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五星红旗插上乔戈里峰

时间:2022-10-19 06:20:12

2004年7月27日北京时间9时30分,英勇的“高原英雄登山队”――“中国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从巴基斯坦侧成功登上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这是中国人首次登顶这座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上的世界第二高峰。

作为唯一的随队记者,我与探险队员们一起相处了近4个月,见证了这次攀登乔戈里峰的全过程。探险队远征乔峰的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久久不能忘怀。

出征

这次出征的探险队队长是桑珠,主力队员有次仁多吉(攀登队长)、仁那、边巴扎西和洛则,登山学校学员扎西次仁、边巴顿珠和普布顿珠担任高山协作,普布次仁任翻译,笔者作为唯一的随队记者(对外称秘书)也有幸入列。

5月5日,探险队离开拉萨前往成都。自治区体育局领导群增、著名登山前辈贡布以及登山界人士、探险队员家属聚集在登山队院子里,为勇士们献上洁白的哈达、醇香的青稞酒,预祝队员们一路平安,早日凯旋。

5月10日,探险队飞抵乌鲁木齐。连续几天忙着采购高山食品和部分物资装备,整理进山包裹。

5月13日。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登山协会会员自发地为登山探险队饯行。大家欢聚一堂,载歌载舞,预祝探险队登顶成功。

5月16日,探险队乘机离开新疆飞抵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

22日晨,太阳还没有露头,探险队就乘车离开伊斯兰堡向北部重镇斯卡度进发。探险队租用了两台中巴车,一台装行李物资,一台供全体队员乘坐。经过漫长的旅途,队伍在当晚抵达一个名叫吉拉斯的小镇,23日晨继续早早赶路,当天下午安全抵达目的地,两天行程达800多公里。

两天来,车队一直沿着印度河逆流而上,在连绵不绝的群山间蜿蜒穿行。只见山谷越来越窄,山势越来越陡峭,植被越来越少,海拔也升高到2400米左右。

斯卡度是此行最后经过的一个“大城市”,我们必须在这里组织进山的背夫,采购大本营生活必需品如大米、面粉、炊具、发电机和燃料等,重新整理所有物资,将每件行李的重量控制在25公斤左右,做好徒步进山的各项准备。

徒步进山

徒步第一天

5月28日晨,探险队离开奥斯克力,当天中午安全抵达廓若峰营地。

早上山区的天气晴转多云,正适合行军。队伍离开营地后首先穿过奥斯克力的田野和村庄,路边的当地居民都非常友好地和队员打招呼,小孩子在远处高喊“Hello”,老人们则用近似藏语的当地话祝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一路平安,队员们也用当地话问他们好。奥斯克力附近还有另一个村庄,此后探险队将再也看不到农舍田园,随之而来的只有静默的雪山和苍茫的冰川。

探险队的首日行程在7天的行军中路线最短,道路也最好走,大多是相对平坦的河谷山间道路,这里的海拔为3150米,是冰川堆积物中间的一块相对平整的草地,还有低矮的灌木丛,这样的营地在山区简直就是“五星级宾馆”的待遇。

就在探险队出发的同时,200多位当地背夫也将探险队所有物资整理称重(每件重量为25公斤)后背运到廓若峰营地。川流不息的背夫队伍在乔峰山区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徒步第二天

5月29日,探险队本队经过6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抵达海拔3320米的措布营地,全天行程约20公里。最适宜行军的阴雨天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与往年进山一样的炎炎烈日,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

当地时间早上7时(北京时间10时,时差3个小时),登山探险队离开廓若峰营地,继续向高海拔营地徒步进发。全体队员在两小时后赶到久拉营地。200多名当地背夫也先后抵达这里休息喝茶。久拉营地建设得比较规范,竟然有水冲厕所,搭帐篷的地方也经过平整,取水也很方便。

