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双师型”教师团队

时间:2022-10-19 11:23:49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双师型”教师团队

摘 要: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人才合作中展开“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但是由于校企双方的目标和价值观不同,因此,要实现双方的合作必须兼顾校企双方利益,高职院校必须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高质量订单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在“订单式”人才培养中举足轻重。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成为“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只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方能兼顾校企双方利益;高职院校要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订单合作的企业要为学院提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实践指导。

关键词:订单式 人才培养 双师型 教师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49-02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类型结构,是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近几年,探索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产学研”合作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许多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人才供需合作中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它可以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同时也满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减少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毕业生的供需矛盾。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价值观,双方在合作中难免产生利益冲突,最终对合作的效能产生负面影响。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盈利,如果企业从合作中不能获得利益,那么这种“订单式”的合作将难以持续。而且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化水平和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很难在短期内为企业创造利润,有时还会给企业带来不便。怎样才能兼顾校企双方利益?如何让企业对订单培养出的人才满意,以实现我们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缓解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更好的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提高订单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培养出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虽已取得了很大成效, 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等都逐渐改善, 但是距实际需要对职业教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离现实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不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2 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从其现状、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叶汉英等总结了高职教育“订单式”培养具有的特点:专业设置的市场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教学模式的职业性和教学过程的协同性等。宋旭丽在其硕士论文中研究了滨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推广“订单式”培养的实施效果、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胡昌荣从校企合作方面阐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指出了“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过程。从“双师型”教师队伍角度来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还很罕见,但是,“订单式”培养的人才对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特征

2.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康庄等人指出:“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按需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高职院校根据订单要求,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实习实训、师资配备、考核方案等,并对企业相应职业岗位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提炼需要重点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以保证“订单式人才”正好符合企业需要。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培养方(高职高专院校)与用人方(企事业单位),针对通过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针对用人单位的需要制订培养计划,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1)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2)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3)针对岗位(群)要求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4)企业参与人才质量评估,并按照协议约定,落实学生就业。

3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型”教师团队

3.1 “双师型”教师内涵

2004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文件中对“双师型”教师作了如下规定: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

(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3.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课程,关键由“双师型”教师担任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单位的“订单”为导向,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由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共同研发,课程设置上应有别于传统的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紧紧围绕用人单位技术岗位核心技术的特定要求来设置课程。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仅能教授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要能进行专业实践的指导。课程目标的完成,关键靠“双师型”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练就一些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减少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3.3 “双师型”教师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的保障

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求“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中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师。“订单式”人才培养在教学上要以技能为中心,所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强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以适应市场的要求,才能保障订单培养出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教师最好有下企业实践的经历,能够熟练掌握教学操作技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对于订单培养的人才要尽力从课堂教学转到实地训练,学生通过大量的实地操作、训练、实践等环节不断强化专业技能,这些都要求从事“订单式”人才培养教学的教师,要具备“双师”素质。

4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

“双师型”教师符合“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教学,是具体落实各项订单任务和订单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校企双方要共同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也是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条件。

4.1 高职院校要努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1)完善学院政策,培养现有的教师。

学院对现有的教师,除了安排给教师上课的任务之外,还要安排给教师生产的任务,把教师送到对口生产单位进行短、中期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通过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等,鼓励教师参加职业培训、到企业脱产培训等,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2)根据订单人才培养目标,引进社会上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

为完成订单的任务,培养出供企业满意的人才,必须配备精通专业并能熟练操作的专业教师。学院要本着“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的指导思想, 聘请省内外高校专家、学者到校任教, 聘请厂矿、企业、公司技术骨干为学院兼职教师。一方面扩充了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院解决了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也能启发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的“双师”素质,为教师达到“双师”素质建立桥梁。

4.2 订单合作的企业要为学院提供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实践指导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的企业今后的利益,所以企业在订单人才培养中,有权利也有义务调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院担任专业课教学,进行专业实践指导,这部分教师也可称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叶汉英,熊海燕,李莹.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 宋旭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 胡昌荣.高职“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过程[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5] 康庄,杨俊.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J].办公自动化,2010(8).

[6] 梁绿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7] 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6号),2004-4-19.

上一篇: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故障分析 下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