应该忽视在农村乡镇退离休的这一部分老科技工作者;二是从老科协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重心来说,双峰县隶属娄底市,是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90%,老科协要为“科技兴农”再作贡献,就必须面向农村,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基层。而建立乡镇老科协却可以推进和深入老科协的工作,并且更近地了解农民的需要,形成一个更系统的服务农村的组织网络体系;三是从当前的服务“三农”需求上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很多,相当一部分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还有一大部分农民甚至还没有摆脱贫困。解决“三农”问题主要靠科技,在乡镇建立老科协,正是顺应了这个形势发展的需要;四是从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广大离退休人员中的各行各业科技人员比县城机关还多,他们既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特长,又有丰富的领导管理经验,而且他们本身都有组织起来再作贡献的强烈要求,建立乡镇老科协,正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要求。由于双峰县老科协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大家决定,在双峰搞试点。

如今,事实证明,建立乡镇老科协的试点是成功的。随着试点的推广,2005年,娄底市乡镇全部建立起了老科协组织,随后进行了全省的推广和建立。可以说,娄底市老科协的组织建设工作使得湖南省老科协的组织网络向更深层次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娄底市老科协组织网络的拓展并没有停息,反而在遍地开花的形势下,继续向着更基层的农村伸展下去。

自2005年,乡镇老科协在娄底市全部建立以后,部分地区开始建立村级老科协。这条路在老科协谁也没有走过,以后会发展怎么样?没有人敢打这个包票。为此,娄底市只能是在省老科协的指示下,按照乡镇老科协的方式,在悄然进行试点工作。

娄星区对江村,地处城区边缘,属于城乡结合部,成立村级老科协后,首先帮村里解决的就是一件大事。当时市里要在对江村附件建一个占地800多亩的体育馆,这就要占对江村将近100亩的耕地。面对征地,有些人认为是赚钱的机会来了,有的提出了天价的补偿要求,有的连夜在被征收土地上盖房子、种树。面对这种情况,对江村老科协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他们凭借着在村里的口碑,首先从自身做起,然后会员纷纷包户上门讲政策,最终帮村委解决了房屋的搬迁问题。

村民为什么能买老科协的账?这靠的是老科协实实在在为村里做的实事。江村在老科协成立之前,村里的生活设备建设比较落后,看到村民还在使用原始的井水取水,很难喝到干净卫生的水,于是村老科协联合起来找到街道办事处,往返于区政府反映此事,最终在区领导的支持下,筹集了资金,把附近火车站的水管引到村里来,让村民们从此也喝上了自来水。后来,村老科协还组织村民为村里修通了6米宽的砂石路。

不只做些建设方面的事情,村老科协还能为调解邻里关系纠纷、子女赡养做些事。村里有年纪大的老人,子女们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赡养老人,这种现象还不仅出现在一个村里,为此,村老科协了解到这情况,选择两三户重点做工作,由老科协出面找到子女谈心,有时一个月能跑七八次。出面做这些的人都是村里有威望的人,有的是办事处的老主任、老区书记,随着工作的做通,老科协还组织村民召开讨论关于赡养父母该不该?通过这些活动,村里的风气好了起来。

娄星区石井镇的蛟龙村也是老科协发展较好的一个村。村里的聂玉良在外面做建筑生意。2007年,村里成立老科协以后,他便作为能人之一加入了进来。从2009年,随着聂玉良生意的起步,2009年开始,每年年底都给村里70岁以上的10多个老人发500元钱的过节费,2011年还会给村里的特困户也发500块钱,钱虽然不多,却温暖着村里人的心。另外,村里的周晓熊,40多岁,懂花卉苗木,2011年,还是组织村里30多户成立优质苗木花卉合作社,种了140多亩的苗木,一年以后,当初90元买的桂花树苗卖到400多元,大伙跟着赚到了钱。

涟源市的乌鸡坝村也是村老科协的一个典范,其最为突出的是老科协帮助农民把农业科技搞的有声有色。在这个村,涟源市老科协副会长、农艺师吴应芝到乌鸡坝村带领4个会员搞种子科技园,经过这位农业专家的把关,他们从外面买进种子,然后进行种植试验,经过验证后再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在他们的帮助下,村民学会了用玉米套种花生、红薯、黄豆等,村子四周的荒地都利用了起来,土地的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二。算下来,参与种植的农民每户增加4000元以上。

另外,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新化县老科协建立到了乡镇,在田坪镇老科协有一个来自该镇白岩村的80多岁的老科协会员,镇上老科协开会举办活动时,考虑到他已经80多岁了,就没有通知他参加活动。这位老人没有等到镇老科协的通知,于是就生气地打电话到市老科协,询问老科协是不是有年龄限制?为什么不让他参加老科协的活动?