4个多小时后,终于远远望见几顶鲜艳的帐篷点缀在苍凉的“戈壁滩”上,就要到家了,脚步也似乎轻快起来。虽经长途跋涉,但队员们还不能马上休息,首先是搭建个人帐篷、公用的厨房和餐厅帐篷,再把雨天打湿的睡袋、气垫趁好太阳晒干。明天一早,大家在起床后又要把所有的帐篷拆掉装好,供民工背运。这项工作已经成了徒步进山的每日活动中,除走路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终于可以躺进帐篷里小憩一会,有的队员很快就能进入梦乡。而初次长途徒步的巴方联络官和记者脚上都打起了水泡,在经验丰富的登山队员帮助下用骨刺(骨刺不感染)划破水泡,这样可以保证明天行军时安然无恙。

徒步第三天

5月30日,探险队抵达巴玉营地。

巴玉营地海拔3470米,是当地人在一处长有树木的山坡上开出的多条长形台地,极似梯田。营地里建有大门、设有自来水、洗脸池和厕所,还建有一些低矮的石头房子。五颜六色的帐篷和绿树交相辉映,很难想象在荒无人烟的山谷里会有这样的一处景致。

今天的行军时间仅为3小时多一点,但道路明显比前两天难走,大多路段为河边悬崖上的羊肠小道。有时正面山坡是完整的一块大石壁,上面只有浅浅的凹坑可以立足,靠着登山杖和手的支撑,勉强可以通过。

全天依然是骄阳似火,山谷四周是喀喇昆仑山脉连绵不绝的群峰,山顶的积雪在阳光照射下发出耀眼的白光。每次休息后走不出几步,刚刚晒干的内衣就又被完全汗湿。但队员们说,今年的天气已经很凉快了,往年来的时候,他们只能穿着短裤行军。

31日,探险队利用难得的休整时间整理物资,清洁个人卫生。而休整的最主要原因是要让民工准备后面4天行军的食物,烤制当地人经常食用的一种面饼。因为进入冰川地区后很难找到生火用的干柴。探险队还将宰一头牛,为民工们改善伙食。

同在巴玉营地的还有一支来自意大利的徒步旅游团,共有35人。他们已经去过接近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的3个营地,计划31日离开巴玉。据他们介绍,攀登乔戈里峰的意大利和日本登山队已在29日离开巴玉,继续向大本营进发。

徒步第四天

今天是进山以来最艰难的一天,路程也最长,足有25公里。当天的目的地是乌都卡斯。这里是一个很不错的营地,在银白的冰川和灰色的堆积物充斥的山谷间,突然出现一片满眼绿色的山坡,很是惊奇。营地很平整,帐篷搭建在层次错落的台地上。我们在这里美美地休息了一晚。

天气时阴时晴,山间有山鸡鸣叫,脚下是流水轰鸣。除了走上上下下、各种凹凸不平的沙石道路,就是在冰面行走。那冰是黑色的,上面有层薄薄的沙石,一不小心就打滑。中间有一段冰雪混合路面,雪很硬,要特别小心地走,害怕摔跤,害怕掉进冰裂缝。有时在大石上窜跳,有时在碎石丛里找路。双眼死劲地盯着路面,害怕踩空崴脚或摔倒受伤。在最累的时候,腿脚已经不听指挥,落脚的地方根本不是眼瞅的地方,非常危险。

徒步第五天

昨夜又下了雪,早上起来帐篷外面有雪。今天的路比昨天好走多了,大多路段都是在冰川上行进,有成形的道路,多为碎石。危险的是在下坡,突然出现一片冰,没有可以立足的支撑点,只好用手杖撑住一点,慢慢滑下去。

中午到达果荣1号营地休息,吃午饭。当时正下着雪,大家喝点绿茶,吃干粮:一片面包,一块油炸的土豆饼,两张面饼,对于赶路的人来说,这顿午餐已经相当丰盛了。在徒步进山的几天里,我们的炊事人员每天要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们要在晚上准备第二天的路餐,早饭后收拾好帐篷和炊具,赶到队伍的前面准备午茶,再提前赶到营地准备晚饭。

一天没怎么见太阳,偶尔有阳光,就赶快戴上眼镜。沿途经常碰到没有任何规则的冰塔林耸立在褐色的乱石地面上。山谷北边的山峰全被白色的云雾笼罩,偶见真容。而道路的前方,一直雾霭沉沉,不知会走向何方。

