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唱段《一首桃花》中林徽因的角色形象塑造

时间:2022-10-19 12:25:19

歌剧唱段《一首桃花》中林徽因的角色形象塑造

摘 要:中国歌剧发展至今,已取得了十分瞩目的成绩,探求塑造女性角色对于歌剧表演具有重要的意义。角色的塑造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演员的二度创作。本文对歌剧《再别康桥》中女主角林徽因进行分析,探析如何随着剧情的变化发展来塑造角色,挖掘作品的内涵、把握作品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从歌剧的创作背景,角色的形象定位,以唱段《一首桃花》为例,分析演唱处理、内心变化、音乐表达、舞台表演等诠释角色的塑造。

关键词:歌剧;林徽因;塑造

1 歌剧《再别康桥》塑造角色的创作时代背景

1.1 时代背景

《再别康桥》是中国第一部公演的小剧场歌剧,开创了中国歌剧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根据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坛故事改编的,以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和作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情发展为主线,描述她与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胸襟开阔的知识青年梁思成,甘于一生奉献的哲学教授金岳霖这三位出类拔萃的杰出男性之间的情感经历。中国跨入新世纪,政治趋向和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加,女性个性有了大胆的释放,“中国歌剧的女性角色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压迫被迫害的女性翻身求解放’的主题或是‘为人类翻身解放的壮丽事业英勇奋斗直至贡献生命的女英雄’,它已经转变为‘历史上女性的杰出代表以及当时中国女情、家庭、理想、生与死的意义、人生价值等命题’的思考”。[1]这部歌剧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表现了那一代文人对理想、对爱、对知识、对自由的追求,作曲家周雪石指出希望看到“观众们尤其是年轻人看完演出后,更加关注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多读一些他们的作品”。

1.2 文化背景

编导陈蔚指出:“这是一部用诗与歌的语言讲述那一时代大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在理智与情感的挣扎中固守自己精神家园的故事。”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正处在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端期,它是一次社会的政治运动,也是一次“人的发现”的文化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出现了各种蜂拥而出的新思潮,新式教育迅猛发展,“教育救国”成为了时代呼声,出现了一批新知识分子,其中也不乏女性,女性对自己的“人性”意识开始了觉醒、发现和复活。

2 歌剧《再别康桥》中女性角色林徽因的形象定位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共同造就的新时代女性,是具有学识修养、多才多艺,天生丽质的知性人物,是思想新颖充满人格魅力的名门闺秀。她出国留学,却不崇洋,她追求女性个性解放、人格独立,追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她的一生经历了三种不同形式,不同结局的感情: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康桥初恋,与梁启超的长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完美婚姻,与哲学家、逻辑学家金岳霖之间超越世俗的柏拉图式的罗曼史。”她吸引别人的不仅仅是美貌,更多的是她的智慧和她身上散发出的高贵,典雅、纯洁,雅致,轻柔,还有她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她是成熟且有深刻觉醒意识的女性。

3 林徽因的唱段《一首桃花》的演唱处理和舞台表演

3.1 演唱处理

《一首桃花》这首歌曲具有丰富的内涵,意境深远.林徽因是一个知性女人,理性大于感性,她的情感不是随意宣泄的,而是含蓄且内在的,所以要求声音不能太响亮,要含蓄、内敛、轻柔。声音需要在宽度和厚度上增加,音色如天鹅绒般细腻而抒情,给人以温暖、梦幻般的感觉。适当融入美声唱法,使得声音更加圆润,轻柔。

