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修改和完善我国《票据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19 03:40:56

对修改和完善我国《票据法》的几点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自1996年1月1日实施以来,在规范票据行为,保障票据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对外开放的力度日益加大,《票据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与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导致法律和票据实践产生冲突,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现实,笔者提出了我国《票据法》存在不足和修改建议。

一、我国《票据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立法宗旨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现行《票据法》是在当时票据业务刚刚起步,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信用无序扩张,支付结算手段相对落后的背景下出台的,因此将保证票据的安全性、防止信用过度扩张作为《票据法》的首要立法宗旨,这对规范发展票据市场、防范票据市场风险和信用过度扩张、缓解企业流动资金紧张、改善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和流动性状况、促进社会信用发展等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支付结算体系的建立、票据市场的日益完善,《票据法》的立法宗旨不注重促进票据流通和信用功能的发挥,难以适应票据业务长远发展的趋势。

一是没有完全发挥票据的主要功能。票据的功能包括汇兑功能、支付功能、结算功能、流通功能、融资功能和信用功能,其中影响票据市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流通功能、融资功能和信用功能。我国的《票据法》于1996年开始实施,由于在90年代初期我国的支付结算工具还不完善,全国性的支付系统还没有建立,票据在经济贸易中的结算和支付功能突出,因此《票据法》为提高票据的结算效率和保证票据的支付责任,重点是防范票据的支付风险。随着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支付结算体系已基本完善,导致票据的汇兑、支付和结算功能逐步淡化,而融资和信用功能更为突出,如何促进票据的快速流通,实现票据融资和信用功能应是《票据法》立法的首要选择。

二是防范金融风险和信用扩张的效应已不明显。当前我国加大了对金融的监管力度,在金融微观领域和金融产品应用方面出台了严厉的监管措施,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加上一系列的银行机构体制改革,使银行机构主观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得到增强,在办理票据等金融业务时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另外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总体上从短缺经济过度到过剩经济,在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前提下,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也逐步增强,企业的投资更加理性,票据信用无序扩张的土壤也不复存在,因此《票据法》防止信用扩张的宗旨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式的需要。

(二)票据的无因性没有明确。票据的无因性是票据一经设立,即脱离产生票据的基础关系,无论票据的基础关系是否有效、是否有瑕疵,均不影响票据的效力及流通。我国现行《票据法》第十条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予对价,即应当给予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通过此条可以看出我国《票据法》没有明确确立票据行为的无因性原则,仍将票据的基础关系作为票据的主要条件。但是《票据法》的相关条款又分别规定了汇票、本票和支票必须记载的事项,以及背书、承兑和保证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形式要件,票据的有效只取决于票据的形式要件,这些规定又体现了票据的无因性。

我国现行《票据法》对票据行为无因性的规定比较模糊,在理论上和理解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和分歧,不利于票据流通,也容易发生票据纠纷。一是增加商业银行办理票据业务的难度,商业银行作为票据的主要承兑、贴现人,在票据流通和融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票据法》没有明确规定票据的无因性,商业银行在办理票据业务时必须对票据基础关系产生的真伪进行审核,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因此是不具备对经济贸易审核的职能,即使进行审核也只能对相关资料的复印件进行核对而难以从相关职能部门取得相关信息,确保审核的准确性。加上当前交易和贸易的多样化,许多交易无须签订书面合同,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中也经常面临没有经济贸易合同可供审核的情况;二是不利于对票据纠纷案件的审判,由于《票据法》对票据无因性规定不明确,在发生票据纠纷案件后,一方主张票据的无因性,另一方主张票据基础关系的真实性,司法机关审判案件时适用法律会把握不准,作出自相矛盾的判决,近年来票据案例中也经常出现司法机关因票据基础关系而否决票据有效性的裁决。

(三)票据的流通性有待突出。票据的高效、便捷流通是票据市场发展的主要基础,也是促进票据融通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票据流通的主要方式是背书,背书对证明持票人的票据权利至关重要,我国现行的《票据法》对背书行为规定过于笼统,对背书连续性的认定也没有统一和系统的标准。

一是背书的连续性认定不明确。对背书的连续性认定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各次背书的形式上必须有效,如相关签章必须符合形式上的法定要求、被背书人栏记载必须完整;背书的记载顺序在形式上应具有连续性,即每次背书的背书人必须是前一次背书的被背书人;连续背书的当事人签章应具有同一性,指前一次背书的被背书人与后一次背书人的名称应当一致。我国现行《票据法》在对背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没有规定背书连续在记载形式上的认定标准,对于背书人与被背书人签章的同一性没有确定为绝对一致或公认一致。另外质押背书和委托收款背书在背书行为也大量存在,对于非转让背书,《票据法》没有明确将其纳入连续背书的范畴,导致商业银行在受理此类背书票据的业务时,由于把握不准政策,认定不一而退票。

