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出路

时间:2022-10-19 10:35:43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出路

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学生完善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可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关键词: 语文教师新课程改革出路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时展的需要,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为改革做点什么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知识,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

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于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的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五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了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有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

《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即学生主动地学习,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通过组与组之间讨论、竞争和评价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校在探究性学习方面就做得很好,语文学科组进行了“古代诗歌鉴赏”、“戏剧鉴赏”、“如何学习文言文”、“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程,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这句话道出了探究学习的重要价值。

三、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成为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有些问题是学生讨论也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作深入细致的讲解。钱梦龙先生曾经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绝不能简单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教师的“讲”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终生受益。因而教师适当的讲解、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自主学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接受性学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导”与“拨”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它以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和独创性,教师应设法启发学生创造想象,激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和《再别康桥》时,可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图片,然后闭目想象再创造,还原当时的情景,去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真正把握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上《篱笆那边》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设想生活中上帝的种种原型,让学生广开思路,各抒已见,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美,高山耸立有形体美,大江东去有线条美,百花争艳有色彩美,欢歌笑语有声韵美,鹰击长空有动态美,万山红遍有静态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在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再别康桥》是一种自然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美,《边城》是一种人性美、社会美等。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讲授诗歌《再别康桥》、《死水》和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绘画美、艺术美等,还可通过教师的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对美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学生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不愁没有出路。

上一篇:运动学校《英语》教材的选择 下一篇:浅析电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