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时间:2022-10-18 09:22:52

稻水象甲的发生和综合防治

[摘要]介绍了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总结了其发生规律、危害症状及传播途径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稻水象甲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水象甲;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危害症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一、稻水象甲的生活习性

稻水象甲成虫的习性复杂,除具有鞘翅目昆虫共有的假死性和趋光性等特性外,还与水有密切关系。一是越冬成虫有集居习性。主要越冬场所成虫密度为200头/m,而且越冬死亡率极低。二是越冬成虫有集团迁飞习性。5月下旬、6月上旬晴微风的黄昏,可见大量成虫向稻田方向迁飞。三是成虫活动性。9:00-11:00和16:00-19:00最为活跃,稻田成虫以爬行、游水为主,很少飞行。四是趋光习性。稻水象甲成虫具有一定的趋光性。通常新生成虫较越冬后成虫趋光性强,成虫对晨昏时分的散射光具有明显趋性。五是产卵习性。稻水象甲营孤雌生殖,其成虫怀卵后几乎天天产卵,产卵时间多为中午,在无水条件下,一般不能产卵。六是越冬成虫及幼虫取食习性。越冬成虫向田间转移时,先在周边杂草上取食,也有时为害播种出土的玉米、高梁等作物,待本田或秧田出现后,即转移到稻田为害,多为早播田块为害取食较重,而晚插秧的田块则危害较轻。

二、稻水象甲发生的时期与危害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稻水象甲又名稻水象,稻根象,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毁灭性的水稻害虫之一。该害虫主要危害水稻,成虫啮食稻叶,幼虫取食稻根,轻则40%以上的根系被毁,一般减产20%左右,重则可毁灭80%以上根系,减产达50%左右,甚至造成绝收。稻水象甲具有耐饥饿、抗逆性、繁殖能力强,寄主范围广和传播途径多的特点,成虫在稻草、水稻根茬、水田周围禾本科杂草、田埂土中进行越冬。当春季土壤温度达到10℃左右时,越冬代成虫开始复苏活动,水稻插秧前先在早春禾本科杂草如芦苇、野燕麦、香蒲等寄主上为害,玉米出苗后一部分转移到玉米上为害,5月下旬,稻水象甲大量侵入水稻本田,成虫啃食叶片,9点前和下午4点后冷凉的气候下成虫就开始危害叶片,使叶片失绿,形成长条白斑,严重影响了叶绿素的形成和营养成分的运输,苗期长势差,生长缓慢。6月中下旬为幼虫危害盛期,幼虫期为30~45d,低龄幼虫蛀食稻根,大龄幼虫咬食稻根,危害严重地块,可造成倒伏、漂秧、根系腐烂、植株矮小,成熟期推迟、产量降低等后果。幼虫老熟后作土茧化蛹,蛹期为10d,7月中下旬为新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份大部分成虫逐渐向稻田周围杂草寄主上转移,准备越冬。

三、稻水象甲的传播途径

1.自然扩散

成虫飞翔和扩散有很大关系,起飞后虫体能随气流上升,借助风的力量进行远距离传播,迁移距离可达10km之多。成虫也可在水中游泳,随着水的流动漂移传播。

2.交通工具传播

成虫也有可能随稻种、稻谷、稻壳、稻草及其他寄生植物、交通工具等进行远距离传播。

四、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控方法

1.农业防治

(1)合理施肥。施肥多的稻田,幼虫量大,所以选好施肥时期,合理施肥,可降低虫口密度。

(2)清除杂草。秋冬季节,清除和烧毁四周杂革,使其失去越冬场所,直接消灭害虫

(3)建立隔离带。稻水象甲疫情临界区重点隔离,实施水改旱,或改种其它非寄主作物,建立安全缓冲隔离带。

(4)合理的农事操作。通过秋翻地、舂翻等农事操作来消灭越冬代成虫。

2.物理防治

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性的特征,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设置诱杀田,夜间点灯诱集成虫产卵,然后集中消灭。

3.生物防治

稻田养鸭不仅使稻水象甲的为害明显下降,而且能疏松土壤,有消防除杂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水稻移栽后10d,投15日龄鸭苗,每亩15~20只。

4.化学药剂防治

抓住稻水象甲生活史的薄弱环节,对越冬代成虫和新一代成虫进行重点防治。越冬后稻水象甲成虫在稻田发生时间长达1个多月,且陆续产卵,故掌握防治时间对提高防治效果极为重要。越冬的成虫侵入本田高峰期,即本田插秧后5~10d为最佳防治时期。此时防治可将成虫杀死在产卵之前,对幼虫具有较好的间接控制效果。筛选特制甲基异柳磷、功夫、速灭杀丁、敌杀死、氯杀威、灭扫利、来福灵、稻乐丰等药剂对成虫均有较好的防效。打药时连稻池边2m内及稻田内都一起打药,防治效果好。施药最佳时间是午后或傍晚。

参考文献

[1]李俊林,郑卫峰,银来灯,等.山西省稻水象甲发生为害及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植保导刊,2006,26(12):16-17

[2]李艳,邢星,马庆祥,等.稻水象甲无公害防治技术措施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07(5):55-56

上一篇:茄果类蔬菜落花落果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丘陵区水稻僵苗发生的原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