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清晰:小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10-19 08:52:45

简约清晰:小学语文的价值取向

“上课要简约清晰一点。”这是三十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时讲的话。我感到这句话虽朴素,细细品味却很有道理。几十年来,虽然教学改革波澜起伏,被认为好的课,无论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或是教学重点的突破,或是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总离不开思路清晰、简约有效。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努力追求着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

一、课前准备,精于文本解读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文本解读就是谱曲。课堂教学能否完成预定的任务,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文本的精于解读;解读清晰到什么程度,决定着课教到什么程度。所以,精于文本解读是课堂教学做到简约清晰的基础,它指挥和制约着全部教学活动的过程和归宿。

1.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主任、全国小语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陈先云同志说过:“在解读课文作者和教材编者的价值取向时,存在着不到位或不正确的问题,会关系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准确定位,影响儿童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所以文本解读要做到简约清晰必须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对《争论的故事》解读时,有的教师重点放在了对反问句和争论言语的理解上,只是让学生说说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学生只知道结论,道理是怎样有条理地揭示出来的就说不明白了。三年级语文教学,是由句向段教学的过渡阶段,教师不注意段落结构的指导,光浮在内容上读来读去,学生只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啊!所以教师一定要认真地读文本,读懂“例子”,活化“例子”,才能切实做到简约清晰,教学才会有效、高效。

2.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有的课文,不仅允许教师有不同见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有不同见解。如六年级课文《山中访友》,对“古桥”的理解,就不必统一答案,学生对文本的主旨只要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这种理解不偏离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教学时就不必要花时间去讨论,也没有必要花精力用教师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去改变学生原有的认识与体验。但如果见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则要及时给予纠正。如教学二年级《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认为:“这只狐狸还是蛮聪明的,最后它获得了成功。”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聪明”加以分析,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这所谓的“聪明”是为了个人利益的一种欺骗行为,因而对狐狸的行为更加愤慨。其间,教师面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的偏离,因势利导,巧妙点拨,是对文本主流价值取向的尊重。

3.链接知识的价值取向。第一,注意实用性。链接文本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应该切实掌握的知识,切忌主次不分。内容应该浓缩,力求清晰精炼,分量应该控制,力求简约实用。第二,强调灵活性。切忌变成课文内容的机械重复或照相式再现,应让学生通过链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第三,体现分解性。链接文本时要突出重点,确定主次,大题化小,粗题化细。这个“化”,决非将原题中的几个小题分列开来,而是要研究出简约清晰的文本价值取向,结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分解出更为具体的、细腻的、想得开、拓得展的形式,以此来完成链接。第四,富有趣味性。从心理学观点分析,兴趣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要做的题目上去,可以调动他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创造性地去解读文本。这就要求,文字叙述应尽量生动活泼,出题形式应尽量新颖别致,应多结合学生的一些学习和生活实际。第五,考虑时限性。课堂上的文本链接比之课外练习,具有明显的时限要求,所以无论何种链接,应该考虑到难易适度、比例适当、分量适中,这样的链接才是简约、清晰、有效的。

4.体现教学相符的价值取向。文本是知识的载体。系统论认为,构成系统的要素相同,结构不同,其功能就不同。作为教师,总希望教学处于最佳状态。怎样达到最佳状态呢?基本的要求在于文本解读要清晰,设计既要简约又要体现科学的、与教学相符的价值取向。其一,选择简约清晰的教法。其二,设计简约清晰的教学过程。其三,体现简约清晰的学路。要让教适合于学生的学,就必须使教学思路符合学路,其关键在于了解学生,一是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对文本解读时设计出思路清晰、层次不同的内容。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提供了与“看”相近的多个词语,设计了一道填空题作为训练内容,体现了对文本重点把握的准确,对学段要求认识的清晰,对学生已有知识了解的清楚。在因材施教中,全体学生都有所收获,形成了教学的亮点。

二、课堂教学,力求多元引导

现在的课堂教学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研究学生心理特征,遵循教育教学原理,去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呈现出简约清晰、多元引导的教学活动。

1.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追求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就要注意导好需要导的方向,教好需要教的内容,这才是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良策。

(1)激趣,营造学习氛围。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学习本身就包括情感和兴趣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学生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意志的坚定强度,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探求知识的内驱力。

