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储存品质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

时间:2022-10-19 10:03:06

粮食储存品质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

摘要:新收获的粮食在正常储存一段时间后,其物理、化学、生理特征都会发生变化,由新粮变成陈粮。国家粮食局[2000]143号文件中规定,凡是粮食储存指标达到陈化规定值,就可判定为陈化粮。陈化粮一律不能作为口粮销售,更不能作为军粮或退耕林粮。因此,陈化粮的判定指标项目很关键[1]。2006年国家颁布并开始实施的标准《谷物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该标准中取消了陈化概念,将不宜存细分为轻度、重度不宜存两个指标。粮食储存品质指标确定粮食最终用途,这就说明粮食品质检验对粮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至关紧要的作用。粮食检测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准确性很强的工作。它具有法定的性质,要求检测结果必须准确,检测人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检测结果失误会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企业在国际国内的质量信誉[2]。结果的准确性除了与检测人员的人为因素有关外,还受其他因素影响,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取样对粮食检验的影响

粮食存储于粮仓内,其表层受环境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较大,在长时间储存后表层粮食其感官指标与理化指标都会发生变化,达到陈化粮的标准。而处于中、下层粮食其受到外部因素影响比较小,品质相对比较稳定[3]。

检验试样需具有代表性,采集样品要根据存放的方式、储存的时间长短、扦样的天气和季节恰当掌握,规范操作。如扦取包装粮油时,对于粮堆高、巷道窄的,要注意边缘、上层和中部、底部扦取的量要一致,做到包点均匀[4]。将采集样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用分样器或四分法混匀后制取,整个过程一定要保证最后称取的检样的均匀性和代表性。粮油杂质、不完善粒及纯粮率等物理指标检验过程中所需要的样品量少,需将样品混匀缩分至所检项目要求的最小称样量,然后直接称量。为了使检测结果能反映整批粮油的平均成分,因此需把扦取的原始样品进行充分混合,均匀分取。

2、试样保管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待检样品在处理之前应做好储存工作,样品在处理之前应装在玻璃瓶或密封袋中,存放在低温干燥处,尽快安排检验。试样的保管环境关系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温度过高或湿度较大对试样的脂肪酸值和水分等指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3、粮食粉碎方法及细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粮食各理化检测指标的检测都需将试样粉碎,样品的粉碎方法及细度对实验结果会产生相应的影响。样品粉碎时需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粉碎磨,例如水分检测需选用水分磨,脂肪酸值的检测需使用锤式旋风磨粉碎等。使用不同的粉碎磨得到的样品细度是不同的,检测样品的粉碎细度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试样越细,自由水和束缚水越容易释放出来,而颗粒较粗试样释放水分时受到的阻力较大,所以较粗颗粒样品水分值要比较细样品水分值偏低;试验粉碎细度对脂肪酸值的检测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试验粉碎越细,脂肪酸值越高,主要原因是试样越细,其接触空气中氧的面积就越大,就越容易氧化,其次颗粒细提取样品中的脂肪酸值就越容易,也越彻底。所以在样品检测过程中,样品的处理方法与细度要求都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规定来执行。

4、检测方法的影响

粮食部分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分几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粮食、油料的水分测定方法分别是105℃恒重法、130℃定温定时烘干法、双烘法等。105℃恒重法系标准方法,其特点是准确、费时,适用于粮食储存检验及仲裁检验;而一般生产检验只需130℃定温定时烘干法,其特点是:快速、省时,但准确度较标准法稍欠些;对某些高水分粮,则应采用双烘法。检测方法的选择需符合检验项目的性质、含量及对检验结果准确度的要求,结合化验室的设备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以便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5、检测时间的影响

粮食经过前处理后,特别是稻谷,其极易氧化导致酸性物质增加,引起脂肪酸值偏高。这就要求样品测定应该当天完成,若第二天测定必须使用磨口瓶封存于冰箱内。

6、检测仪器的影响

实验中所使用的玻璃仪器及塑料器皿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往往由于器皿的不清洁或被污染而导致较大的实验误差,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实验结果。因此,实验用器皿洗涤清洁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前提及实验成败的关键之一。另外,仪器本身的精密度对实验结果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定期对量器和仪器进行检验和校正,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7、结语

样品的扦取、保管、前处理和样品测定是粮食样品检测过程的基础、关键和核心问题,它们为检验结果准确性提供保障。对粮食检测过程中,必须避免人为因素操作失误造成检测结果失真,同样要尽量减少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晓赞.粮食储存品质测定方法的探讨[J].粮油食品科技,2003(04):33-34.

[2]李洪远,季澜洋.浅谈如何确保粮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J].黑龙江粮食,2007(04):48-49.

[3]彭降龙,彭新凯,钟奔涛.粮食储存品质检验及影响因素分析[J].监督与选择,2006(06):21.

[4]王小萍,粮油检测数据科学性和准确性的探讨[J].粮食加工,2008(33):86-87.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智能化门禁控制系统的运用实例 下一篇:试论地板辐射采暖与热网连接方式和温度控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