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搏定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

时间:2022-10-19 05:55:17

异搏定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异搏定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阵发性上性心动过速患儿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采用异搏定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异搏定;胺碘酮;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5(c)-015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verapamil and amiodarone in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8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4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verapamil,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88.64% vs 93.18%)(P>0.05),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Verapamil; Amiodarone;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起源于心房或是房室交界处,大部分由折返导致[1]。PSVT为最常见的小儿心律失常,约占小儿心律失常的90%。在儿科患者中,男性PSVT患儿的数量多于女性,PSVT患儿可能存在器质性心脏病,也可能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当患儿发生PSVT时,其血压会出现明显的降低,心搏量会明显减少,心功能可能出现恶化等[2]。异搏定以及胺碘酮为转复药物,临床应用率均较高[3]。该研究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阵发性上性心动过速患儿88例,探讨异搏定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方便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符合WHO诊断标准的阵发性上性心动过速患儿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与观察组(n=44)。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13岁,平均(8.6±1.9)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2例,病毒性心肌炎18例,感染性肺炎9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PSVT发作时的心率为149~209次/min,平均(168±13)次/min;观察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14岁,平均(8.9±1.1)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14例,病毒性心肌炎17例,感染性肺炎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5例,PSVT发作时的心率为147~206次/min,平均(165±17)次/min。两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对其开展心电监护。对照组采用盐酸维拉帕米注射液(异搏定,国药准字:H19058625)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将 0.1~0.2 mg/kg盐酸维拉帕米融入混匀后,进行静脉注射,时间10 min,注射完成后若患者仍未转复,则在10 min后采用相同剂量的盐酸维拉帕米再次应用。观察组采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39568)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取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将2.5~5.0 mg/kg盐酸胺碘酮融入混匀后,进行静脉注射,时间10 min,注射完成后若患者仍未转复,则在15 min后采用相同剂量盐酸维拉帕米再次应用,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发生复律,则可停止用药。

1.3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判定:自用药开始60 min内复律,则为有效;自用药开始60 min内未复律,则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运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z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相应药物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6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不具备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很容易受到原发疾病的干扰,因此临床上应加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诊断,该病的主要特点之一为突发突止,其次患儿发病后,会出现烦躁,气促,呕吐,面色苍白等非症状,但上述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同时对于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当其心率突然加快时,也应对其开展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查,而不能一味的认为其为心力衰竭。

胺碘酮可使冠状动脉得以有效扩张,从而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得以有效增加,使心肌供养得以改善,以往主要作为心绞痛治疗药物被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胺碘酮对于心律失常亦具备显著的治疗作用[4]。目前临床上主要将该药物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来进行应用,其不仅具备轻度的、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同时还具备Ⅰ类以及IV类抗心律失常药性。胺碘酮所具备的电生理效应主要为:①胺碘酮可使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以及动作电位得以有效延长,从而促使折返激动得以有效消除;②胺碘酮可对钠离子内流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将传导的速度减慢,从而使窦房结自律性得以有效降低。其不会对动作电位的高度以及静息膜电位产生影响。相较于房室旁路逆向传导抑制,其具备的前向传导抑制作用更为明显[5]。采用胺碘酮进行静脉注射给药后,可使机体发生负性肌力作用,但作用较为轻微,通常情况下,不会明显抑制机体的左心室功能。采用胺碘酮进行静脉注射用药后,还会有效扩张机体的冠状动脉以及冠状动脉周围血管,药物成分进入机体后,通常5 min左右即可起效,停止用药后,药物成分所具有的效果仍旧可维持20 min~4 h。相较于其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如果有不良反应出现,应及时停药,并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处理,由于药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因此不良反应不会立即消失,而是需要通过5~10 d的纠正才能得到有效治疗。除此以外,有学者通过研究报道,胺碘酮的应用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异搏定属于钙拮抗剂,在临床上其作为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而被广泛使用。异搏定药物成分进入机体后,其可对钙内流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使机体心脏处于舒张期时的自动去极化速率得以有效降低,使窦房结发放冲动得以减慢,并且可将其向前传导的速率减慢,从而将房室结折返消除。异搏定还可是机体外周血管得以有效扩张,从而使血压得以降低,虽然降低幅度较小,但仍然有可能导致反射性心率增快的发生[6]。异搏定可也扩张机体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得以增加,从而使心肌供氧得以改善,并且还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有效抑制。通常情况下,异搏定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多于胺碘酮,该研究结果也显示,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进行治疗时,异搏定和胺碘酮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这也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异搏定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0%(54/58),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21%(50/58),二者无明显差异相符[8]。

综上所述,异搏定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均具有显著治疗效果,但相较异搏定,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更少,因此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叶赞凯,马坚,姚焰,等.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生特点及性别和年龄差异[J].中国循环杂志,2015(4):346-349.

[2] 钱琳艳,邹海,车贤达,等.三维导航下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术的疗效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5):2821-2824.

[3] 彭静,王瑞耕,刘玲,等.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中的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2016,34(7):486-488.

[4] 徐金义,吴蕊,邱妍妍,等.显性旁道与发作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研究――食管心房调搏术与心内电生理检查对照再评价[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5):334-337.

[5] 陈卉,凌智瑜,杜华安,等.两例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及导管消融治疗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23):3223-3225,3228.

[6] 简春燕,刘志隆,刘丹铭,等.食管心房调搏检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2014(9):1400-1401.

[7] 兰银花.异搏定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48例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4(22):33-34.

[8] 尹晓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胺碘酮与异搏定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5,8(1):78-79.

(收稿日期:2017-02-14)

上一篇:热湿工况下工位辐射空调的热舒适实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DM6437的逆投影变换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