①激活情感。“忽视情感,是忘了教学的一半。”小学语文教学无不伴随着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教师既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人际关系,又要驾驭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②激活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或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激活兴趣,可以以奇引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可以以疑引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以新引趣,驱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倾向……体现教与学简约清晰的实效。

(2)合理调控,提高学习效率。教学过程是信息传输与反馈的过程。反馈是教学控制的前提,强化教学过程的反馈,并依据反馈信息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可以保证学生有效地主动学习。教师调控自己的教,以便适应学生的学,学生依据师生输出的评价信息调控自己的学,以求学得对路,学有所得。简约清晰的合理调控能优化教学组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①目标调控。课堂教学中,根据学习的进程激发学生为实现目标奋发向上的志向,让学生体验达到目标后的成功与喜悦。目标调控在于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去实现学习目标。

②随机调控。它是建立在反馈基础上,对学生思想和学习状况的调控,包括表扬和批评两种。“表扬”是教师调控课堂行为的有力武器,它具有指向性,既能使学

生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学习,还具有沟通、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批评”主要给学生指明改正的方向,对过失批评要区别有意和无意、偶尔和经常,要以真诚换童心,以善意促进步,以调控增强学习效果。

③形式调控。可以说,现在90%以上的班级都是秧田型的教学形式,以这种形式组织教学固然有很多的好处,但随着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如果丰富一些,学生学习的热隋会更高涨,学习会更主动,感情会更投入。如小组合作学习,将全班学生组成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它的好处至少有三点:一是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避免了对性格内向或后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损害,培养了学生对集体负责的学习动力和合作意识。二是有利于培养交流的意识、合作的技能和习惯,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十分重要。三是打破了一个学生讲全班学生听的局面,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便于展开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小组与全班的交流,在充分深入的探讨中,学生的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3)适时指导,教给学习方法。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简约清晰的方法指导,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①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迁移的机会,适时地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方法迁移到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学习活动中领悟主动学习方法的真谛。如教学《精彩的马戏》,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迁移性学习中,既理解知识,又学到方法。

②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学习,离不开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的回顾。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文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在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获得读书的方法。

③变换评价形式,学会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教学时,我以为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会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即让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独立思考、判断,养成一种自我检查的意识和习惯。二是教会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自我评价。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和暴露存在问题的机会,在互相纠错中展示正确的思考过程,在自我评价中体现知识的发展过程。三是教会学生在集体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对不同意见进行评价,从而既理清自己的思路,又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追求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觉拓展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2.引导学生以“感悟”链接“评价”。在教学中简约清晰地引导学生将自主感悟和评价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感悟,在感悟中评价。

(1)对感悟认知的评价。语文学习的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言语方法和言语技能。课文中总有一些生字、新词、新的句式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这些生字、新词和句子,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把在自读中一个人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通过交流评价的途径转化为集体共同所得。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同学互相的评价转化为每个人的能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的《识字4》时,教者采用多种形式,不断复现所学的词语:蜻蜓、蝴蝶、蜘蛛、蚯蚓、蚂蚁、蝌蚪,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巩固生字,并在“你发现了什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感悟、互相启发评价,认识到借助形声规律识字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2)对感悟学习方法的评价。叶圣陶在20世纪40年代赞许“吟诵”时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学生的“吟诵”就是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学生的“理智地了解”和“亲切地体会”就是学生用心去感悟、评价课文的言语方法,“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就是学生对言语方法的内化和掌握。如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非常重视写完以后的交流和展示。互相交流和展示也就是在培养学生对习作的评价能力,评价别人的习作也评价自己的习作,这种评价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3)对感悟学习目标的评价。教师要简约清晰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感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有所领会,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也有所掌握、达成,使学生在学完全文时就融入自己的思考,并能在回顾全文时,总结性地说说知道了什么,感悟到什么,说说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这些“知”与“不知”都是学生阅读所得,很值得珍视。让学生参与到对学习目标的正确理解和评价中来,这种创造性的学习会使语文教学具有生成性,使语文学习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片面走向整体,由表面走向深入,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学完全文时引导学生对教学目标感悟的评价,是通向叶老“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想境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与反应是多元的,教师在对待学生解读文本多元认识的差异时,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体现文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课堂的教学目标,切不可完全以学生的思维替代教师的教学,以学生的“多元”解读替代教学目标。