娄底市老科协工作人员把电话转到了新化县老科协秘书长那里,秘书长接过电话半天才明白怎么回事。挂掉电话,秘书长连连感叹,老同志的再做贡献的热情这么高,我们怎么能忍心拒绝呢。于是他把这事汇报给了会长,会长一听也乐了,很快带着慰问金去看望这位住在村里的老同志,告诉他以后老科协的活动一定通知到。

村民从老科协这里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老科协会员也因此有了发挥余热的途径。看到几个试点村级老科协的蓬勃发展,2008年下半年,娄底市老科协决定把精力放在建立村级老科协上面。因为,在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村老科协正如上级老科协的脚,只有深深扎根在土地上,才能把老科协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如果要回顾娄底老科协村级组织建设的历程,那么,可以说,2005年到2008年是建立村级老科协的探索试点阶段,2009年到2012年则是发展阶段。如今,随着湖南省老科协对建立村级老科协的推广,村级老科协的建立已经发展到了湖南省的各个角落。村级老科协也得到了村子的欢迎。2011年,双峰县双石村、龙返村两个村的退下来的村支部书记得知老科协可以发展进村里,于是,他们在村里各自建了一栋2层小楼,作为村级老科协的办公地点,然后向镇老科协申请,找到镇老科协的时候,他们乐呵呵地汇报道:“我们已经有了活动的场所了”。

当然,乡镇老科协和村级老科协的建立不是有办公地点就可以的。能不能建立,如何建立是经过一番验证和摸索的。在娄底市,他们的建会经验大致是这样的:

重视会长、秘书长人选的考察与确定。一个老科协组织能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其核心便是会长。会长在一个组织里面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作用。老科协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老科协会长的人选,最好是党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干部,既德高望重,又要热心老科协工作。同时,“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了一个好会长,还要有一二名得力的副会长和一位热心的秘书长,只要把这几个成员都配备好,领导核心自然就能形成,老科协的工作就能开展起来。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老科协主要领导一走上岗位,工作局面很快就可以打开,对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就可以发挥得更充分。

在市里或者县里,老科协会长一般找刚退下来的书记、副书记或者人大常委会主任,因为他们(她们)曾经担任过领导,德高望重。而做这些老领导的工作则有市委组织部负责,按照湖南省老科协的建议,经过市委组织部发文任命。对于乡镇老科协的建立,在选会长、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时,则是由县市老科协出面挨个乡镇去跑,调查了解这些人的情况。

对于已经建立的老科协组织,上级老科协不定期进行检查。经常到下面检查的娄底市老科协副会长曾令奇深有感触地说:“基层老科协基本做到了一个电话随时就能联系到人。乡镇老科协建立起来后,老科协基本形成了‘四有’的局面,即是有地位、有项目、有票子、有房子。”

乡镇老科协和村级老科协的建立,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必须严格按照章程办事,不能走过场。这是湖南省老科协为建立各级老科协总结出来的另一条重要经验。他们说:在乡镇和农村组织的基础是会员,首先必须把从乡镇“七所八站”退下来的老科技人员、学校和医院退休的老教师、老医务人员,以及民营企业家、专业示范户都发动起来,通过履行入会手续,正式发展他们为会员。倘若这些所、站里已经具备了30个以上的基本会员,那么理事会和正副会长及秘书长就必须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这样选举出来的领导阶层才能深入民心。

此外,还必须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使老科协的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使乡镇老科协基本都做到有办公室、有会议室、有工作目标、有文体活动场地、有自我保健科普网站和医疗义诊点……为老科协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了加强上下联系,县级老科协常务理事会还必须建立与乡镇老科协联系的制度,每两个常务理事负责联系一个乡镇,不定期到乡镇去指导和督促老科协工作。乡镇老科协如需要请县老科协解决难题,则应主动联系负责这个乡镇老科协的常务理事。通过这样的机制便能使县老科协与每个乡镇老科协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系,从而推进乡镇老科协工作的开展。

乡镇老科协必须坚持以县级老科协为核心、县直分会为纽带、乡镇老科协为基础,上下联动,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凡是县直分会面向基层开展的活动,都应吸收有关乡镇老科技工作者参加;有的活动还可以县乡两级老科协的名义联合开展,既可扩大老科协的影响力,又能带动乡镇老科协的工作不断深入。

