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时间:2022-10-19 07:12:02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0108-01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出现了一个很热的话题,就是生成性教学。对于这个概念,学术上产生了很多的争论,积累的成果也比较多,将其上升为一项科研课题,无疑是课改不断深化的标志。作为课题研究成员,我站在农村教育的平台上,从教学生成、教学价值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生成性教学研究进行分析和理解,以期方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生成

谈教学生成,必然要谈教学预设。一个良好的预设方案,是教学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要想“生成”有效甚至高效,预设必须合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或者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所谓生成性教学,就是科学践行课程标准、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因此,关于教学生成问题研究的第一要素,就是教学预设。肤浅地理解教学预设,就是要精心备课。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情况,规划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步骤和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备学生,因为目标是为学生而定,课是为学生而上。

有了教学预设,自然就有教学生成。同样肤浅地理解一下,就是课上得怎么样,目标实现情况如何,学生学得怎么样。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1.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常态教,常态学,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有条不紊,教学目标顺利实现;2.计划赶不上变化,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变数,这又有两种情况:(1)“生成”亏欠计划,教学目标没有很好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不佳,甚至出现了教学事故,课堂情况比较糟糕;(2)“生成”超越计划,不仅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还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惊喜,这些惊喜是出乎意料、不期而遇的,师生投入达到高潮,教学效果超乎寻常。

我认为,在农村学校做这个课题,应把握两个侧重:1.侧重常态研究,即如何把最基础的事情做好,形成一种相对成熟的思想,或者说是一个体系、一种机制;2.侧重特殊群体,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的“有效生成”往往是课堂的瓶颈,如果拿捏得好,也往往能够形成难得的精彩。当然,“领头羊”作用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他们的“生成过程”以及“生成结果”,常常是课堂教学的杠杆,能够起到“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整个地球”的作用,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引领正确的学习方向,很多时候要靠他们。

这样的话,就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话题,即教学生成的环境。我以为,有效的教学生成,应该是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之中。具体说来,教师应当给学生以充分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应当成为学习的基本形式,课堂应当充满现代气息,信息途径应当便捷,信息应当丰富多彩,质疑问难是教学的必须环节。当然,教师应当重视自己的“主导”作用,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稔的教学技艺,掌控课堂要做到收放自如,尽量做到多些“一切都在计划之中”“变化超越计划”的情形,少些“变化亏欠计划”的情形。

二、教学价值

教学价值问题,究其实质,就是教学评估问题。这里的评估,绝不单指教学成绩的统计与评价,它应当是多元素的。至少应当从以下方面思考:1.教学目标实现情况;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情况;3.教学疑点出现及解决情况;4.难点、疑点的思维价值,美点、彩点的审美价值;5.学生检测的合格率、优秀率;6.师生对课堂的满意度;7.专家或同行对课堂的认可度;8.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学价值的核心,应当体现在学生身心和谐、学业进步、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等方面,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元素应当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实现目标并力求超越目标。

三、研究方法

从性质上讲,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下列四种方法应当成为主要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为阵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事相关的研究工作。

2.案例研究法。通过解剖具体个案,通过对教学细节的锤炼和分析,从中提炼出对有效的教学生成、合理的教学价值评估等具有指导作用的观念和方法。

3.调查法。这是课题研究常用的方法,对于本课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参与度、满意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专家或同行对课堂教学的评价等,都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4.总结归纳法。这是大多数课题必须用到的方法,对于本课题,此种方法尤为重要。“最基本的东西”要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经验和规律;有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要通过归纳总结,以论文、设计或实录的形式,通过交流、参赛或发表,成为“叫得响”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做一名快乐的老师 下一篇:论现阶段中职语文教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