今天的路程不算长。抵达果荣2号营地后时间还长,大家先是收拾东西,整理帐篷,后来就喝茶休息。晚饭后特别冷,所有人都早早钻进睡袋休息。

徒步第六天

今天又是比较困难的一天。路程不算太长,但由于一路有很深的积雪,给我们的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其他队员很快就到了布洛阿特峰大本营,我和联络官走在最后面。

天气格外好,不像昨天一直下雪,但对行军却没什么好处。冰川两边是连绵不尽的雪峰,山间云雾缭绕,可以看到迦雪布鲁姆峰的4个山峰和布若阿特峰。

午饭后继续走。这里是一个分叉路口,从左边的山谷进去到乔峰,而从右边走则是去迦雪布鲁姆峰。从这里看到的乔峰好像近在眼前,但山路蜿蜒曲折,过了一小时又一小时,雪路依然是那样的漫长。下午二三时,正是最热的时候,眼睛死死盯着雪面上最清楚的那个脚印,吃力地迈出一步又一步。山区没有一丝风,又老是上坡,不停地喘气。气温升高后,积雪开始融化,不小心踩下去,整个腿就不见了,大约每走二三十步就要来这么一下。从雪窟中拔出脚来,鞋里面全是雪,用手抠出一部分,其它还留在鞋里,先是刺骨的寒冷,接着就化成了水,逐渐被脚暖热。雪地行军要求早点出发,因为硬雪下面是疏松的雪,温度高了就顶不住上面的压力。刚开始很害怕把脚陷进雪窟,但后来防不胜防,干脆不管了,随你怎么陷,就是了。过去在电视里、书上经常可以看到没膝深的雪,今天真的领教了。

走了好久,累的感觉已变得不太明显,只是机械地迈出每一步。只要迈出一步,离营地就近了一步。这天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

徒步第七天

今天的路程最短。从布洛阿特峰大本营可以看到我们要去的地方:一片褐色的岩石下面,就是乔戈里峰大本营。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大家就起床收拾,早早赶路。队员们说今天只有两小时的路程,因此心里觉得很轻松。沿冰川持续走了一个小时,太阳依然只照到山尖。我们的速度很快,只听到脚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喀嚓、喀嚓”的声音,非常动听。

终于看到了乔峰大本营,看到了意大利队搭建的最大的形似金字塔的帐篷。7天的徒步终于结束了,再不用每天忙着搭帐篷、收帐篷了,至少可以安安稳稳地生活了。

6月4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全体队员冒着小雪抵达目的地。这里海拔5100米。从大本营看去,乔戈里峰已近在眼前。

顾不上休息,全体队员在满是积雪的冰川台地上平出地基,很快搭好炊事帐篷和餐厅帐篷。下午接着搭建个人帐篷,在乔峰大本营安了家。比我们先来的有意大利、日本和西班牙登山队。

攀登行动一波三折

建营、升旗

6月6日,进驻大本营的第三天,山区出现半天好天气。探险队全体队员紧急出动,在海拔5320米处建立了前进营地,在海拔6080米处建立了1号营地。此后山区连续几天出现降雪大风天气,队伍只能在大本营待机。

6月10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随着登山探险队员们的歌声,鲜艳的五星红旗再一次飘扬在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的上空。

多日连续降雪后,10日终于出现难得的晴好天气。皑皑积雪发出刺眼的光芒,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当地时间中午12时,探险队全体中国队员和巴基斯坦队员整齐地站在大本营帐篷中间的雪地上,面向旗杆,目送两国国旗冉冉升起。在一片银白的世界里,以绿色和红色为主的两国国旗随风轻轻飘扬,显得格外耀眼。

桑珠队长说,攀登乔戈里峰的活动从今天正式开始。如果天气允许,队员们将继续从前进营地到1号营地运输,并相机建立2号、3号和4号营地。但从进山这几天的情况看,山区天气依然反常,偶尔可以出现半天的好天气,大部分时间是降雪、大风,与2002年比较相似。