有为才有位。只有乡镇老科协有所“为”,才能争取到在党政工作的“位”,各乡(镇)党委和政府才能把老科协列入自己的重要议事日程,才能愿意听取老科协的工作汇报;分管老科协的副书记和副(镇)乡长才能理解重视老科协提出的困难加大解决力度。

由于乡镇老科协建立后,在农村科普和技术咨询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广大农民欢迎老科协,各级党政需要老科协。正如一位镇党委书记所说:“老科协是我们党和政府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没理由不重视老科协。”

四、袁隆平背后的故事

在邵阳市,曾听到这样一段故事:

2011年9月18日,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各大媒体头条。在湖南验收杂交水稻的国家农业部专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世界宣告: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第三期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108亩连片土地上,“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袁隆平院士试验的成功,再一次为我国的粮食产量的提高,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这一天,是隆回县羊古坳乡原副乡长龙吉甫无数个日日夜夜最想看到的一天,因为,他曾同其他数不清的人一起为超级杂交稻的种植和推广耕耘过、拼搏过、奉献。但遗憾的是,他却没能等来这一天。在杂交稻平均亩产过900公斤实验成功的前夕,龙吉甫倒了下去。

1999年,龙吉甫时任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副乡长,主管农业生产与技术推广,同时,他也是羊古坳乡老科协会长。当时,袁隆平院士正在隆回县进行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实验,龙吉甫认识到这是一次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和农民技术水平的机会,于是就主动请缨,要求由其所在乡承担袁隆平院士的攻关任务。

袁隆平面对请求,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起了他与一位美国记者的对话:“在一次国际粮农组织会议期间,美国记者布朗问我:‘到了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我斩钉截铁地回答:‘靠国人的努力,靠科技的发展,我们自己养活自己,绝不仰赖神仙皇帝’”。

听完袁隆平回答记者的话,龙吉甫激动地从袁隆平的办公室的沙发上蹦了起来,他大声说:“对,我今天来,就为尽到一个国人的努力,让农业科技不断发展,实现您老人家的伟大承诺。”当时,这位衣着打扮看上去与普通农民完全一样的副乡长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经过多方的争取,袁隆平把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实验示范点定在了羊古坳乡。

项目争取了过来,龙吉甫决心要打个“漂亮仗”,以实现当初他在袁隆平面对发下的誓言。从此,龙吉甫就在也没有停歇下来,同他的战友——乡老科协副会长肖利民一起,长年累月地忙碌在超级杂交稻高产试验田间。

为了保证插秧的株、行距和行向的科学性,他1米6的个头,常常在乍暖还寒的天气,脱掉鞋袜,高卷裤管,拉着四五米长,四五十斤重的划行器,在丘田里划行,一身汗水一身泥,一干就是一整天。他拖划行器的田,每年超过100亩。只要见到哪块丘田有秧苗浮了蔸,他就会下田一蔸一蔸重新插好。发现哪块丘田的放水口塞高了点,他马上跑过去调整到合适的水平。有一次,在田间巡视中突然发现一蔸禾患上叶稻瘟病,他果断地及时组织农民进行防治,控制疫情。

他的这种拼搏的劲头当地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农民翘着大拇指连声称赞道:龙乡长真个是姓“农”,是农民的好干部!时任县委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杨弟美,在一次干部大会上说:“同是一个天,同是一个地,同是一个品种,为什么羊古坳乡的农户喜笑颜开,而有个别地方农户的却怨声载道?关键原因就是病虫防治及时与不及时、得当与不得当,还是人在里面起的作用。”

就这样,在一批农业专家共同的努力下,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在羊古坳乡这块普普通通的土地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目标从2000年的亩产700公斤一路飚升,到2008年,平均亩产突破了800公斤。袁隆平院士连续4年组织全省、全国水稻专家观摩了羊古坳的超级杂交稻高产片,并且他也充分肯定当地党委、政府和县、乡老科协所取得的业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先后作了报道,不少省还派了代表团来实地参观。

掌声响了起来,光环亮了起来,在荣誉面前,龙吉甫和肖利民随着袁隆平的构想,又把眼光放在了突破亩产900公斤的目标上。

新的目标要有新的措施作保证。千家万户的田间管理很难如愿以偿,只有集中连片才能显示优势。他们商定,让一位既有经济实力又具科学头脑的人来承担这一攻关任务,而这能人就选定了在羊古坳乡经营砖厂的王化永。慧眼识真珠,这是龙吉甫、肖利民的眼光;为科技效力,为感动过他的人抛开红红火火的事业是王化永的胸怀。三人一拍即合,扛起了攀上高峰的大旗。

