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城市创新文化路径选择

时间:2022-10-19 03:01:57

煤炭城市创新文化路径选择

作者:杨宏慧 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引言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文化、政治与经济相互渗透和交融,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深远影响让我们意识到文化建设是保障政治稳定、强大,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我国大部分煤炭城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间,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持久动力则来源于创新文化的培养和建设。

一、知识、创新与创新文化

知识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创新的基本条件。但有了知识而没有创新文化的引导,创新则缺乏主动性和持久的动力。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的,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它是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体系以及组织氛围、领导风格等内容。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组织知识共享[1]。创新文化的作用渗透在创新的产生、创新过程和创新结果应用的整个生命过程中。Meng-leiMonicaHu,Jeou-ShyanHorng,Yu-HuaChristine(2008)[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团队的创新文化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的结果又形成了更高的组织创新绩效。李前兵(2009)[3]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安徽4省范围内多家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企业的问卷调查研究也证实,企业的创新文化与企业的创新动力正相关。基于以上概念和原理,将组织创新文化延展到城市区域的范围,研究创建怎样有利于知识创造、知识共享的创新文化环境是煤炭城市通过创新进行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

二、煤炭城市创新文化的特征

孙建国、李晓轩等(2006)[4]认为,创新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方面。这与前面提到的创新文化的概念是一致的。从这3个维度来观察,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价值观念落后,缺乏知识创造的源泉

价值观念包括价值观、自信心、合作意识与创新氛围。随着煤炭资源的逐年递减和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煤炭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感到了压力,也期望自身能够尽快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但多年来煤炭城市依托煤炭企业,煤炭企业依托煤炭资源和国家政策下的发展模式,致使大多数人把煤炭城市的转变寄期望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商品意识和创业精神。例如,大多技术部门只能完成引进管理和维护的功能,无力、也懒于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实现再创新,一味要求交钥匙工程,将知识创新转化成本和风险转移给研发方,从根本上抑制了科研方创新的积极性和知识共享的动力,破坏了合作共赢的氛围。煤炭城市急于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迅速转型的目标与人才匮乏的矛盾突出,创新能力薄弱。最近5年,黑龙江省4个煤城平均每年考入其他省市的大学生大约1500名,而同期毕业返回的却不足1%;煤炭城市区域内的许多高等学府相继搬迁到哈尔滨、大庆等经济较好的地市;4个煤城的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的专业科技人员3年外流450多人。所以,即使有好的高新技术项目,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新的项目也无法启动。

(二)制度落实不到位,阻碍知识溢出和共享

制度行为包括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组织发展和领导行为。当前,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占煤炭城市主导力量的国营大型煤炭企业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至今其所有制结构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产权分配中,国有股比重仍偏高,部分主管部门还是对企业“不放手”,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生产经营组织,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运营机制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让人们无形中都能遵守和执行这些约束还有待时间的积累。不但人们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对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也不到位。因此,煤炭城市缺少对知识创造的激励和保障。煤炭城市由于创立之初由国家直接调拨资金、技术和专业人员,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先天的资源禀赋,企业的日常生产主要依赖已有的技术装备,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任务,企业领导主要关心的是产量指标,对技术,特别是先进的技术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对技术人员的点滴创新并不关注,企业内部缺乏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组织制度和创新氛围,想搞创新的人也缺乏相对的自由和充分的资源。虽然近年国家开始关注煤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投入部分资金鼓励煤炭城市的产业改造和经济转型,但对其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

(三)环境条件恶劣,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

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条件和区域环境。煤炭城市大多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城市硬件设施较差,科技、教育、医疗整体水平与普通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城市整体水平发展缓慢,又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硬性约束。虽然各煤炭城市为摆脱困局,提出了以创新为动力来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行政职能弱,市场化运行机制不建全,市场竞争无序,市场法规得不到有效执行,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成本高、风险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缺乏制度和机制保证,风险投资渠道不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因此,各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三、煤炭城市创新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来推动创新的发展,选择依据创新文化内容从不同维度制订创新文化建设措施,分别在个人、组织和社会3个层次进行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构建完善的煤炭城市创新文化体系是实现煤炭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如图1所示)。