走进ABC

ABC是前进营地的英文缩写。6月30日,记者随队员一起前往乔峰前进营地,这也是记者此行攀登到的最高海拔。

30日晨当地时间5时,一抹朝霞刚刚照射到乔戈里峰山尖,探险队中方全体队员和协作人员就离开大本营向前进营地进发。经探险队队长桑珠批准,我穿上高山靴,挂上雪套,手持雪杖,带上一台相机,和队员们一起向前进营地走去。

离开大本营先要走一段相对平缓的冰川积雪台地,队员们走得很快,高山靴踩在硬雪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宛如动听的乐章。刚翻过一个小山坡,我的呼吸就变得异常急促。桑珠队长招呼大家停下,拍了一张合影,我们和队员们一一握手道别。队员们今天还要赶到海拔6080米的1号营地,我们只能目送他们渐渐远去。

在平缓的台地上行走,有一段路边雪地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雪块,这是乔戈里峰南侧山沟里下来的雪崩。队长说早上雪崩的可能不大,但在返回时一定要快速通过这里。当天中午,我们在大本营看到这里果真有一次大的雪崩下来。

通过雪崩区,我们就进入了冰塔林。与珠峰东绒布冰川漂亮壮观的冰塔林相比,这里的冰塔林简直就不能称作冰塔林。队员们形象地称之为“豆腐渣”,这个称呼倒是非常贴切。太阳越升越高,队长和我慢慢蜿蜒穿行在豆腐渣里,忽上忽下,身前背后布满大大小小的冰裂缝,有的能看到,闪着蓝幽幽的光,有的只在路间雪地上露出一个小口,暗示这里可能有暗裂缝。我们就这样小心翼翼地一路走去。有的地段特别陡,而且打滑,队长就用雪杖拉我上去。有的地段非常危险,有的队伍在这里拉了保护绳,但大多被雪埋掉,无法使用。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穿出豆腐渣迷宫般的道路,沿乔戈里峰南部山基继续向东边攀登。看着前进营地鲜艳的帐篷就在头顶上方的不远处,走起来却非常吃力。我们不停地在大小不等的石头上跳来跳去,寻找稳当的下脚处。在路边休息的时候,我甚至听到山边巨大的岩壁中有啾啾的鸟鸣声,而碎石地上竟然还有雪莲花在开放。

终于赶到了前进营地,我们足足用了两个小时。我们看到所有队员在雪坡上挖雪寻找被雪掩埋的冰爪。这是出征3号营地前的一个意外。

重建1号营地

在连续大面积降雪停止后的第4天,探险队中方全体队员和协作人员30日从大本营出发途经前进营地,在海拔6080米处重新建立起被大雪损坏的1号营地。

30日晨当地时间5时,登山探险队4名主力队员次仁多吉、边巴扎西、仁那和洛则以及3名协作队员扎西次仁、普布顿珠和边巴顿珠全副武装,离开海拔5100米的大本营,向海拔5320米的前进营地进发。

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全体队员经过艰难的冰川雪地行军顺利抵达前进营地。稍作休息后,他们正准备挂冰爪上山,却发现大雪前放在这里的4副冰爪已经全被掩埋。大家在雪地里不停地挖了一个多小时,毫无结果。这时日本队提供了一副冰爪,全队决定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和仁那留下继续寻找,其他人向1号营地攀登。

当地时间上午10时20分,5名队员顺利抵达1号营地。边巴扎西说,1号营地的两顶帐篷已经全被损坏无法使用,他们在那里重新搭建了两顶帐篷。营地周围积雪深达两米,超过往年。

留在前进营地附近的次仁多吉和仁那后来只找到两只冰爪,但并不是一副,无法使用。大本营决定在7月1日晨派出3名巴基斯坦协作队员往高山营地运输,同时携带两副备用冰爪上山以解燃眉之急。

从19日晚至26日,乔峰山区出现连续7天7夜的大雪,大本营积雪厚达60厘米左右。27日山区天气放晴,但山间流雪、雪崩和冰崩不断。29日,3名巴基斯坦协作人员曾向1号营地运输,发现了被损坏的路绳和营地。

