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我们身边

时间:2022-10-19 05:58:24

科学在我们身边

摘 要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关键词 寻找 有生命 物体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片段1

师:(播放同学们寻找“生命”时的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评析:播放寻找生命活动的图片,为下面各小组的汇报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和氛围。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效调动了学习气氛,也有效调动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欲望。)

师:请各小组上来汇报。(有意识的请不同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一组长到讲台前展示他们的记录单,汇报:我们在竹园里发现了竹子、棕树,在草丛里发现了蚂蚁,在天上发现了蜻蜓,在垃圾堆里发现了苍蝇。(师板书)

师:他们发现了6种有生命的物体,真不错,我们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

另一组长到讲台上汇报:我们在石榴树上发现了毛毛虫,在叶子上发现了蜗牛,在树缝发现了蚂蚁,在草丛里发现了蛾子,在石头下面发现了蜈蚣……(10种)

师:他们发现得真不少。(掌声)他们两个小组都是用图和文字符号进行记录,很有特色。

(评析:在第一课时的活动中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发现其中记录较有特色的小组,这样在汇报展示中就能减少一些盲目性,通过展示这些比较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通过掌声给予鼓励。有节奏的掌声不仅给学生于鼓励,而且能促进互动。)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前面两个小组可以汇报详细些,后面的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生1:我们还在盆栽区看到了金弹子、紫薇,还发现了癞蛤蟆。

生2:我们在土里发现了蚯蚓,在草丛发现了蝴蝶。

生3:我们还在花圃的小草上发现了蜗牛。

生4: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物体。

师:真是太棒了!还有吗?

生5:……

生6:还有人类,教室里的我们也是有生命的物体。

师:是的,人类也是有生命的。

(评析:各小组纷纷补充汇报不同于其他组的新发现,他们不仅发现很多小动物是有生命的,而且还发现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最为难得的是,有些学生竟然能发现人类也是有生命的物体。这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没想到学生竟能讲出“人类”这两个字,我想这得归功于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如果没有敞开大门,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讨论,也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发现,虽然“人”是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甚至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可往往越是如此,就越不容易发现。俗话说“当局者迷”,只有这种开放的活动空间才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跳出原来的框框,发现一些显而易见却又特别容易忽视的现象。可见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后面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片段2

师: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机器人有生命吗?为什么?

生1:机器人有生命。

生2:机器人没有生命。

……

师:现在全班同学有两种观点,请分别说说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生1:机器人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会运动。

生2:机器人没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不会呼吸。

生3:机器人没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不会繁殖后代。

生4:机器人没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不会长大。

生5:机器人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会说话、会思维、会工作。

生6:机器人没有生命,因为现在的机器人会说话、会思维、会工作、会运动等,都是在造机器人的时候设置的,所以机器人没有生命。

……

师、生:所以机器人是没有生命的。

(评析:学生们在辩论中更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从而能准确地判断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有生命。)

片段3

出示PPT图片,学生了解了生命,续写小诗。

生1:当我走进田野,小草在风中舞蹈。

生2:当我走进校园,蚂蚁在树干上旅行。

……

(评析:学生续写小诗,感受生命。使学生在感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感受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的第一课。三年级的学生才接触科学课,但孩子们的表现,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现在的孩子们,真了不起!如学生们在校园内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四人一组,边找边记,锻炼了学生的记录能力,利于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为后面的研讨提供大量的“食粮”。“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呢?”学生们的发言精彩纷呈――石榴树会长大,会开花结果,所以它有生命;蚂蚁一碰就逃跑,它也有生命;含羞草一碰,它的叶子会卷起来,它有生命;竹子会长高,它也有生命;蜗牛会繁殖,我看见过很小的蜗牛,所以它也有生命……特别是在讨论“机器人有生命吗?为什么?”时,学生辩论的有理有据,最后达成共识――机器人没有生命。通过讨论,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生命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富有特色的记录――探究、研讨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拓展延伸、续写科学诗,感受生命世界的无限美丽。

让学生走进自然,寻找生命体,感受生命,进而珍爱生命。让校园内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要把爱科学化为行动,要学会珍爱生命,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保护动物等,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爱科学,我们都可以做到。

上一篇:弘扬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下一篇:浅谈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