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视域下的学历教育院校改革

时间:2022-10-19 11:49:17

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视域下的学历教育院校改革

【摘 要】人才培养是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重要保障,趋向体系化的信息化战争对军人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为学历教育院校以培养军人的基本素养为目标,与任职院校共同承担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的任务,并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学历院校实施改革的动力、怎样看待改革中出现的曲折以及如何坚守教学培养目标等问题。

【关键词】战斗力;战斗力生成模式;学历教育院校;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人是战斗力诸因素中最重要的部分

所谓战斗力,是指军队的实际作战能力,通常由人、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式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战斗力生成模式则是指战斗力的构成要素形成和提高作战能力的基本方式,是一个按特定体制编制、指挥控制、战术方法武装起来的具有职业素养的人员和各种类型的武器组成的复杂系统[1]。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素质与状态发生变化,都会对战斗力的生成模式产生影响。当前,以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战争形态也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系统中的人、武器以及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等要素的状态,并推动着战斗力生成模式产生重大的变革。

战斗力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早就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人决定着武器装备的研发及其效能的发挥。在武器装备等客观条件大体相当的情况下,胜券总是掌握在综合素质好、战斗精神强、战术技术精的一方,军队中高素质军事人才间的博弈依旧是影响战斗力强弱的决定因素。因而,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根本途径是提升人才素养,解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与高素质的信息化作战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在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同时同步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使人和武器装备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和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从而真正实现我军当前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型。

二、学历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任务

军队院校担负着培养军队干部的重任,也是军队出理论、出谋略、出人才的重要基地。能不能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军事人才,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战斗力,关系到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军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以保障打赢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军事人才。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明确指出: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要相对分离,军队院校要着眼于发展军事特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军事岗位任职教育为主转变。军队院校对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概念的使用借鉴了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区分方法:《高等教育法》规定,学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基础性和综合性的鲜明特色使得学历教育院校在军事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我军学历教育院校作为国家高等学历教育的一部分,与任职教育院校相比,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学历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素质结构上,以培养学员综合基础素质为重点;课程类型上,以支撑德智军体素质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为重点;教学内容上,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为重点[2]。学历教育更偏重于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学习,致力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战争转型时期,军校学员需要打下扎实的信息素养基础,即在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能力层面都得到提高。这个目标需要在军校基础教育阶段完成,为部队输送合格的具有宽厚基础知识的通才,为任职教育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做好准备,以增强军人在职业上的可塑性,这也是信息时代我军学历教育院校的基本职能所在。

三、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视域下的学历教育改革

(一)满足需求矛盾是实施改革的源头动力

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也是提升战斗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用矛盾论的观点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的目的就是解决战斗力生成与需要的矛盾,从而提高军事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目前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转型的步伐,进而解决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本要素与基本要素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中解决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与高素质的信息化作战队伍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军队院校是主要力量。为了满足高质素信息化人才培养这个需求,军事教育院校就必须思考如何改革传统的、与信息化战争背景不相符合的教学模式。“学历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的组训方式,就是军委、总部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在总结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为从根本上提高生长军官全面素质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全新尝试[3]。在这种组训方式下,学历教育院校就应该重新定位,做好基础教育工作,围绕培养学员综合素养、特别是信息化素养这一目标,积极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寻求特色发展道路,解决好信息化人才培养需求和现阶段人才培养质量不佳这一对矛盾。这样在面临进一步压缩集中的调整压力和校际竞争日渐加剧的氛围下,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

(二)不断解决问题是推进改革的必要过程

教学改革是提升院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近几年来全军院校坚决贯彻中央军委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院校教育改革。纵观正在进行着的改革,整体上呈现出以我国军校人才培养需求为中心,以信息化条件为前提,充分遵循教育理论,借鉴地方高校教育改革和借鉴外军人才培养经验为辅助的特点。然而随着改革的推进,不难发现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主要体现为:教学改革刚性有余、灵性不足;综合性不够突出,专业指向过强,导致学员基础不牢固;与国家高等教育“接轨”不紧,达不到高等教育的基本标准;跨兵种、跨军种的知识基础不牢固;“军味”不足,军事教育特色不突出,导致学员军人素质不过硬[4]。

上述学历教育院校改革中存在的种种不足说明,在学历教育院校的改革过程中,会有因部分教员和学员对教学改革的本质和精髓理解得尚不透彻,对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型与学历教育院校改革之间的联系尚不明确,没有以信息化战争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和改革而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人会产生消极心理,认为改革没有希望。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反复的,改革也同样不会一蹴而就,需要在过程中进行不断推敲和反复。只有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分析,积极学习和汲取地方高等教育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学习国外军队院校和国内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针对自身情况逐个突破才能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使得改革在摸索中顺利地进行下去。

(三)信息化人才培养是深化改革的终极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作为对人才培养结果的目标设定对教学活动具有定向指引作用,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实践活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理论和模式,学历教育院校在改革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一贯效仿的做法使得改革陷入随波逐流的境地,这往往都是由于没有设定明确清晰的改革目标所致。

学历教育院校是“合训分流”的基础阶段,需要用4年时间完成学员的普通本科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为部队传输具有扎实基本功的通才。信息时代中军队战斗力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环节都被注入了信息因素,使战斗力系统具有了人的“灵性”。信息化战争背景要求实现军队的信息化,军队的信息化是以军人个体的信息化为前提的,而军人个体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积累[5]。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战争背景下军人个体的信息化素养是学历教育院校的最终目标,学历教育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在实施改革时应着力于解决如下问题:拓展更新信息人才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为信息化专业人才和信息战专家提供生长环境;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和对抗训练研究课题,提高学员的信息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实现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创新和信息技能的掌握活用,摒弃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打造良好的信息化校园文化氛围,从细节做起培养军校学员的信息化军事思维和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志广,张鹏飞,顾从标.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哲学新视角[J].国防科技,2006(12):10

[2]、[4] 吕云峰.当前军校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2010年于装甲兵工程学院的报告

[3]魏兴.探索“合训分流”人才培训规律提高指挥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17

[5]王守义.信息环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J].中国军事教育,2003(3):25

上一篇: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初探 下一篇: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