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扼杀教学软件?

时间:2022-10-18 11:18:47

谁在扼杀教学软件?

编者按

今年4月份,美国出炉了一份重要的研究报告,它的结论是:教学软件对学生提高成绩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这份报告震动了美国的政府、学校和信息技术企业。

虽然我们不必拿美国的这份报告来否定我们已经做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要反思的是:我国的教学软件到底发展得怎样?在教学软件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什么暗流?为什么走过8年的教育信息化,竟然拿不出一个可以和用友、东软等媲美的软件企业?下一步,我们又应该如何完善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这都是教育信息化无可回避的问题。

科利华的黯然退场,是教学软件业陷入困境的一个信号,还是一次偶然事件而已?但不管如何,自从科利华之后,再没有出现像它那样炙手可热的教育软件企业。

1999年,是教育信息化历史上难忘的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从那一年开始,教育信息化在国内迅速变得炙手可热,其建设现状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

但是,从2005年之后,教育信息化的声音开始变小、变少。在今年年初的一个会议上,一个在教育信息化领域比较知名的厂商对我叹气说:“现在没什么热点,我们市场也不好做。你们媒体能不能多探讨探讨现在的教育信息化怎么做。”

此后,教育信息化的兴奋点依然式微,直到今年4月份,美国出炉了一份据说是通过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相关研究得出的报告,它的结论是:教学软件对学生提高成绩并没有多大作用。

《华盛顿邮报》直言不讳地说:这份企盼已久的报告无异于给了教学技术一记耳光。

让教育技术无颜的报告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由于美国各校都想方设法达到布什总统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规定的考试标准,教学软件行业在美国风生水起。

这些软件包括时髦的视频软件、强度很大的练习软件等。美国在2004年~2005年期间对全国132所学校的9424名学生使用的15种阅读和算术软件产品进行了评估。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一次相关研究,它根据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对使用这种技术的学生与不使用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是,使用与不使用的学生成绩相差无几。

洛杉矶一所学校的校长罗尼•伊弗雷姆说:“我简直难堪得不愿接受这种现实。在听到这种结果时,我们说:‘这不可能是真的’。”

美国的业内人士则淡化了这份报告的重要性,并将问题归咎于没有对学生就软件的使用进行高质量的培训。美国教育部官员约翰•迪西说,软件并非魔药。“任何技术本身都不能提高价值,仅仅使用软件是不可能提高学习成绩的。”美国软件和信息行业学会教育政策部主任马克•施奈德曼说,另一些研究测试表明这种技术是有效的。但是他又表示,那些测试的规模和强度没有达到联邦政府规定的标准。

校方也有自己的观点。伊弗雷姆说,应把问题归咎于学校的教学制度,因为老师还没有为使用这种软件做好准备,而且未受过良好的训练。

美国的教育背景和我们不同,与之相适应,美国教学软件的设计理念、应用模式和我们也不尽相同。我们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能推进教育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公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水平。教学软件以及其他教育软件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必拿美国的这份报告来否定我们已经做出的成绩。

但是,从美国对自身教育信息化的反思态度,我们能学到什么?我们是否可以用一种富有责任心的态度来扪心自问:教育软件行业到底发展得怎么样?在它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什么暗流?现在以及今后的教育软件,还能对教育起到多大的作用?为什么在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软件的巨头,而已经走过8年的教育信息化,竟然拿不出一个可以和用友、东软等媲美的软件企业?谁,扼住了教育软件业的咽喉?

买与用分离是最大的杀手

自1991年诞生第一家教育软件公司以来,16年间,中国教育软件企业风起云涌,朝起朝落,前赴后继。在中国本土,一共孕育了200多家企业,知名一点的包括:科利华、翰林汇、鹏博士、腾图、洪恩、浙大网络、清华泰豪、清华同方思科、安博、百年树人、中教育星、广州唯一、K12、国之源、校际通、TCL教育、华纳信龙……

然而,时间走到2007年,其中的不少软件企业已经物是人非。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从2005年12月31日起股票终止上市的黑龙江省科利华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这个曾荣获无数荣誉的明星软件企业以黯然退场告终。大浪淘沙,能够在硝烟弥漫的市场中坚持并且占有一席之地的,只有少数一些厂家。

从产业的角度来审视教育软件,它是一个巨大的行业,看它是否健康,要看它是否形成了健全的市场体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这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应该说是不成功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它并没有形成健康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博士对教育信息化怀有爱之深、憾之切的感情。他曾经撰文认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给自足为主导的“小农”市场,其主要表现在缺乏旗舰性引导企业,采购与使用分离,形成了市场负激励和市场偏差。

余胜泉把目前中国教育软件的市场形容为“如过江之鲫”,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竞争的无序性。由于现行的采购权大多集中在各级电教馆或信息中心,决策采购者(教育局、学校领导)与教育信息化使用主体(教师)分离,厂家只向采购者负责,不对使用的老师负责。由于缺乏直接使用者的监督与需求,使得大多软件的竞争都在花哨的界面上以及非市场手段上,很少有厂家真正去一线跟踪具体的教学和管理,也很少有人关心卖出去的软件究竟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使用,各厂家产品也严重的同质化。由于市场中出售的各种应用系统很多都没有实际作用,采购时真正的用户又没有机会参与来区别产品的优与劣,所以厂家只能在市场上拼价格、拼无用的功能堆砌、拼非市场的手段。另外,还有一些有非市场背景的公司介入到市场,使得资源主要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产品服务质量来决定,而是由人脉等非市场因素决定,严重扭曲了市场的导向信号。