2009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王化永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50亩水田,并从中选了100亩作为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试验田。技术上的指导,难题上的攻关,落在龙、肖二人肩上,从育秧到收割,每一道环节他们都同其他农业专家一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通过专家的现场验收,平均亩产达到841.9公斤,为实现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目标迎来了曙光。但是,也就是在这年年末,龙吉甫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2009年12月24日,邵阳市老科协的三届四次理事会上,9时30分,龙吉甫作为特邀先进单位代表,上台介绍超级杂志稻高产攻关经验。初始,龙吉甫精神饱满,情绪激动,声音洪亮,台下鸦雀无声。9点40分,龙吉甫讲话中突然低下头,趴在讲台的发言稿上。邵阳市老科协秘书长王国清冲上讲台,一把将他搂在怀里,大声呼唤:“龙会长、龙会长……”9时47分,救护车赶到,医生检查后宣布,病人已经死亡。龙吉甫躺在王国清的怀中,再也没有醒来。后经查实,龙吉甫的死因为突发性脑溢血。长期的辛劳,他顾不上休息,顾不上治病。为了介绍好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的经验,头天晚上12点还在给肖利民打电话核对数据和事实,当日凌晨两点还在修改发言稿。他太劳累了,为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鞠躬尽瘁。59岁的龙吉甫就这样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土地。

龙吉甫倒下后,他的战友并没有放下他的那杆大旗。如今,龙吉甫当初最想看到的亩产900公斤的目标早已经实现。

其实,在湖南省,还有很多像龙吉甫这样的人。如刘劲凡。这是一个如果回顾湖南老科协先进人物时,不得不提及到的一个人,因为,他的事迹让人永远不会忘记。

刘劲凡,1936年8月出生,卒于2006年7月,享年70岁。1969年毕业于湖南农学院农学系,曾担任湖南省沅江市农业局副局长、总农艺师、农技推广研究员,退休后担任沅江市老科协副会长、益阳市老科协副会长、沅江市科协副主席。

1997年,刘劲凡退休后参加了沅江市老科协,他凭借老科协这个平台继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每年有280多天奔波劳碌在农村,无偿地为当地农民传授农业科学技术,每年为农民增收2.4亿元。

人们无比热爱和尊敬刘劲凡,把他当成这个土地上的本色英雄。不少农民经过他的指导,走向了增产增收的富裕之路。有的出于无比感激之情,把刘劲凡像供奉财神一样供到了“天地君亲师”的神龛上,尽管这种行为烙上了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是却表达了老百姓对刘劲凡扎根农村大地,帮助农民发家致富的一种无以言表的感激和热爱。

如果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养活了大半个中国,了布朗的杞人忧天的定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那么刘劲凡却以默默无闻、脚踏实地的创新求的科学精神,为当地农民的农业增收、增效,打造出湖南农业史上不朽的丰碑。

在刘劲凡的追悼会那天,来自不同地方的300多人赶来为他送行。长长的送葬队伍形成了一幅流动的风景,只是那样的一幅风景更多的却是浓墨重彩的悲哀。

在当日,中共益阳市常委徐耀辉、沅江市委书记陈冬贵、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腾、市长胡主安、政协主席张映芳,几乎所有当日在家的市领导都出席了刘劲凡的追悼会。当日,大家都知道,为一个退休的科技工作者举行这样规格的追悼会在沅江市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刘劲凡的事迹很多,多到必须用大量的篇幅才能够描述。逝者已去,人们对逝者的评价难道不足以表明他的不平凡吗?

为什么老科协有着这么顽强的生命力?那么我想,这些动人的事迹中,饱含的老科技工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难道不是最好的说明吗?如今,在湖南省有着成千上万个刘劲凡、龙吉甫这样的老科技工作者,他们正在把毕生的经验和知识无私地奉献给着这个他们深爱的祖国和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人艾青多年前的这首诗作,表达的也是老科协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最真实的写照。如果非要追问,湖南省老科协组织建设为什么能够覆盖全省?老科协组织为什么有这么顽强是生命力和创造力?那么,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在湖南省有着无数的老有所为、无私奉献的老科技工作者的存在,他们用老而不休、永不停息的精神在谱写着老科协人特有的奉献精神。湖南省老科协也因这些无数老科技工作者的热情与奉献而凝聚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相信湖南省老科协下个阶段的发展会更加精彩。

上一篇:怎样补充微量元素 下一篇:PM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