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出现持续的好天气,探险队计划在重建1号营地之后,完成从1号营地到2号营地的运输,并打通海拔7450米的3号营地。

进驻2号营地

7月1日,探险队5名队员顺利进驻海拔6700米的2号营地,并继续向3号营地修路,拉了270米的主绳(全部拉完约需1000米左右)。当天这支队伍也是所有11支登山团队中走在最前面的。

1日的乔峰山区依然是阳光灿烂。当地时间清晨6时20分,探险队队员边巴扎西、洛则和3名藏族高山协作离开海拔6080米的1号营地前往2号营地。在抵达目的地后,担负运输任务的协作队员边巴顿珠和普布顿珠则返回1号营地,其他3人留在那里,其中边巴扎西和协作扎西次仁不顾疲劳,继续向3号营地修路。由于高空风比较大,他们在修通部分道路后于当地时间14时20分返回2号营地休息,洛则在2号营地清理帐篷,烧水接应。

边巴扎西说,前往3号营地的路线还可以,和2002年相比没有大的变化,有些地方积雪较深,达膝盖以上(约80厘米)。高空阵风比较大,约有五六级。

同一天,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和队员仁那以及3名巴基斯坦高山协作从前进营地进驻1号营地。

建立3号营地

7月12日,经过一周多的等待,探险队终于在乔戈里峰海拔7450米的地方建立起3号营地。

12日晨,乔峰山区天气比前几天要好一些,时阴时晴,11日抵达海拔6700米的2号营地的3名巴基斯坦高山协作人员向3号营地攀登,在当地时间10时50分抵达目的地,运送了部分食品、帐篷和技术装备。由于山上高空风强烈且经常降雪,为避免帐篷损坏,按照计划,他们将这些高山物资包裹好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后开始返回2号营地。一位高山协作人员说,山上积雪很厚,而且高空风非常大,还有吹雪,高山活动非常困难。

由于乔峰山区气候变化异常,很难出现较长时间的好天气,最近一段时间好天气一般只能持续两到三天,探险队只能抓住每一次较短的好天气周期,逐个完成修路、建营等任务,为最后的冲击顶峰创造条件。

再次向高海拔营地挺进

7月21日,在大本营休整待机多日之后,探险队再次向1号和2号营地挺进。山区天气依然不尽如人意,有强烈的高空风和吹雪,给攀登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

21日晨当地时间5时,探险队的6名中国和巴基斯坦协作人员离开大本营,向海拔6700米的2号营地进发。4名主力队员在半个小时后也离开大本营,向海拔6080米的1号营地攀登。

当地时间10时,4名主力队员顺利进驻1号营地。边巴扎西说,山上的积雪比较厚,有一根帐篷杆被雪压断。他们可以看到高海拔地区的风非常大。

此时,提前出发的6名协作人员正在非常吃力地向上攀登。在离开大本营8个半小时后,中巴协作人员终于抵达2号营地。协作队员扎西次仁说,山上的高空风特别大,还有吹雪,攀登行动非常艰难。探险队建在2号营地的帐篷已经被雪掩埋,其中一顶帐篷的外帐全部受损,他们不得不花很大的力气清理积雪。

一个多月来,乔峰山区天气一直不太好,很难出现持续的好天气,最长也是唯一一次好天气周期仅持续了5天,此后再没有出现超过3天的好天气,各国登山团队的攀登行动进行得非常艰难。一段时间以来,天气变化非常快,一天之内大风、降雪、多云、晴天等气象交替出现。每天接收天气预报的瑞士队领队说,山区气象每3个小时变化一次,很难预料到今后数天内的天气情况。

登顶

好天气来临探险队紧急出动

24日开始,乔峰山区出现难得好天气,探险队决定抓住时机,紧急出动。6名协作人员在当地时间中午11时45分离开大本营,当晚进驻2号营地,攀登队长次仁多吉也一同出发进驻1号营地。

25日晨当地时间3时30分,主力队员边巴扎西、仁那和洛则离开海拔5100米的大本营,用头灯照明,再次踏上征程。他们顺利跨越前进营地和1号营地,于当地时间11时40分抵达2号营地,与24日进驻1号营地并先期向上攀登的攀登队长次仁多吉会合。

