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贫血状况分析

时间:2022-10-19 10:58:45

孕产妇贫血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 调查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发生状况,相关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2464例缺铁性孕产妇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46.64%,孕产妇饮食习惯,对贫血防治知识了解程度及血红蛋白测定的重视程度与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有关。结论 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的患病率较高,对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和宣教指导,严格手术指征针对贫血的原因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孕期膳食指导的科学性,对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干预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19-02

贫血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属高危妊娠的范畴。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贫血,在妊娠各期对母婴造成一定的危害,在某些贫血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孕产妇由于妊娠,分娩哺乳等原因成为贫血的高发人群,孕产妇贫血抵抗力下降,对手术、分娩、麻醉耐受力差,孕产妇风险也会增加,严重的贫血可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心脏病,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还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死产等[1]。WHO资料表明:贫血使全世界每年数十万孕产妇死亡,因此要高度重视。

为掌握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基础资料,提高医护人员及孕产妇对贫血的防治知识,了解孕产妇缺铁性贫血的发病情况,提出干预措施,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2464例住院分娩孕产妇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1月至2013年月2464例住院分娩的孕产妇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资料。

1.2 贫血的诊断标准 采用《妇产科学》第7版妊娠期贫血分度标准[2]。

2 结 果

2464例发生贫血1140例,占46.34%,其中轻度1920例,中度514例,重度26例。

3 贫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贫血发生可能与孕产妇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3],及少数民族饮食中不吃动物肝脏、血制品有关,孕产妇对贫血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治知识,部分医护人员行产前检查时忽略了血红蛋白的测定,剖宫产、阴道手术产等手术也造成产后贫血的常见原因。

4 讨 论

4.1 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有50%以上的孕产妇合并贫血,我国妊娠3个月以上孕产妇发病率为19.28%,而我院住院分娩孕产妇贫血的发病率为46.34%,发病率较高。推荐妊娠4个月起应常规补充铁剂,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3g,产褥期补充铁剂3个月。

4.2 加强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 利用讲座、小册子、保健宣传栏等干预措施,促使孕产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孕产妇对贫血的认知能力,了解贫血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危害,使孕产妇主动寻找自我保健及预防贫血的知识,加大对优生优育知识,孕产妇贫血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缺铁性贫血高危人群的防治与管理。

4.3 养成均衡膳食习惯,胎儿需要猪肝鸡血动物血能提供红蛋白型铁,吸收利用效果较好,肝脏是储存铁源的重要器官,其铁的利用率较高,肉类也会有较高的红蛋白型铁,大豆及其制品也是较好的铁源,经常交替食用这类食品,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促进铁的吸收利用,对改善人体的营养状况有好处,妊娠前半期铁的需求无明显增加,可以从食物中摄取。增加铁剂摄入建议设立膳食营养指导门诊,指导孕妇合理膳食,保证母亲和胎儿的机体需要,鼓励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鸡血、豆类等,动物血能提供红蛋白型铁,器官其铁的利用率较高,肉类也会有较高的红蛋白型铁,大豆及其制品也是较好的铁源,经常交替食用这类食品。

4.4 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 妊娠期应重复测定血红蛋白,及早发现贫血倾向及时纠正,可在妊娠期进行预防,一般从妊娠4个月开始到哺乳期补充铁剂,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对孕产妇系统管理及时宣教和保健指导,剂量、途径与贫血程度相关。维生素C,稀盐酸有利于铁的吸收,应同时补充,叶酸不可缺少。铁锅炒菜有利于铁的吸收。服用铁剂时忌饮浓茶,抗酸药物影响铁剂吸收,应避免服用。治疗原发病,减少并发症,保障母婴健康。产后血红蛋白的测定纳入产后访视的内容,及时补充铁剂。

4.5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 出血是剖宫产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术后出血、术后晚期出血,可造成或加重孕产妇的贫血,严重时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孕产妇死亡,阴道手术助产因伤口出血造成或加重贫血,规范各项诊疗常规,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手术产率,是降低产妇贫血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首都儿科研究所.1998中国育龄妇女贫血调查[J].中国生殖健康杂志,2002,13(3):152.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 沈秀芳.孕产妇贫血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4):144.

上一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介入唤醒疗法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维特性血透病人血管通路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