二是空白背书限制过于严格。空白背书是指背书人在背书行为中未载明被背书人,而在被背书人记载处留有空白的背书。空白背书能够构成背书连续取决于法律对空白背书效力的规定。我国《票据法》第三十条规定“汇票以背书转让或者以背书将一定的汇票授予他人行使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 ,”因此我国《票据法》不承认空白背书。但在实际业务中经常存在持票人转让票据时,不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就将票据转让给他人的情况。空白背书可以大大减少票据交易过程中手续,也可以免除非票据当事人的相关责任,有利于票据的流通和转让。

(四)电子票据法律地位比较模糊。电子票据作为一项新兴业务近年来发展迅速备受银行和客户的青睐。我国现行《票据法》没有涉及到电子票据的相关规定。一是电子票据形式没有确定。要式性和文义性是票据的基本特点,《票据法》第四条规定:“票据出票人制作票据,应当按照法定条件在票据上签章,并按照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在票据上签章,并出示票据。其他票据债务人在票据上签章的,按照票据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确定了票据的要式性和文义性。但是电子票据是电子数据形成,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传输,同传统的纸质票据存在着差别,目前各商业银行对电子票据规定的样式也各不相同,另外电子票据当事人除票据基本当事人以外还包括发送银行、接收银行及数据通讯网络,以上当事人在票据中的关系各家银行规定均不相同,由于法律没有规定电子票据的形式和当事人票据责任,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产生误解和纠纷。二是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在受理电子票据业务的过程中其交易指令能否真实、准确地反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子指令真实性、完整性的认定。我国《票据法》第七条规定:“票据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法人和其他使用票据的单位在票据上的签章,为该法人或者该单位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的人的签章。在票据上签名,应当为当事人的本名。”可以看出我国《票据法》没有承认电子签名的合法性。但是电子票据是在网络上流通,都是采取无纸化运转,无法加盖真实签章,电子票据流通完全依赖于电子签名来实现,可以说电子签名是电子票据支付结算和流通的关键。因此电子签名存在的必要性和《票据法》对电子签名的不确定性是电子票据发展的突出矛盾。

二、对完善我国《票据法》的几点建议

(一)在立法宗旨上要求新的突破。当前国际《票据法》无论是日内瓦票据体系还是英美票据体系在立法宗旨上都贯彻着“助长流通”的立法宗旨。首先要在《票据法》的总则里面引入促进票据流通和完善票据市场这一理念,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将《票据法》在防范票据风险的同时最终目标定位到发展票据市场。其次在内容中要减少约束票据流通和票据市场发展的条款,如对票据市场的交易工具、交易主体、交易方式、交易条件的规定要合理规定,减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在处理票据纠纷案件时,司法机关应在有利于票据流通和融通的基础上裁决案件,保护善意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二)进一步确立票据的无因性。由于票据是一种流通性非常强的有价证券,其使用和流通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票据的无因性真是降低持票人的风险,保障票据快速、灵活流动的关键。从国际《票据法》的特征来看,基本都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了票据的无因性,承认票据无因性是《票据法》的重要原则。第一修改对票据无因性限制的条款,建议对《票据法》第十条进行修改,删除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应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这一规定。第二突出《票据法》调整的重点,《票据法》应主要围绕票据关系的法律责任进行调整,对于票据的基础关系应在其他的法律条款中进行规定。第三是培养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鉴于信用在票据业务中的重要性,应在《票据法》中增加对办理票据业务资质的条款。

(三)明确背书行为责任,促进票据快速流通。结合当前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对于票据背书行为过于笼统的条款要制定实施细则,以便于操作。一是确定连续背书的认定标准,要将票据记载形式的连续作为连续背书的标准,即票据背书签章的前后一致为连续背书,对于背书人和被背书人票据签章前后一致的认定也应借鉴国际惯例采取公认一致(可以采取规范简称),无需绝对一致。二是修改空白背书的有关规定,鉴于空白背书在票据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将我国《票据法》中关于必须记载被背书人签章的条款进行删除,规定只需完成交付票据的行为即构成票据转让,无需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同时规定空白背书后又另接一背书时,其后一背书人视为前一空白背书之被背书人,以明确空白背书行为的法律责任,保证我国《票据法》各条款间的协调一致。

(四)确立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电子票据是我国票据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确立电子票据的法律地位也是当前修改《票据法》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明确规定电子票据的形式,应规范目前电子票据书面形式各一的现状,统一确定电子票据的样式。二是确立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在《票据法》中增加电子签名的有关规定,明确电子签名的构成要件,使银行和客户双方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最安全的签字方式,切实保证当事人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唯一性。三是加强对电子票据安全风险防范。四是成立专门的电子票据管理机构,该机构由第三方单独设立,对电子票据的出票、承兑、背书转让和贴现等行为登记认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张家界市中心支行)

上一篇:完善企业管理控制途径探索 下一篇:关于进一步强化国库对账工作的建议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