当天,驻扎在2号营地的中巴双方6名协作队员在当地时间6时30分(北京时间9时30分)继续向上攀登,6小时后抵达3号营地,在那里搭建了两顶帐篷,并做好继续向上攀登的各项准备。

24、25两日,乔峰山区晴空朗朗,艳阳高照,山间时有微风吹拂,出现非常难得的好天气。驻扎在大本营的各国登山队员在这两天也纷纷赶往各高海拔营地,乔峰东南山脊传统攀登路线上和各营地间集中了许多登山队员,显得非常热闹。

改写历史的一天

26日当地时间23时30分,攀登队长次仁多吉和队员边巴扎西、仁那、洛则以及中方高山协作扎西次仁、普布顿珠、边巴顿珠和两名巴方协作人员,离开海拔7900米的4号营地。此时半轮明月已经西垂,高空风也比较大,队员们点亮头灯,踏着夜色,分两组结组行进,边走边修路,一步步向顶峰靠近。在攀越最困难的“瓶子颈部”之后,队伍行进的速度开始加快。

27日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大本营人员就早早起来守候在报话机旁。当地时间5时,一抹晨曦给乔峰顶峰镶上灿烂的金边。但此时顶峰上面开始出现大片旗云(高空风引起的吹雪),大家开始为登顶队伍遭遇强烈的高空风而担忧起来。

两个小时过去了,依然没有登顶队伍的消息,大本营所有人员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当地时间6时50分、北京时间9时50分,报话机里突然响起边巴扎西的声音:“大本营,大本营,我们到顶了!我们成功了!”边巴扎西清晰的呼叫瞬时打破了大本营的沉默,提前到来的喜讯真让人有点措手不及,大家赶快忙着拍照、录像和录音,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一直守候在报话机旁的队长桑珠激动地大声说:“大本营听到你们的好消息了!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扎西德勒!”

得知队员们登顶的消息,大本营所有工作人员激动地握手、拥抱、鼓掌,齐声高呼:“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当地时间7时10分,登顶队员全部抵达顶峰。此时顶峰的高空风非常大,大约有六七级,温度也有零下27摄氏度。队员们顶着猛烈的高空风,高举国旗拍照留念。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顶峰上高高飘扬。这是中国人首次登顶这座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上的世界第二高峰。

此次登顶的队员是攀登队队长次仁多吉、队员边巴扎西、仁那和洛则。担任协作任务的登山学校学员扎西次仁、普布顿珠、边巴顿珠和巴基斯坦人尼萨尔・侯赛因、・侯赛因也一起登顶。攀登队长次仁多吉激动地说:“在纪念人类首次登顶乔戈里峰5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中国人第一次站到了顶峰,我们感到非常自豪和荣幸。我们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为各族人民争了光!”

在顶峰上停留的20分钟里,登顶队员忙着拍照、摄像,之后安全下撤。

这次登顶成功还创造了一项中国登山新纪录――3人同时登顶13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也成为世界上首支集体登完13座高峰的登山队。

中国队登顶的消息迅速在大本营传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朋友纷纷赶来祝贺。在今夏攀登乔峰的15支队伍中,中国队是第三支登顶的。26日,已有意大利和西班牙的9名队员率先登顶,其中有50年前登顶乔峰的孔帕尼奥尼的儿子和一名西班牙女性。

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人拉切代利和孔帕尼奥尼首次登上乔峰。50年来,全世界共有196人成功登顶,但更多的是失败的纪录,还有52位勇士魂归雪山。

探险队队长桑珠说:“登顶乔峰我们盼了多年,今天终于实现了!这次成功是整个队伍的荣誉,每个成员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我们中国人对人类首次登顶乔峰50周年最好的纪念!”

人类挑战乔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战胜自我、超越极限的历史。而今,这部历史中的登顶纪录里第一次载入了中国人的名字。

上一篇:青藏铁路铺架项目部轨排队女工班采访实录 下一篇:历史沧桑话雪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