(一)以提升价值观念为核心,构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创新文化

1.个人创新文化

个人创新文化强调基于对实现自我价值不断追求之上的不安于现状、勤于探索、勇于冒险的精神。个人创新文化的培养可从教育、培训和社会宣传3个方面构造。教育是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顷向于求同,这种文化适合工业化社会的密集型大规模生产。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人们的需求已转向追求个性化的服务。紧跟时代的步伐,个性化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就开始。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工作状态后,人们每天接触的人和事大多是重复性的,思想观念也会固守在某一个模式。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不断重复的活动范围,去接触新的人、新的信息和事物。围绕工作的各种培训是个人创新文化培养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通过组织和社会各种媒介宣传标杆性人物,树立典型,营造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让有追求的人提高自信,看到希望,变被动创新行为为主动创新,这无疑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持久动力。#p#分页标题#e#

2.组织创新文化

对于组织来说,创新往往意味着改变多年习惯的用人模式、工作方式和做事方法。领导干部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战略,紧跟时代的步伐,明确组织成员共同的愿景才能保持组织健康的生命力。其次,对待组织中才华出众但个性鲜明的人所表现出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创新意识强的特点持赞同和鼓励的态度,形成鼓励变革、支持冒险、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氛围。管理机制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从制度管理过渡到文化管理,为创新主体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提供努力可得的创新资源。管理实现上做到既有纵向的部门分工,又有横向的项目合作,提供地理临近、认识临近和组织临近的机会,创造有益于知识溢出和共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

3.社会创新文化

在社会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给人们的创新行为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中庸之道的哲学、“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等造成人们做事墨守成规、循序渐进,因而很少产生新思想、新观念。此外,传统社会文化中论资排辈、等级森严的现象,严重打击和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及天赋,扼杀了创新精神[5]。创新就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路上必有荆棘、坎坷乃至失败的风险。应当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激励创新、尊重不同意见、鼓励不同见解的创新氛围,引导人们主动创新,激发人们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提倡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破除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此外,在创新实践中要大力倡导学术的平等民主和创新的公平竞争,鼓励自由探索、百家争鸣,营造支持创新、支持革新和允许试验、宽容失败的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氛围[6]。

(二)完善制度环境,构建煤炭城市创新文化体系

在处理制度环境与创新之间关系的时候,首先要肯定的是良好的制度环境在促进创新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是,将一个人的努力及其成果完全归本人占有,从而能激励他们有充分的积极性来从事生产性活动。其次,在积极推进创新制度建设的时候,应明确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和鼓励创新,对创新者的利益、其他竞争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利益等各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不要将制度建设变成维护创新者既得利益的工具。最后,制度是动态的,制度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制度要根据创新的需要不断变更。

1.产权制度改革

煤城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合资合作等方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实现形式多元化,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2.知识产品保护体系

知识创新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知识产品,如专利、版权等,知识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外部属性、信息不对称属性和不确定属性。知识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创新具有先天的风险性。这种现象不是通过市场调节能够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以及科技中介良好的联络和沟通。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制订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并主动与科技中介机构配合,肩负起桥梁纽带作用才能保证创新网络体系的完整性[7]。

3.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教育培训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造的源泉。教育培训任务除由大学和专业培训机构完成外,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组织都应注重对创新主体的培养,尤其是企业更应该注重培训制度建设,推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政府也应将“创新文化建设”的各种策略落到实处,完成并保持政府每年在教育上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

4.创新组织机构建设

首先,要考虑各类从事研究开发的基础机构(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高校及科研院所)与本地产业的融合程度以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逐步建成以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为开发基地、政府孵化中心和行业专业孵化器为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为转化基地的创新平台系统。其次,要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提升整体孵化功能。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优势行业积极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孵化器。构造出能够进行知识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

结束语

创新文化是知识和创新的本质所在,煤炭城市的创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有懒于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煤炭城市的创新文化可从价值观念、制度行为和环境条件3个维度,分别在个人创新文化、组织创新文化和社会创新文化3个层次上构造创新文化体系。

上一篇:视觉文化对远程教育的约束 下一篇:美国鼓励文化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