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成活动及教师回应性策略

时间:2022-10-19 12:33:43

幼儿生成活动及教师回应性策略

[关键字]幼儿;生成;回应;策略

以下是通过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对案例进行的分析与研究,提出关于幼儿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

一、教育实习中的案例描述

(一)案例背景

2008年10月27日,在尚志幼儿园的中班一内,由我组织了一次以“神气的气球”为主题的科学活动。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幼儿可以产生对科学活动探索的兴趣:了解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时可以产生气体,使气球变大:在和其他小朋友共同合作下完成操作。

(二)情景描述

教师:“你们知道都有什么方法使气球变大?”

幼儿:“用嘴吹呗!”“用打气筒打!”

教师:“老师还知道一种你们都不知道的方法!我现在给你们演示一遍,仔细看好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半成品材料,竖立起气球,使装在气球底部的小苏打倒进瓶内,产生气体气球变大。)

这时有的小朋友睁大眼睛,张大嘴巴:有的小朋友高兴的又蹦又跳:还有的小朋友鼓起掌来。

老师:“老师的秘密在于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产生气体,可以使气球变大。看看老师都用了什么材料?”(拿出准备好的小苏打、漏斗、小勺子、气球和装着1/4醋的瓶子若干个)

把材料放到桌上供小朋友探索。接下来小朋友自由分组(两人一组)开始实验。实验第一步:一个幼儿撑开气球嘴,另一个幼儿倒入小苏打。当小朋友都开始忙着自己的实验时,我发现邦邦正游离于活动之外。他把气球嘴连在漏斗的底部,连上后把整个嘴伸进漏斗内。我的第一反应是引导他“归队”。我先用语言引导,对他说:“邦邦,快点加入我们呀!一会儿气球自己会变大呦!”邦邦看了我一眼又回到了自己的“事业”上。我很不高兴,从邦邦手中直接拿过了漏斗和气球。邦邦睁大眼睛看着我。我没有理他,开始指导别的小朋友。这时邦邦不吱声的低下头,眼睛盯着桌上的其他材料。在实验的第二步:把气球嘴套在瓶口上。这需要一个小朋友稳住瓶身,另一个小朋友撑大气球嘴套在瓶口上。这时的邦邦开始拿着气球使劲地吹,还引起其他小朋友的效仿。我对他进行多次眼神警告无效之后,又在一次从邦邦手中直接拿过了材料,制止了邦邦的行为。这时邦邦眼圈红红的,撅起小嘴,两手交叉放在桌子上。在以后的环节中,一直没有说过话。只是偶尔帮一下其他小朋友,大多时间只是看着。

二、教育实习案例分析与思考

(一)对幼儿的生成活动缺乏准确的价值判断

因为没有预见幼儿的各种反应,还有一部分经验的不足,致使许多教育契机流失。对幼儿的态度首先应是尊重,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提倡幼儿是教育主体的今天,其实幼儿仍被大多数教师的活动所束缚。教师精心安排着、计划着一个个活动、一个个环节,并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眼光去代替幼儿的需要、兴趣及幼儿的思想(案例中的“我”)。在教育观念转变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我们行为的转变。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邦邦通过漏斗把气球吹大的前提是必须知道每样工具的用途,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善于动手、动脑、发现新的事物现象。这是一半孩子所不具有的学习品质。可以看出邦邦的思维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的孩子。邦邦后是用嘴吹气球使气球鼓起来,原因是不相信老师说的醋和小苏打放在一起可使气球变大。这么小的孩子就会对别人的话产生质疑,而且这个人还是在他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老师。可见邦邦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在面对邦邦两次异常举动时,我应问清原因,再来判断有没有生成的价值。但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孩子的兴趣点都生成课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必须具备善于判断教育价值的教育机制。在案例中,邦邦的第一次异常举动我应引起所有小朋友的关注。“原来除了用嘴吹气球和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外,还有另一种方法——借助其他工具来使气球变大”。当着全班小朋友面前对邦邦善于思考的方式给予肯定。也帮其他小朋友开拓了思维。在邦邦第二次异常举动时,我应及时发现问题,把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带着怀疑的态度去求证、去自己发现。兴趣和求知欲越大时,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可见,邦邦两次的异常举动都是存在着巨大教育价值的。

(二)对回应引导幼儿的生成活动缺乏方法

教师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善于抓住一些机遇,能够扬长避短,有随机应变的教育机制。在面对幼儿如潮般的求知欲前,我当时应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及时调控教学策略。敢于、善于并能够灵活地把“问题球”反抛给他们,在尊重幼儿观点和意愿的原则上。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邦邦在活动中提出了我所没预想到的问题,而我当时则生硬地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当时我应灵活地把问题反抛给邦邦、抛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让幼儿自己时时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并且事事能够有一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幼儿生成活动及教师回应基本策略

(一)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

“关注”是回应幼儿生成活动的重要前提。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活动关注在前,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兴趣,而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要求强加给幼儿。凡是能让孩子想的让孩子想,能让孩子做的让孩子做,顺其自然,促其发展。

幼儿的生成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只要关注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与幼儿平等相处,就不难发现幼儿生活与游戏中产生的不少话题都伴随着他们各自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如果教师和幼儿走近了,就能了解幼儿当前热衷的事物和关注的事件,发现幼儿的探索愿望。如果幼儿谈论的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引发了许多幼儿的共同兴趣,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的主题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或自主探索的空间,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鼓励、支持幼儿的生成活动

生成活动是按幼儿意愿和兴趣自发产生的,随意性较大,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易使具有发展价值的生成内容流失。另外,幼儿常常因困难和挫折而半途而废,所以,支持对幼儿具有发展意义的生成活动十分重要。教师要关注、支持对幼儿发展有益的生成活动,以确保生成活动有效开展。

(三)引导、发现幼儿的生成活动

教师在观察个别幼儿的生成活动中,把握住幼儿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经验需要,对具有教育意义和发展价值的事件进行价值判断,并通过创设环境将幼儿生成活动中有意义的个体经验引发为群体经验,将个别的生成活动引发为小组或集体、教师共同的学习活动。

上一篇:城市园林绿化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浅谈我国轴承零件热处理现状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