3,从“接受”回归到“生活”。

(1)呼唤师生真实和谐的对话。生命的课堂需要生命的文本,生命的文本需要我们用生命的眼光去感悟。简约清晰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心灵对话的过程。用平等、民主取代专断与师道尊严去解决问题,课堂才会宽松,教学才会和谐,学生才会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成功,感受并获得新的成长和发展。

(2)展示学生在曲折中走向成功的美丽。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母亲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儿子高兴地笑了。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的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母亲回到家里,对诚惶诫恐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儿子暗淡的眼神顿时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希望不大。”她仍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儿子把一

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公章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唤醒了我……”追求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最基本的理念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环境、智力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大胆学习,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重视师生生活实践的精彩。追求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倡导教育回归生活。教育应在自然状态下返璞归真,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一旦教师将生活与书本融合起来,学生可以感受到书本知识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收获人生经验和学习乐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要重视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延展性,搭起文本与生活的桥梁,把课堂营造成师生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理想灵性展示的舞台、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生命多姿多彩的大观园。

(4)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家园。追求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师生应该体验生命活力的唤醒,生命价值不断呈现生动活泼的生活过程。这样的教学,知识的学习已不仅仅是在认知过程上,而是扩展到了人格、情感、审美等育人的领域中来,学生知识增长的同时获得了情感的共鸣、兴趣的愉悦以及伴随着的人格的健全、精神境界的提升,这样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中就会显现出来。在这样的生命课堂里,师生可以体验到工作学习的尊严和欢乐,体验到教学是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实践活动,体验到课堂是实现生命价值的精神家园。

三、张扬个性,彰显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改革掀动着教师心底的涟漪,激荡着教师智慧的浪花,更唤起了教师澎湃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催生我们去追求简约清晰的价值取向。每一次教学的生成都是思维火花的跃动,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潜能开发的欢歌。它赋予我们每位教师可以张扬教学个性的翅膀,催生教学园地里的万紫千红。

1.培植个性。每位教师都应该以自己鲜明的风格、个性化的教学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绽放出光彩夺目的智慧光芒。从教学风格看,可以是水波不兴,娓娓道来;可以是推波助澜,慷慨陈词;可以如春风拂面,亲切温暖;可以如烈日暴雨,热烈奔放;可以如敦厚长者,传道授业解惑循循善诱;可以如严谨的学者,审慎缜密,一丝不苟;可以如诗人般潇洒飘逸,不因循守旧,浮想联翩,富有创意;可以深邃远瞻,有一种伟岸的气质与风采。几十年的教学,在大浪淘沙中,我坚守自己的本真特色,追求清晰的思路,让语文过程返璞,让教学质量归真,追求简约的教法,彰显真实、朴实和扎实的教学风格。

2.追求个性。课堂是一个舞台,具有个性的教学过程才能引人入胜。从教学目标出发,把握课文内容,长文可以短教,短文可以长教,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从教学方式讲,较深的文章可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浅显的可以教得兴趣盎然;优美的文章可以吟诵鉴赏。有的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自由漫谈,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去自我体验,有的课文可以与别的学科整合。如四年级的《春联》,可以自主读,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情感;也可以分析,分析它的结构,分析它的用词;也可以指导写作,模仿它的平仄,模仿它的对仗。教学机智在不同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得以显示。所以,追求具有个性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才能多姿多彩。

3.关注个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人格,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发育,在于心灵的成长。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注意塑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独特的教风,还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课堂上学生是主人,教师要把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激励自身,在合作学习中体现自我,在点拨疑难中锤炼自我,在质疑问难中超越自我,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自我。当然,关注学生个性,不是放纵学生个性,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合理引导。如有的学生喜欢朗读,不妨让他“声情并茂”一回;有的学生善于说话,就让他“妙语连珠”一番;有的学生善于写作,就让他“下笔有神”一段;有的学生爱好画画,不妨让他“妙笔勾勒”一幅。生命的美丽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和独特性。语文教学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课堂因生命而显得美丽。

积极地张扬个性,展示风格,需要教师锤炼扎实的基本功,需要教师不断地吐故纳新,在充满清新、充满智慧、充满灵性的课堂教学中,教出个性,彰显风格,我们的课堂必将更加精彩。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感悟” 下一篇:匆匆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