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的对策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19 11:01:21

解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的对策防治措施

摘要: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属于极为重要的环节,一旦混凝土施工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及品质。当前,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经常性、常见性的质量问题,如混凝土麻面、蜂窝、强度不够、表面不平整、孔洞、漏筋、裂缝等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通病的存在,容易破坏混凝土结构,降低混凝土承载能力,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品质。为此,就需要加强施工管理,针对各种混凝土通病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发生混凝土质量通病,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及品质。

关键字:建筑工程 混凝土 质量通病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成因及防治措施

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指的是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普遍存在的质量问题,这些质量通病会对混凝土结构及性能造成较大影响,进一步影响整体工程建筑。在本文中,主要对混凝土麻面、蜂窝、强度不够、表面不平整、孔洞、漏筋、裂缝质量通病成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索,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

(一)混凝土麻面成因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麻面成因

混凝土麻面,指的是在混凝土表面出现麻点、小凹坑及缺浆现象,在表面形成粗糙面,不存在钢筋外露的现象,这种情况被称为是混凝土麻面。混凝土麻面成因较多,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在混凝土浇筑时,模板较为干燥,没有进行浇水湿润,导致在模板表面的混凝土中水分被吸收,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或模板表面存有水泥浆渣等杂物,模板表面较为粗糙,在拆模过程中,破坏混凝土表面从而产生麻面;模板之间存在拼缝,导致局部漏浆;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致使模板与混凝土表面黏结;混凝土振捣不规范,气泡没有排除等。

2.混凝土麻面防治措施

在混凝土浇筑之前,保持模板湿润;确保模板表面干净,不存在水泥浆渣等杂物;模板安装后,需严格检查模板安装情况,使用腻子或油毡纸处理模板缝隙,确保模板之间不存在缝隙;选择长效隔离剂,均匀涂抹在模板表面;做好混凝土振捣工作,振捣过程中避免触碰到模板,并对混凝土进行分层振捣,排除气泡为止。

当混凝土出现麻面质量问题时,如混凝土表面是可以用作粉刷的,可以不进行处理;如表面不粉刷的麻面,需浇水湿润麻面部位,采取原配比砂浆,将麻面抹平。

(二)混凝土蜂窝成因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蜂窝成因

混凝土蜂窝,指的是在混凝土结构中,局部出现石子多、砂浆少、石子之间产生类似蜂窝状窟窿的现象。混凝土蜂窝成因如下: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不规范,导致各种原材料之间投入量不精准,导致石子较多,砂浆较少;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搅拌时间控制不当,混凝土搅拌不均匀,和易性较低,振捣不规范;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的浇筑工艺,或振捣时间不够,出现漏振现象;模板之间存在缝隙,导致水泥浆流失;混凝土钢筋过于密实,使用石子粒径较大等。

2.混凝土蜂窝防治措施

通过设计,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综合性能符合设计指标;严格按照配合比安排各种原材料投入量,做到计量精准;确保混凝土搅拌时间,做到混凝土搅拌均匀,和易性较好;混凝土浇筑时应选择使用分层浇筑,分层振捣的浇筑工艺,确保振捣效果;确保模板之间不存在较大缝隙,避免出现漏浆现象等。

针对小型混凝土蜂窝现象,在冲洗后可以采取1:2的水泥砂浆进行抹平压实作业;如出现较大蜂窝现象,则需要将蜂窝薄弱位置的松散颗粒进行凿除,冲洗后使用高一级混凝土进行填塞捣实;如出现难以清除的较深蜂窝,可以采取水泥压浆方法进行处理。

(三)混凝土强度不够成因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强度不够成因

混凝土强度不够,指的是混凝土抗压强度低于施工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出现混凝土强度不够的主要原因如下: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不过关,水泥品种或型号选择不当,水泥受潮或过期,导致水泥活性较差;砂石集料级配不足,含泥量较高,空隙较大;化学添加剂使用不当,添加剂量不准确;混凝土配合比不科学,原材料投入量不符合标准,用水量较大,导致水灰比扩大,降低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加料次序安排不合理,搅拌时间不足,拌合不均匀;养护措施不当,过早拆模等。

2.混凝土强度不足防治措施

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如水泥,需要检查水泥品种及型号,确保水泥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确保砂石集料级配适当,含泥量在允许范围内;选择合适效能的化学添加剂,根据需要计算添加剂剂量;设计并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确保各项原材料投入量;合理安排原材料投入次序,确保混凝土搅拌时间并做到搅拌均匀;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确保混凝土强度等。

当混凝土强度不足时,可以采取回弹仪或超声波测量混凝土实际强度,如实际强度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需要,可以采取补强及加固措施进行处理。

(四)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成因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混凝土表面不平整指的是混凝土表面不平、出现明显凹凸现象,或板厚薄出现差异等,出现在这种混凝土表面不平整的主要原因如下:在混凝土浇筑后,没有进行找平压光作业;模板安装不科学,模板支撑面不足,或出现模板支撑松动现象,导致混凝土早期养护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在混凝土浇筑后且没有达到一定强度之前,在混凝土上出现人为踩踏等现象,导致混凝土出现表面不平整。

2.混凝土表面不平整防治措施

在混凝土浇筑后后,需要遵循施工规范,依据弹线或水平控制的标志进行找平压光作业;确保模板具备良好的刚度、稳定性及强度,在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中,不发生沉降现象;在混凝土强度未达标之前,严禁在混凝土上人工操作。

(五)混凝土孔洞成因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孔洞成因

混凝土孔洞指的是在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较大缝隙,如局部不存在混凝土,并出现钢筋现象。混凝土孔洞成因如下:在钢筋密集、埋件或预留孔洞位置,进行混凝土下料时被阻挡,没有进行振捣作业的情况下,继续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严重跑浆;混凝土一次下料较高较厚,导致振捣不均,形成孔洞;在混凝土内混杂了木块或泥块等其他杂物等。

2.混凝土孔洞预防措施

钢筋密集、埋件或预留孔洞位置可以采取细石混凝土进行浇筑;确保振捣效果,不能出现漏振现象;如木块或泥块等杂物落入到混凝土中,需及时进行清理。

凿除孔洞周围松散混凝土,并进行冲洗,将孔洞湿润后,使用高强度等级混凝土进行浇筑振捣。

(六)其他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混凝土漏筋及裂缝质量通病,严重影响着混凝土整体性能。可以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规范混凝土搅拌流程,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做好后期养护等进行防治。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案例分析

如某高层建筑,建筑总面积为3万㎡,主体结构高度为99m,地下1层,地面以上28层。整体建筑工程采取现浇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出现混凝土质量通病,严格把关混凝土原材料质量,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在施工之前做好技术交底工作,明确施工要点及规范,加强施工管理,注重后期养护作业,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混凝土质量通病的产生,确保了工程质量。

三、结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体工程的质量与品质。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混凝土麻面、蜂窝、强度不够、表面不平整、孔洞、漏筋、裂缝等质量问题,严重影响着混凝土质量。为此,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确保原材料质量,优化配合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加强施工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质量通病的产生,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郭献彬.论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与防治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2]肖乃作.浅析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与防范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3]杨晶.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措施[J].民营科技,2011,(8):339.

上一篇:施工进度计划编制问题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 下一篇:关于重视内部控制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