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学习内驱力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10-19 02:12:02

中职语文学习内驱力教学法论文

“教师孤单地站在讲台上‘表演’;少部分学生百无聊赖、东张西望……”这是在中职语文课堂常见到的现象。笔者对两所中职调查发现:接近一半的老师说不出“中职与普高语文教学在目的、方法上的差异。”能够说出“中职语文学习对所选专业有什么作用?”的学生只占45%;觉得“中职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学生只占35%;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学生”只占25%。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在教与学上均存在目的不明确、缺乏内驱力、方法落后等原因。

要改变中职语文现状,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兴趣基础上重新认识,学会学习。本文从中职语文“为什么而教、而学?怎么去教与学?”这几个基本而又核心的问题入手,旨在培养学习内驱力,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这里的“为什么”涉及基本理念问题,“怎么做”涉及的是基本方法问题。

一.明确的责任与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1、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

越强的目的性,越能够激发内驱力;有目的性的“教”才能激发有目的的“学”。教师为什么去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考验教师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为考试、还是为学生素质而教?是为升学、还是为学生就业而教?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就要认真理解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把握教学的方向。《大纲》指出:中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所以,中职语文应把握几个重点:“基础技能、思维训练、应用能力、素质发展”。

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中职语文教学要结合培养目标,课堂活动要围绕语文基础知识入手,抓住中职培养人才的方向,提高学生语文应用及口语表达能力等,让语文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发展铺路。例如:旅游专业口语表达非常重要,教学要加强口语表达的训练,加强语文审美训练;办公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与文书处理等相关,要加强运用文知识与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等。老师知道了学生需要什么,也就知道了教师“为什么去教,教什么?”的问题,能够让中职语文教学具有针对性。

2、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

认识到“学”的价值是内驱力的基础。学生在中职语文中能够学到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基本认识。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习惯差。进入中职后形成“重专业,轻通识”的倾向,没有认识到语文学习对于未来就业与发展的价值,把语文看成是“副科”。这样的看法导致他们在课堂中无所事事、昏昏欲睡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语文能力关系到其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中职部分学生在文字与表达方面常出现常识性错误,这不仅影响学生形象,且对未来就业产生影响。未来,专业的发展不同程度地依赖于语文能力的高低,中职学生大部分从事基础服务工作,运用文能力对于大部分工作都是必要的;哪怕是烹调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字与口语能力也有利于其职业学习与发展。通过必要性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对于就业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有了必要就有了动力,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

二.把握角色与方法,是教学变革的关键

1、教师如何发挥好引导作用?

改革教法是内驱力激发的关键。传统语文课堂是“教材写什么就讲什么,教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教是强迫的,学是被迫的”。新课堂理念下,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为主,那么教师如何去导的?这个问题现已成为课改中最棘手的、最重要的问题。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应该关注这样几点:

首先,教学设计要替课堂定调。师生关系的转变与教学设计对师生活动的定位相互相成。这是激发学习自主性的前提。教师的任务有哪些?学生的任务有哪些?师生双方各自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获得知识?都要在设计阶段确定下来。传统语文备课倾向于备知识,对教学方法关注偏少;新课堂讲“教学设计”,这里的“设计”二字充分突出对教学程序、方法的构思与创新。课堂设计的结构、问题以及活动等都要把学生设计到“主体中”,把教师设计成为“引导者”。这样就为新课堂定了“调”。

其次,重视问题意识与分层教学。“问题教学法”是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的武器之一。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问题,让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辩驳、探究与讨论。只要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就被赋予信任、期待与责任,思维积极性就会被打开。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从林黛玉见到宝玉后“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以及贾宝玉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两句话,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两人之间细腻而又默默的情怀?”让学生立刻投入到思考的氛围中,思维在讨论中得到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比较深刻。

