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与“表达”两手抓

时间:2022-10-19 09:44:58

《鲸》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笔者听过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鲸的体型大。请同学们细细地品读第一自然段,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批注。

(生自主学习约5分钟)

生1:我对“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句感受最为深刻。这句话让我知道鲸比象大很多。

生2:“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句让我印象最深。我才35公斤,我爸爸那么大的块头,也才90公斤。鲸真的很大啊!

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舌头竟然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鲸真的是太大了!

……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把说明性的文章当叙事性作品来品味,让学生不停地谈感受。学生的感受除了“大”,就是“很大”,还有“太大了”。对于说明性的文章,把精力用在谈感受上,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无法达标的。那么如何提高说明性文章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以为,言意兼得教说明性文章要做到“要点”与“表达”两手抓。

一、抓要点,读懂内容

选编进人教版教材的说明性的文章大多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一个事物的。如何让学生快速把握说明性的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是关键。

(一)归纳小标题

《太阳》(三年级下册)主要是从太阳远、大、热以及太阳和人类生活联系密切来介绍的。《鲸》则主要从体型巨大、属于哺乳动物、两大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来介绍。这样的课文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先用小标题概括出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快速、高效地抓住文章的要点,进而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达到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唤起学生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这一目标。

(二)编列图表

《新型玻璃》(五年级上册)则依次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等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这样的文章教学时就可以运用图表(见图1)的形式,学生很快能抓住文章的要点。

运用“内容结构图示法”(见图2)也可以很快引导学生快速抓准叶圣陶老先生是如何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图1 图2

二、抓表达,体味语言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说明文教学也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对内容的理解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要知道文章在说明什么,还应该知晓作者是怎么来说明的。这样的语言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才会更多。

(一)巧妙点拨,了解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假设、打比方等常见的说明方法,在教学说明性的文章时,教师进行必要的引荐,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太阳》一课中的“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一个大火球”,学生们很自然就提到这里把太阳比作大火球,写出太阳的热。老师就应该适时给学生明确的概念――像这样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作打比方。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这样及时地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总结、提升,学生就把“打比方”这个说明方法深深地刻入脑海了。

再如,《鲸》的第一自然段教学中,学生提到“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教师就应该及时提醒学生关注“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一处,其实是人们并没有真正地进入鲸的嘴里,是运用“作假设”的手法来说明这头鲸的嘴巴是如此之大。

(二)品味语言,感受表达准确性

说明性课文的语言确切,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句子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很容易被简洁、通俗的用词掩盖,被学生所忽略。作为老师,应有较高的敏锐度,引导学生去体味。

还是《鲸》这一课,写鲸体型大的部分“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当中的“约”“近”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性文章语言的确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第一,去掉这两个字表达的效果;第二,试试“约”和“近”可以对调吗?

另外,这处“它要是张大嘴,人站在它嘴上,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则要引发学生的讨论:去掉带点的词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在充分讨论、比较中,悟出说明性课文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执教《松鼠》(五年级上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写松鼠外形漂亮中“清秀”“闪闪发光”“矫健”“机警”“玲珑”等词,“帽缨形的美丽尾巴”这个比喻的运用,“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拟人的运用,是如此生动传神,造就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美。教师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体悟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关注行文,学习谋篇布局

1.聚焦:写作顺序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从而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认识说明文的一般结构特点。

一般说来,说明事物构成的,按构成的顺序写,如《各具特色的民居》(六年级下册);说明事物功用的,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写,如《假如没有灰尘》(五年级上册);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四年级下册);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物联系的,把内容分成几个方面来写,如《蝙蝠和雷达》(四年级下册)。

2.聚焦:段落衔接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中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习那种独具匠心的衔接。

《鲸》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鲸的体型庞大,课文第四自然段要介绍鲸的进食,就是先提出问题:“鲸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与第一自然段的介绍有呼应和衔接,然后加以具体说明。

《新型玻璃》也特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而且富于变化。例如,第二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既连接了上文,又直接进入下一种玻璃的介绍,清楚明白;第四自然段的首句“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从生活实际出发,过渡非常自然,令人感到亲切;第五自然段的开头则以形象的比喻引起读者的注意,激起读者的阅读愿望。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细细玩味说明文表达的活泼与趣味。如《新型的玻璃》第一段从夜深人静、警铃骤响讲起,犹如警匪大片,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一改说明文枯燥的语言表达,情节性增加,可读性增强。

总之,教师如能注重“要点”与“表达”两手抓,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就自然语文味十足。

上一篇:论如何加强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 下一篇:关于会计人员从业规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