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时间:2022-10-19 05:01:2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 要: 乙醇这节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本文对这一节的教材、教法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教学设计,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高中化学教学 方法研究 乙醇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乙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是在介绍了有机物甲烷、乙烯、苯等烃的基础上引入的。它不仅是本专题的重点,而且是高中有机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组成和结构、乙醇的化学性质及主要用途。在乙醇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在学习其结构特点时,要求学生掌握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以及何谓官能团。乙醇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根据生活常识作了简单介绍。

(二)教材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通过对乙醇化学性质、分子结构的探究,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实验、分析、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讨论解疑等过程,进行分析、对比、讨论、推断等多种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乙醇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求知欲。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乙醇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使学生建立起乙醇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催化氧化反应。

二、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有由学会到会学,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即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阅读记忆法: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一些能识记的内容,如乙醇的物理性质,当堂消化记忆。

(二)实验探究法:在教师的领引下,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

(三)启发讨论法:各小组分组讨论:探讨—得出现象—分析—推理—总结,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乙醇相关的生活事实,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案的编制与预习

根据各个学校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个性化学案。每份学案都要依据考纲来专门编制,主要由这样的四大块组成。

1.三维目标:依据考纲来提炼目标。

2.知识链接:找一些与本节相关的内容(如:小故事、好的诗句、旧知识点的回顾等)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基础梳理:教师在编制时要精心钻研,使基础知识贴近教材,针对教材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科书、查阅资料,互教互学,相互讨论最终找到答案,主要以书为本。

4.基础训练,老师要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题目,选题难度适中,题型多样,适当拓宽学生视野。

通过学案的预习,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一些难的知识点、困惑的题目,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实验的自主探究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离开实验,化学就很空洞、乏味。在展开一个陌生的实验前,我们可以从情景教法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知欲。下面以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为例;我们可以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实验的教学。创设情境: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酒后驾驶有关。提出问题:人在过度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再提出问题: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下面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1.事先各小组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如仪器、药品的使用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如本实验金属钠的量要少)。

2.学生要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方法,同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

3.学生分小组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探究:书69教材实验2

实验现象记录:

(1)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有何现象?

(2)插入乙醇中又变为何色?(反复多次)

(3)在试管口处闻一闻气味,与乙醇的气味是否相同?

(三)交流、讨论与评价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会亲自看到、听到、闻到一些现象,这会再一次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在该实验中,学生能记录以下这些现象:(1)铜丝表面由红变黑;(2)反复多次,趁热插入乙醇中,铜丝又由黑变红;(3)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对于(1)现象,学生能给出合理的理由。对于(2)(3)两个现象,学生只能说出有新的物质生成,具体是什么物质,相应化学方程式是什么,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时老师要适当地给予引导,巧妙地设疑,让答案趋于完善。在此实验中,老师还要适时点拨:铜丝的作用是什么?实验中铜丝能否放在酒精灯内焰灼烧?通过这样追问,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被激发了出来。实验与讨论的合二为一,不仅使学生轻松掌握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

(四)总结与反思

一个不善于反思的老师的教学水平往往是停滞不前的,要想成为有作为的老师,每节课课后都要善于反思,总结下一节课的得与失,要知道这节课有哪些亮点是值得以后借鉴的,需要改进的是什么地方,如何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2]魏燕.齐齐哈尔师范高等学校学报,2008,3.

上一篇: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 下一篇: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