歌词清澈而含蓄,非常的生动唯美。桃花给人的感觉是有温柔多情的美和高贵典雅的气质,把桃花拟人化,喻为一位年轻貌美、清澈含蓄、玲珑娇艳、富有灵性的女子。著名歌唱家雷佳在第一句进来的时候声音就像一层薄纱,给人带来一尘不染、清新淡雅、静幽清纯的感觉。在她笔下的桃花似乎有了姑娘的娇丽和灵性,其中“朵朵露凝的娇艳”中,旋律有八度大跳,声音要有小幅度的渐强,体现了她内心的浪漫情怀与神秘情缘,仿佛可以看到林徽因鲜活生动的美丽形象。“看那一颤抖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此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流畅清新,声音错落起伏,随着感情的波动自如地生长,此时的声音要飘逸自如,张弛有度,声声入情,字字入心。抑扬自如,用细腻而起伏的情感缓缓地传递内心的情感。“看”声音与之前相比稍稍加强,声音位置要高,音色圆润委婉,气息始终保持着流动性,强化了人物内心世界,但还是要把握林徽因人物的形象,不要太随意宣泄情感,声音要有空灵柔和,把朦朦胧胧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声音更加悦耳,婉转细腻,收放自如,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内心的思想。著名歌唱家王静则选择在“那”字后面深吸一口气,她演唱时音色明朗温柔,十分流畅婉转,宁静柔美,娓娓道来,把林徽因这样一个追求自由、有自己独特思想的女知识分子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笔者在这里有自己的想法,在独唱音乐会演唱这首歌曲时。笔者将换气口的设置选在了“一”字后面,根据自身对意境的感受,觉得“看”“那”这两个字是全曲最释放内心情感的地方,笔者希望可以通过减慢速度唱满这两个音,使得内心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张扬但绝不夸张。选择“一”字后面换气,是因为笔者觉得“颤抖在微风里”是一个情绪的推进,这样可以表现出内心深情的涌动。这里的气口的唤气要深、要快。第二段的反复与第一段基本相同,但情绪要稍稍高涨。“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用了一个小三和弦的三连音,表现了一种徘徊,留恋的心情,这句内心涌动着丰富的情感,旋律唯美浪漫。有控制的呼吸,深情的缓缓的流露,声音由弱渐强,多情而又略带忧郁,声音清新而深远,意味着林徽因情感上的收控。

3.2 舞台表演

演唱《一首桃花》这一唱段时,眼神要放远,表情似乎在遐想和陶醉中,很有文化内涵的感觉,整体要端庄秀丽,知书达理,稳重大方,不失一代杰出女知识分子的风范,大方得体,大家闺秀的形象。第一句“桃花……像是春说的一句话”感觉闻到淡淡的清香,给人一种无限回味的感觉,眼神柔和,“像是春说的一句话”双手可以收回放胸前,仿佛是在聆听那充满诗意的话语。演唱“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珑的字眼”时,眼神可以凝视某一点,将这一点看做是爱人的化身,带着几分羞涩的表情,借物抒情,柔情似水,诗意浓浓。“看,那一颤抖在微风里……”眼神要深情地凝望,由近到远送出去,流露出无限遐想,表现内心涌动的情感,动作稍微可以比之前略大,但切不可过分表现,还是要始终保持着林徽因这个人物的大气、端庄、高贵。最后一句“一瞥多情的痕迹”表现情感时眼神略带淡淡的忧伤,充满诗意的感觉,表现了一种留恋、徘徊的心情。唱完后,优美的小提琴与钢琴相辉相映,此时的情绪不能断,双手自然放松慢慢指向远方,随着结尾钢琴和小提琴的音乐再慢慢收回胸前,眼神要继续放远,要有画面感,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

4 结语

《再别康桥》歌剧中的女性角色林徽因代表着当时社会有深刻觉醒意识的女性,她大胆追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去获得做人的尊严。她的笔下有丰富的意识世界,充满了属于自己的女性体验与话语。表现了当时一批现代女作家追求个性解放、人格独立的文化思想。

参考文献:

[1] 顾娜.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居其宏.歌剧综合美的当代呈现[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2006.

[3] 白晓丽.透过林徽因的小说看她的女性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1).

上一篇:腔镜辅助颈部小切口手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 下一篇:新型无线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