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长系写丹青

时间:2022-10-19 06:18:57

西山画卷,从西山走出

沿着一条幽静的石阶路往上走,路两旁松柏青青,走到处二处灵光寺五观堂,宋建华先生的《西山丛林》中国书画作品巡回展正在开展。

五观堂内,70幅书画作品,缘墙布展。其中50幅山水,小品清逸,大作轩昂,山山岭岭,四季风光、寺下人家,静卧桃源。20幅书法,承继汉隶,古朴浑厚,劲挺中呈遒美之姿。真是丹青溢彩,翰墨飘香。一室的山水墨色,流淌着青山绿水的清韵,诠释着禅境空灵的主题,让观展的嘉宾纷纷驻足赏析。

这些画作,取材于西山的真山真水,取材于西山的人文传说,是宋建华先生用15年时间,登翠微、平坡、卢师三山,深入丛林,穷尽溪流,野蔌山花,幽泉怪石,而绘制出的精品。

五观堂外,宋建华先生一身布衣,面容温润平和,镜片后面的目光满含笑意,一副谦谦君子风度。他回望西山,西山峰岭绵延相连。转过头,他目光深沉地说:“我的画从西山出发,还要回到西山。西山有我描摹不尽的山水和人情,西山之路,其路修远兮。”

书画路上,我的老师们

听宋建华老师谈起他的恩师们,也就仿佛在回溯他的艺术之路。

“我的书画之路是幸运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会有一个恩师引我前行,何大齐、吴铎、龙瑞、徐北汀、刘选让诸先生,是他们让我在书画艺术之路上越走越远。”

宋建华从小酷爱画画。小学将自创画作密密麻麻画满教科书的空白处,被老师告状,受家长阻拦。当一幅《小小足球运动员》在石景山区展览获奖后,老师和父母也看出他确实喜欢画画,就变阻挠为支持了。

中学进入艺术氛围、学术氛围浓厚的古城中学,有幸师从何大齐老师,绘画书法齐头并进。书法从楷书入手,临写柳公权玄秘塔和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多宝塔及麻姑仙坛记。有了一定楷书基础后,开始临写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乙瑛碑、礼器碑等汉隶碑帖。绘画苦练素描和速写。中学三年,跟着何老师,他打下了扎实的艺术造型能力。

跟着何老师学习的同时,宋建华到中国书画研究社报名,开始学习中国画。讲课老师是中国文物出版社编辑吴铎先生。吴铎老师推崇四王,他要求宋建华认真师法古人,一点一画,必须干净精准。为了让宋建华体验山水画中的“净”,吴铎老师请宋建华到他家,一盘墨,一碗水,一支笔,一张白纸,当场挥毫。完成后,当着宋建华的面,将那一碗仍然清清亮亮蘸笔用的水喝了下去,宋建华当场极受震撼。3年时间,宋建华打下了坚实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法的基础。

宋建华接着考取了中国书画研究社的山水画研究班,授课老师是后来的中国国家画院院长龙瑞先生。龙瑞先生和吴铎先生正相反,极力推崇师法自然。当他看到宋建华临摹自己的画作有得意之色后,用激将法对他说:“你画了半天黄山泰山,你知道真正的黄山泰山什么样吗?看你得意的,你画的都是我嚼剩下的馍。”宋建华极受触动,到大自然中去写真山真水,从此在他心里扎下了根。这3年,宋建华又系统学习了中国画创作。

师法古人,师法自然,是修习中国山水画的两条必由之路,宋建华很幸运地早早完成了。

高中毕业后,宋建华用30多天的时间,与朋友苏志川到外地写生。他们走泰山,进安徽,奔合肥,下芜湖,登黄山,然后到了杭州、苏州、无锡、上海,坐船到青岛,上崂山。一趟行程,辛苦多多,但眼界大开。

1983年,宋建华参加工作来到石景山区园林设计室,工作任务是把平面的园林设计用美术语言诠释出来。在这里,他遇到了多才多艺的师傅刘秀晨。刘秀晨思维活跃,酷爱音乐,指导宋建华园林创作时,常会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那种流动的激情,夸张的体态,言语的无遮拦,极大地触动着宋建华,让原来内敛拘谨的宋建华也逐渐开始放开、放松。宋建华在园林设计院期间,独立创作了大型园林景观《山花烂漫》,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取得成绩是令人欣喜的,更让宋建华欣喜的是,这种大型园林景观设计同时锻炼了宋建华的布局能力。应该说,设计院这几年,让宋建华有了驾驭大画的能力。1985年,宋建华与苏志川共同创作《百松图》,以黄山为背景,松石为语言,巧妙地把“向英雄学习”的文字融入画面中。《百松图》后来被收藏。2010年9月,宋建华独立创作6米长卷《重修永定河道图》。两个月后,又独立创作6米长卷《京西首都钢铁公司胜境图》和《京西首都钢铁公司雄狮图》。原《首钢日报》社长肖远立看到画卷感慨不已,当时题写撰联:“石景仙山千载巍峨,百年钢城万代雄风。”

后来,宋建华又遇到了徐北汀和刘选让诸先生,这几位老师都是绘画大家,他们的指点,对宋建华的艺术成长大有裨益。

因为痴迷,所以专注而快乐

宋建华先生拿出一本相册,翻开其中一页,他指着其中一幅照片说:“这是我的街坊刚买回相机时给我拍的,那时相机很稀罕,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我细看,几十年的照片,相纸已微微泛黄。照片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学生,坐在靠窗的桌前,正临摹一幅字。他右手执笔,头微微向左,目光专注地盯着一个地方,目光中满是沉思。“这么专注?”我的问题脱口而出,学生时代的宋建华,目光中凝固在岁月中的沉思触动了我。宋建华先生笑着说:“中国画讲究精到,一笔下去,乾坤即定,无法更改,所以下笔之前的揣摩很重要,画之前先要在心里打好草稿。”我频频点头,但试问,如果不是痴迷,一个学生怎么会如此坐得住,如此揣摩得下呢?