这样的软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长此以往,将造成经济学上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具体用户在实施项目时严重受挫,反过来影响后续投资,如此形成负循环,再放任下去,就有可能终结这个市场。

不专业 不合作 不成大器

在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中,自己开发软件的还是占少数,毕竟用户不够专业。少数的自己开发也影响不了软件的市场。但在教育领域,由于诸多因素,例如学校感觉到教育软件不好用,或者学校觉得自己人才储备充足,所以相当一部分的学校自己开发软件。

不少大型的教育机构,比如大学,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认识不足,委托学校几个计算机老师开发系统、建设资源,结果往往是花费了几年的时间,也出不了什么大的成果,只能有些表面上的应用,而且累计投入巨大,不可持续发展。这种开发的不专业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效果。

在其他的信息化领域,还能看到一个常见现象,那就是合作。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强强联手,或者采取优势互补的合作方式,共同应对用户的需求和市场的竞争。

但对于教育信息化企业来说,通常的现象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缺乏诚信,相互模仿,没有形成产业链上的合作体系。产品往往是大而全: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资源库、信息平台、邮件系统、教师培训等无所不包,但没有专业的核心的领域。看到一家公司出了一个新产品,马上就跟风上同样的产品,造成产品同质化。

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从教育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8个字,然而这8个字却是当下的教育信息化所不足的。

可以说,在目前的教育软件市场,博弈的双方都是失败者,其直接后果就是大大延后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归根到底还是体制

无论是教育信息化市场上存在的企业不专业也好,采购与使用分离也好,其实都是一个表象。教育信息化的困境,只是那些厂商造成的吗?非也。如果要归结到深层,只有两个字――体制。

首先,是体制限制了投入。

从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说,教育信息化建设并非一次性建设工程,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化应用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个学校或教育行政机构来说,信息化建设受财务预算的限制,不可能一下子投资几千万元,把未来10年、50年信息化的事情都做完。

即使有投入,投入的比例也不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涉及到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技术的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建设、应用的推进,还包括运营服务和教育技术标准。但一些学校往往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系统建设,把绝大多数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而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又跟不上,造成大量硬件资源的浪费,不能发挥与其代价相称的教学和管理作用。

其次,是体制带来了分割。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应用系统,大部分是以教育局的科室或者是由基层中小学学校为单位来组织的,在大学里,也基本上是按院、系、所或处室来组织,都是在本部门、本地区内部,按照行政层级的组织要求实施的。跨地域、跨部门、面向相互衔接的多部门协同业务流程的应用系统,往往由于部门的条块分割和管理上的原因难以组织和实施。这都大大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和应用。

幸运的是,教育部有关领导还是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面临的难题,也做好了艰苦改革的准备。教育部科技司娄晶处长认为,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科学、持续地发展,是今后下一步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进一步推行有关机制的深化和改革,这改革的任务从教育部到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到各个学校都是难题。教育信息化最终的目的是要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也就是性价比最好,其中机制和标准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今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还会非常艰苦和漫长,甚至会有很多的曲折,但是相信一定可以齐心协力把教育信息化推向更好的境界。

写到这里,或者可以部分地回答教育软件业为何陷入低谷,教育信息化缺乏兴奋点的原因。但是,越是思索,越发现因素之多,纠缠之乱。很多事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循环。要摆脱这些循环,也许需要从根本上突破:以学生为中心,而非以老师为中心;以应用为中心,而非以建设为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而非以业绩、数字为中心。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的现实效果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掘,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也才会有更好的基础和更大的空间。

链接:中美教育信息化的部分比较

对教育技术的研究

美国:近几年来,网络教学及远程教育成为美国研究的热点,把网络教学的设计原则、网络教学系统设计方法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研究中也涉及到网络教学优缺点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交流、网络教学中学生动机的研究及道德问题研究等多个侧面。视频会议系统的利用与研究、利用多媒体构建新的教学环境等研究也比较活跃。“教师培训与教育技术”构成了中小学教育技术研究的主题。

中国:结合我国教学实际进行教育技术研究,构成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主流。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多媒体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以课堂教学为基础。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网络教学及远程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普及,逐步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模式,以学为主,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育技术研究逐步深入发展。

教育资源的建设模式

美国: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公司的力量进行制作,其一是学校教师做好资源的教学设计,由多媒体公司进行制作;其二是众多的信息技术公司为了自身公司的发展,对技术人才的培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建立了丰富的具有教育职能的网站,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资源;第三,美国许多大学都设有网络教育学院,主要的教学形式是网络教学,其教学资源是由学院组织根据课程设置建设的。

中国:教学资源建设主要靠院校教师和教育技术中心实施,多媒体教材、电视教材、网络课程的开发存在着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制作、效益不高等问题。我国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素材库、策略库、试题库、多媒体教材、网络课程。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我们的差距是资源少,网络教学资源更少,管理方面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第四军医大学 谢百治)

上一篇:富士施乐:彩激静悄悄 下一篇:成绩不是评价教学软件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