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在偏远地区推进迟缓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10-19 01:31:45

“高效课堂”在偏远地区推进迟缓的原因分析

“高效课堂”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堂,它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因此,“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已成燎原之势,全国各个地方的中小学都在进行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偏远落后地区,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在强力推进,学校也在大力提倡,但许多教师依然持观望态度,甚至有少部分教师对此嗤之以鼻。“高效课堂”为何在偏远地区推进迟缓?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不信任

“不信任”涵盖了两方面:其一是对“高效课堂”的不信任。“高效课堂”从很大程度上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它必定要经历从打破到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长期坚守,不可能一蹴而就。事实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教育评价的单一,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追求的就是一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这种利益,“高效课堂”短期内并不能带给我们。于是,“不信任”便产生了。有了怀疑,对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弃如敝履。其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高效课堂”的本质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思考、去讨论、去探索,教师只是组织者、服务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疑难进行精点妙拨――这让习惯主宰课堂一切的教师感到“不信任”。教师不相信学生愿意自主学习,不相信学生有能力自主学习,更不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取得好的成绩,这些不信任让教师更喜欢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填”、“灌”,因为它“安全,可靠”,学生只要记到知识、能够考到高分就可以了。

二、不改变

第一种“不改变”是许多教师的本能抵制。很多一线教师不愿意在教后进行理论学习,是因为大多数的教学理论如“彼岸之花”,它们让我们惊艳,可一旦付诸实践,往往得到的只有心酸。久而久之,教师渐渐在心里筑起一道铜墙铁壁,把新理念、新方法拒之心外。所以,当“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出现在教师的眼前时,教师的本能反应就是抵制。事实上,“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知识,它是一线教师落实课改理念、改革传统模式、适应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经过十几年的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与教训,真正地来源于一线,是一种草根式教学改革的成果。另一种“不改变”是教师对既有成果的一种满足。这样的情况大多存在于精英教师身上。这样的教师本身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果显著,是学科教学的骨干,这使他们的不改变成为一种可能。可我认为,这样的教师的课堂,我们若去仔细体会,和“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并未系统和模式化;而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有些成功本身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而获得的,是不可取的,也是和现代教育格格不入的。

三、不作为

不作为是对教师职业本身没有认同感,现在的许多教师处于物质与精神双失落的尴尬境地,这份职业没有带给教师幸福感与成就感,它在许多人眼中只是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教师,待遇低下,许多人已不安心教育,改革又何从谈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作为便成了理所当然,可这样的态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所从事职业――教育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的不尊重,也是对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不负责任。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求自身的发展与突破,才能在工作时苦中作乐,寻求自身精神的慰藉。“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许给我们打破困局提供了一丝契机,我希望能借此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找到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快乐。

上一篇:浅析高一新生历史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