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始终关注学生“学”的语文课

时间:2022-10-18 10:21:31

一堂始终关注学生“学”的语文课

学生成长是语文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成长,须在语言发展中提升精神世界。读了实录,感觉这样的要求做到了。始终关注学生“学”是本课的主要特点。名师优质课可圈可点处自然很多,我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质疑释疑一条线

深入地阅读课文是从让学生认认真真提问题、“建构话题”开始的。教师让学生提了8个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利于学生全面而有深度的学习。问题不急于回答,可把它作为阅读的向导。《语文课程标准》里讲,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话题,语题从哪里来?话题当然可以由教师提出来,现在大多数教师是这样做的。但最好还是像本课那样由学生提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它能激励提问者积极主动地在阅读中思考,在探究中学习;教学有了真实的起点,即便于从文本的未知处或疑惑处入手:学会提问更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质疑释疑像一条经线贯穿着教学过程。学生提的8个问题有主次之分,当突破了首要问题之后,余下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如34号同学问的“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意思?这“滋味”里边包含着对外祖母的思念和自己的忧伤,还有对时间的畏惧等等。学生提的所有问题,随着教学进程一一有着落,一一有回音,非常重要。这样做是对学生学习的尊重,折射出先学后导、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其教学效果的“生成”性也显而易见。

二、突破重点见真谛

重视学生提问,教师应是这些问题细心的“管理者”。教师像一位尽职的仓库保管员,珍藏每一个问题,并按课文内容顺序作了梳理,一一记上提问者的学号。释疑从何处着手?第五自然段开头有句话:“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它针对第四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由解“谜”切入“品”课文,顺理成章。

怎么“品”这段话呢?品的层次分明,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第一步,在这段话中找出写这个“谜”的是哪一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抓住这句总起句先品它的含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它告诉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过去了就永远不能再回来了”。第二步,再品这段话的表达顺序。这段话先说短暂时间(昨天),再说较长时间(童年),最后说更长时间(一生)。这个顺序不能颠倒,既是内容合乎逻辑的理解,又是表达形式的领悟。第三步,转而指导朗读。学生把“这份别样感触”在读中表达出来。有了内容与表达形式的理解和领悟,学生情感起了变化,读得语速缓慢,有点深沉,有些感伤。第四步,顺势深入品读词语。读的那种玄妙感,是哪些词语在发挥作用呢――“永远、再也、了”。这些看似平常的词语。在句中有还是无,对比着读,就会感到玄妙所在了。第五步,积累语言。利用总分结构的段式。这段话学生仅花五分钟就会背了。

三、读写结合有新意

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结合屡见不鲜。本课有何新意呢?学生写前齐声朗读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写是读的延续和深入,写是读的移情体验。“老鹰飞上蓝天”“皱纹爬上妈妈的额头”“蜘蛛织成新网”“枝头冒出新叶”等,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发,联想身边寻常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时间在飞逝。这又为第五板块理解作者“和时间赛跑”作了铺垫。写又有写本身的任务,从课文中习得语言表达形式,应用于表达实践。学生较成功地迁移了第六、七两段的写法。

写的交流本质上是思与想的交流。是智慧的交流,更是语言的交流。语言的粗俗或者精致,就是思想的含混或者清晰。交流的任务既要互相启迪、共同分享,又须发现问题、指导矫正。学生写,不是会写了再来交流,而是在交流中学习写。写的困惑,往往不在要表达的内容。而在于组织和运用要表达的语言。假如对学生写的句子在语言上作些适当评价。那学生就学得更加扎实,课也就更为完美。

上一篇:让“聊课”展现语文课堂的抱朴情怀 下一篇:“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