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校企合作一体化的研究

时间:2022-10-18 10:08:36

关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校企合作一体化的研究

摘要:当今的校企合作呈现诸多变式,这些变式的价值取向逐渐由利益偏倚一方转变为校企双赢,将“企业引进课堂,将课堂设在企业”的校企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力资源;校企合作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7-0001-02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设备安装公司也将站在新的发展高度,面向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积极提升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扩大与国际跨国集团的联合与合作,积极融入国际化施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力资源优势现已成为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育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1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校企合作一体化的必要性

在近代工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一些企业相继开设了实习工场,用以传习西方先进工艺技术、培养技术人才,形成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雏形。从校企合作教育到产学研全面合作,逐步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学校、学生三者构成校企合作系统的三大主体,如图1所示,三者虽然利益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即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如果寻找到紧密合作的契机,形成某种利益共同体,就能建立起一种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从当前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形成一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是校企合作的一大趋势。

图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简图

2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校企合作一体化研究

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推进校企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理念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等问题,没有真正把市场利益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企业坚持企业人才需求目标与培养目标一体化、坚持企业生产服务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坚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培训服务一体化、坚持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体化,更为深层次地研究合作形式与内涵,进一步推进校企一体化建设,实现“工”与“学”零距离、全方位、多元化的直接对接。

2.1 坚持企业用人目标与育人目标一体化

公司是能够以工业设备安装为依托,并同时具有钢结构工程、消防工程安装、机电设备安装、化工石油设备管道安装、管道工程、电梯安装、无损检测工程、起重设备安装工程等专业承包资质,以创造利润为目的,以服务效用为手段的组织。公司具有工程安装、大件设备吊装运输、自动控制、电气仪表、工艺管道、采暖通风、压力容器制造和现场组焊、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工业民用建筑等多种专业施工和设计能力,企业需要多重多方面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是为企业培养输出优秀人才为目的的科研机构,二者之间在社会职责、目标定位、利益追求以及运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企业与学校这两个不同的异质主体都共同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重任。这就需要二者跨界协作,利用各自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优势,为人才培养鼎力担当、为人才培养发展尽责效力。

首先,企业应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高回报率,意识到教育机构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视人才培训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视学校的发展为己任,正视对不同利益诉求的兼顾和整合,以差异化的整合思维求同存异、重视校企合作机制形成后给双方带来的共同益处,从而更加支持教育机构,积极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弥合并缩小企业经营与学校教学之间的距离,既满足人才成长、发展人才需要,又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实现双赢。其次,为了使得人才与岗位对接,企业要全面介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学校共同建立指导与合作委员会,集合单位负责人、学者和专家,定期到学校来研讨学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着眼于培育区域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本地优势项目对人才数量、素质和结构的需求以及对一些新兴的业务做出预测,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学院为企业提供学术科研信息和理论咨询与指导,企业也欢迎学校教师到企进行参观与实践,经过双方反复磨合,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使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上得以充分反映,实现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

对接。

2.2 坚持企业生产服务与学校实训基地一体化

企业生产服务与学校实训基地一体化是指企业联合高校变纯消耗型实训为生产经营型实训,以自身资源环境优势为依托,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管理、材料、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市场化运作、具体生产经营功能的实训项目,通过学生参与服务社会等全真环境下的生产性过程,培养人才的职业道德、实践技能、岗位技能和就业能力,并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企业是人才教育的最终受益者,应该担当起人才培育的责任,使实用性、职业性和理论教育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首先做好专家咨询调研、公司注册运作等准备工作,有针对性地对接工学结合的生产性产品或服务项目,对人才进行分类研究,定向培养人才,制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素质能力标准,实现教学与生产、任务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公司可在校园内建立大学城营业部、强调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所需员工经过招聘、培训合格后安排上岗,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融学生技能与创新培养、规范化企业职业素质培训、标准化职业资格认证、拓展化企业职工培训、行业新趋势推广于一体,来打造“学”与“工”零距离。企业还需要与学校秉着优势互补、共同培养、互利共赢的原则,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商议合作中的各种管理问题,如分工协作、成本分担、利益分享、平台使用、软件共享、师资互动等问题,以实现企业生产服务与学校实训基地一体化的长久稳定性。

2.3 坚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培训服务一体化

目前,企业每年向社会招工信息,招足数量基本没问题,但新招收的员工往往要三至五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方面还需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以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把培训工作作为保发展、惠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培训方式要从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本着立足设备安装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学校、面向实践的原则,实施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促进企业与学校的的深度融合,加快培养和造就人才。

企业可与高校合作,形成契约关系,坚持从单位实际出发,注资开设企业冠名班级,实行学校与公司二元制管理,校企共同制定培训方案和实施培训,量体裁衣,培养“订单”学生,打造出精品班级,使人才培育实现了由呆板的“标准化”向未雨绸缪充满活力的“精细化”转变。既能降低企业培养成本,满足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还能赢得人才市场喝彩,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三赢局面,形成由市场主导、校企贯通、就业培训用工“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构建人才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社会培训服务一体化模式,制定切合单位需要的年度培训计划,实行学校专业常规课程和企业专业技术课程培训相结合,不断创新培训手段,切实有效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工程安装、大件设备吊装运输、自动控制、电气仪表、工艺管道、采暖通风、压力容器制造和现场组焊、金属结构制作安装、工业民用建筑等多种专业施工和设计能力,培养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到企业岗位就业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意识、技能、职业规划,旨在培养当代复合应用型人才。企业要用长远发展前景、冠名班学费资助、企业用工的直通平台、良好的劳资关系为批量专业定制培训打下基础。

2.4 坚持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一体化

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看中的不仅仅是学生拥有的文凭和技能证书,更看重其职业素养,即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企业文化是市场、创新、开放、竞争、重视业绩,注重团队协作、强调速度和灵活,沟通与公事,是一种责任文化。而当前我国设备安装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欠缺,不能满足行业用人要求。因此,企业要从长远考虑,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校园文化之中,坚持校企共建的原则,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跨越。企业要联手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具有地域及专业发展特色的文化活动,更多地体现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职场文化,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的渗透,逐渐缩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距离。可以校企联合举办交流会,交流探讨行业背景、最新市场信息、就业趋势和动态、员工的权利义务、面试技巧和求职技巧,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增进师生与企业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启示作用;可以派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到学校进行就业教育专题报告,开办讲座,介绍企业信息管理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加强遵纪守法教育、诚信教育;派企业精英行业劳模和学校优秀毕业生到学校广泛宣传,使之扎根于校园文化的土壤中,使学生更多地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企业文化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定期进行宣讲与介绍企业发展史,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大力倡导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熏陶学生养成爱岗敬业、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意识;开办职业素养实践周,让师生每月一次下企业参观学习,校园内制作知名企业宣传栏,布置优秀毕业生宣传栏、技能标兵宣传栏,使师生感受企业文化;组织开展“挑战杯”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组建专业相关安装

服务。

参考文献

[1] 毛爱武.高职院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7):208-209.

[2] 教育部高教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凤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0):28-30.

上一篇:浅谈数控加工轴套配合件 下一篇:关于压电陶瓷在乐器识音方面应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