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价拍卖土地的做法应当抛弃

时间:2022-10-19 01:10:54

论价拍卖土地的做法应当抛弃

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但是我亲见土地拍卖场面:竞拍者一轮一轮地举牌报价,最后竞价最高者得。为增加财政收入,政府一方追逐高价;为拿下土地,开发商一方竞相抬价。这完全是一种鼓励推高地价的机制,谁都知道,地价是商品房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此这般,要想降低地价、降低房价,岂非天方夜谭?

国有土地属于全国人民,应该真正用以造福国人;土地不是政府的,政府不能搞土地财政,借土地谋利。因此,土地拍给哪个开发商使用,不该看出价的高低,而要看哪个开发商最能用好土地,为民众谋取最大的福祉。为此应以建造物美价廉的住宅为民造福的原则定取舍,这才能体现国家出让土地的宗旨,才能扭转土地价格越拍越高的危局,才能真正平抑商品房价格,让广大居民买得起房。

为此本人建议,国家出让用于建造民居的土地,其出让方式应该由“拍卖”改为“招标”(参见1990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也就是说,根据开发商提供的工程投标书,按照合理利用土地、提供质优价廉的民居为原则,经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议,择优决定中标者。具体来说:

一、把土地价格设为不变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地块所在的环境,参照当前市场情况,经过公开论证,确定其等级,并确定不同等级土地单位面积的出让价格。确定以后,若干年内保持不变。

二、把土地开发利用的质量和建成住宅的售价设为可变项。为了便于比较,可设立进行评估的指数体系,竞拍时以指数高低论胜负。

这方面又有两种做法可供选择:

第一种,采用综合指数体系。其中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指数:1.建筑质量的高低,包括用材的质量、设计的质量、施工的质量等;2.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车库、绿化、公共用房、服务实施等的完善程度;3.房价的合理性程度,单位面积价格较低、设备利用率较高、做到价廉物美者为优,反之为劣。要研究设立综合指数体系,把上述各个方面进一步细分并逐项打分,然后把各项分数相加,得出总的竞标分。这将是评估中标者的重要依据。

第二种,采用单一指数体系。可以把上述1、2两点设为不变项,而把第3点设为可变项。即把建筑质量和配套设施列为刚性要求,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任何人如要开发某片土地,必须达到这些要求。而房屋单位面积的销售价,则由竞标的开发商自报。

在这里,售价高低或者说性价比是主要的评估标准。在确保质量和配套要求的前提下,房屋单位面积销售价越低越能取胜。

三、不论采用综合指数体系或单一指数体系,操作时都不能像举牌报价竞拍那样简单。它要求竞标者对土地的开发使用作出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对建筑质量、配套设施、房屋售价等方面作出明确承诺,形成工程投标书。竞拍时应由独立的评审委员会(政府部门牵头,包括权威专家、民意代表),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评估和投票,决定谁能中标。其程序应和各种重大工程招标的程序相类似。评审过程要对媒体开放,公众也可以旁听,竞拍的结果和中标的理由都要公布,以加强舆论监督。

四、建立开发实施的监督机构(政府部门牵头,包括监理单位和专家),全程监督中标者的开发状况。开发完成后,要按照标书逐项验收,确保达到竞标时的承诺,包括对销售价的承诺。要规定严格的奖惩措施,超标者鼓励,不达标者重罚,包括取消今后参与竞标、继续从事房产业的资格。

以上只是一点设想,很不完善,涉及的也只是住宅用地的拍卖问题。但是,我愿把问题提出来,引起大家的思考。

众所周知,目前土地出让费已占到房屋建造成本的2/3,且在竞拍过程中不断上涨,成了房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只有改变以出价高低竞拍土地的做法,才能釜底抽薪,从源头上去除房价上涨的动力。而且,只有按照土地为民造福的指数来竞拍,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开发商合理开发土地,不断努力提高房产的性价比。否则,房价高企的局面很难改变,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很难落实,民生的改善、社会的和谐也都有可能成为空谈。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影星汤唯有个“牛爸”画家 下一篇:国美在线新掌门发力启动低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