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语文失去信心。教学中要善于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实现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得到进步,感受成功。例如:可以在教学中把问题设计成为A/B/C三个级别,让所以学生达到C级要求;让大部分学生达到B级要求;让少部分学生冲击A级要求。这样的层次化设计对于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再次,要关注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实效性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保持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当前在中职语文课改革中,最大误区是一些教师盲目地认为“课堂气氛活跃就是新课堂”。所以,在这里笔者强调教师要始终关注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几个核心指标——知识、能力、思维、情感。衡量课堂效益的第一指标是知识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的知识;其次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提升,这是关键中的关键;再次是学生的思维是否全面参与、是否积极参与;另外是学生的情感是否激发,是否达到与文章共鸣,对文章欣赏的程度。如果这些指标达不成,课堂再热闹也是低效的。

2、学生如何学会自主学习?

首先,要“学”能自主。中职学生大都学习态度被动,方法原始,甚至没有方法可言,激发其自主学习是有难度的。一般来讲,培养自主能力的步骤是:兴趣、配合、自觉、自主。教师要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每节语文课要把兴趣作为大事,创设氛围、趣味导入、情感激荡,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学生会配合教师的教学,参与教学的活动中;然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学会自觉去采取一定的自我训练,去提高语文的基础能力;当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之后,就达到自主学习的阶段了。

自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教师有责任去训练这个习惯。一方面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可行性目标管理”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确立诸如“每天写一篇日记”“每周写一次语文学习反思”“每两节课起码发言一次”等这样的目标,将学生逐步引入“会学习”的境界;同时,还可以通过强制性的目标管理在短期内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通过督查评价等,让学生坚持住,坚持久了习惯就是学生自己的。

其次,要学有专长。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可以从培养“粉丝”入手。通过文学社、比赛、展览等形式,让一些学生培养对于语文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形成爱好,再把爱好培养成为特长。例如:演讲能手、校园小作家、小记者、文学爱好者等等;通过一些校刊、活动等平台,让这些有特长的学生得到展示。把中职浓郁的校园文化建设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能够收到双赢的效果。

再次,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语文的学生是会认真对待语文的,认真对待语文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欣赏语文。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语文之美,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中职很多专业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尤其是旅游管理、艺术设计、幼师专业等,学生要把语言表达与美的展示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教师要带着学生用情感去阅读,在情境中阅读,上好阅读课是欣赏能力提高的关键。

三.科学评价与应用,是提高质量的保证

“评”是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与保持的重要力量。目前对“学”的评价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激情,也是评价“教”的效果的主要指标。在“评”过程中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注意评价的客观性,一些老师评价方式情绪化,不时地打击一下学生,这样的评价是负面的;而是注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能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要立足长远发展与学生能力提高,发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长处,让评价引领学生向优势方向发展;三是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老师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自我评价、同学评价、专家评价、实习老师评价、文章发表与获奖、参加各种演讲活动等等,都是评价学生语文能力的依据之一。

“用”是语文实践能力问题。中职语文教学要抓住“用”这个方向,以“应用”为目的开展语文的教学与活动等。中职语文教学更重实践,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对于绝大部分专业来讲,口头表达、应用文与公文的写作等是共同需要,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应用文单元,将教学工作做细做实。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还要与专业进行个性结合。例如:旅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公共关系专业、销售专业等的学生要加强口语训练教学;设计专业要进一步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与文学审美的教学;文秘、自动化办公专业要加强进一步加强公文写作训练等。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佳作欣赏、自我介绍、辩论会等形式。另外,专项训练之外,还要注重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渗透,让学生进一步把语文与专业联系起来。例如:在销售、旅游等专业班级中讲《邹忌讽齐王纳谏》,着重分析邹忌的说话艺术,让学生体会其委婉的说话方式,认识到“委婉劝说让人愉快接受”的意义,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中职语文的学科地位从理论上讲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在实践中沦为“副科”,我们语文教育者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要牢记:改革教法、转变理念、提高针对性是让中职的学生与中职领导重视语文教学的根基。

上一篇:合作学习教学初中英文论文 下一篇:公务员激励机制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