宋建华说:“其实,现在回想起来,绘画或书法的修习中,很多别人以为苦的时刻,我却乐在其中。”

宋建华先生又翻开相册后面的一页,指着一幅照片说:“你看,那时都是中午了,其他学生都在吃饭,我还在画,老师在旁边不停地喊我,我一边答应着,手却停不下来。”照片中,宋建华坐在一个树桩上,正低头画着,背景是长城。

“痴迷,让我在绘画和书法的修习过程中总是专注而快乐的。”

宋建华跟我提起了18岁那年的写生。

“你知道吗?上黄山之前,赶上长江发大水,交通中断,听当地人说要水进入城区,走到高处才会有通往黄山的长途车。我和苏志川想都没想,一人找了一根大竹篙,行囊顶在头上,探水前行。山上的水还在往下流,水都齐腰深了,有的地段甚至没到前胸,拄着竹篙,深一脚浅一脚,探着前行,抬头四望,茫茫一片水域,见不到任何人,只有我们俩。这样走了一公里多,才见到了车站。这件事事后想起来很可怕,但当时我俩谁也没多想。”

“写生途中,走着走着就没钱了,我们俩边写生边卖画。住宿时帮着旅馆画壁画免费住宿。吃呢?从北京带了两大罐子腐乳,吃饭只买米饭,那时米饭便宜,五分钱一碗,我们吃得很香。这在外人看来,是多么的艰苦,但于我们来说,却是快乐的,是有收获的。”

“那次写生,第一次登上泰山,看到山崖上满处是字,那就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看到我临写的古帖中的字就在眼前,我简直欣喜若狂,不顾一切攀爬过去,走到那些字中。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我融进了字里,字融进了我的灵魂里。”

宋建华先生告诉我,工作后,有一段时间,他办过公司。公司很挣钱,得到区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不用为资金发愁,如果干下去,他现在应该是个富豪了。但是商人是重利的,有一天他突然感觉自己与绘画越来越远了,便迫不及待地想回到绘画中来。冥冥中,他感觉绘画在召唤他。于是他关了公司,重新回到单纯的绘画和书写中。

学法,破法,

每一次突破都像一次破茧而出

“绘画,有法,每一次破法都像一次破茧而出。这个过程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艺术的不断拓展。”

宋建华对我说,2013年,他去拜访欧阳中石先生,欧阳先生对他的书法造诣表示首肯。临别时,欧阳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继承是必须的,但发展更重要。要把自己的手写成古人的手,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求变。”

宋建华深深记住了老先生的教诲。

宋建华记得,有几个阶段,他的心里有,但笔墨却达不到。他困惑、沮丧。短暂的心里波动过去后,宋建华要求自己沉淀下去,重新回到古代,临摹、看帖、揣摩,经常的,他会如醍醐灌顶般,一瞬间开悟了。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破茧的彩蝶,羽翼更加绚丽多彩了。

他将每一次的思索写在本上,写出了厚厚一本心得,取名为《自言自语》。

在修习书画三十余年后,有一天,宋建华好像突然发现,原来画画中的画,就是话,是画家要说的话,要表达的感情。文人用文字说话表达感情,而画家就要用画来表达感情。顿悟到这些后,他的画作中开始有灵魂,有爱,有自己要表达的情。

宋建华先生五上黄山,每次感觉都有新的认识,还想去。这应该就是艺术过程中的破法过程吧。

绘画,永远在路上

“绘画,永远在路上。”

轩敞静寂的画室中,宋建华先生目光平和,说了一句颇有禅味的话。

“是的,您需要不断写生。”

“不,我说的这个路,不仅仅指写生。”

镜片后面的目光仍然满含笑意,一句句精短但富有内涵的话像飞泉泻珠般洒落下来。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将近四十年艺术生涯的人,他的领悟,是从磨砺中得出的,那些领悟,必将弥足珍贵,我从心里深深庆幸这一次采访。

“一个画家,永远在追求一个格,这个格也是品,是人品,也是画品。美术不但是自己的修行,同时要注意到它的教化功能,所以,一个美术人永远要注意自身的修行。”

“修行,涵盖人生的各个方面。写生、阅读、禅悟都是修行。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经历的过程,一个人的经历,会形成一个人的风格,这个风格是一个人独有的。就像你的阅读,会让你的人你的画有书卷之气。就像你禅修,会让你的人你的画有空灵之气。就像你读山读水,会让你的人你的画远离俗气,有开阔的格局。”

“修行,永远在路上!绘画,永远在路上!”

(石景山旅游人物系列报道)

上一篇:北京老规矩(四) 下一篇:北京人为什么雇不起保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