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格结构理论解读《雪夜林边》

时间:2022-10-18 09:08:08

从人格结构理论解读《雪夜林边》

摘 要: 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学领域,而且可以视作文学作品分析的切入点窥探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雪夜林边》这首精致的小诗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深陷于矛盾的沉思中,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最终主人公在矛盾中寻找到面对现实生活的动力源泉,实现人格中本我、超我与自我的平衡。

关键词: 《雪夜林边》 本我 超我 自我

一、引言

1.作者及诗歌简介

罗伯特・弗洛斯特于1874年生于加利福尼亚,是美国诗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诗人。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弗罗斯特的诗歌进行过多角度研究,其诗歌研究被视做美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蜚声世界文坛,为广大读者熟悉。简洁朴素、易于上口是他创作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弗罗斯特的诗歌往往从自然风光和凡人俗事开始,却以深刻的哲理结束,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在弗罗斯特看来,诗歌的最高价值在于其意义的“隐秘性”。简单中饱含深邃的表现形式不仅成就了弗罗斯特的诗歌艺术,还使他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弗罗斯特分别在1924年、1931年、1937年、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

《雪夜林边》的背景是在一片森林里,森林里白雪皑皑,美妙而神秘,一片寂静。忽然,一人只身匹马经过此地,被冰雪覆盖的森林美景吸引,想要驻足此地,欣赏这如画的美景,但是马儿晃动摇铃的声音让他想起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于是决定继续赶路,以履行自己的诺言,承担责任,积极面对人生。从内容角度来看,这首诗通过简单又平常的景物寄予了深刻的哲理内涵。不仅内容如此,该诗形式也是简洁明快的。《雪夜林边》共分4个诗节,每个诗节由4行组成。在形式上采用传统韵律:抑扬格。所谓抑扬格就是一个弱读音节后跟一个重读音节。采用这种音步的诗歌,节奏鲜明突出,细细品味时会发现诗如流水般流畅自然,更适合用来彰显自然环境的静谧与平和。在诗人弗洛斯特看来,抑扬格是最常见的音步,也是令人感到十分自然的韵律。全诗按照aaba bbcb ccdc dddd的形式来押韵。最后一个诗节中,诗人采用dddd的押韵方式而不是dded的方式,意味着作者内心产生了变化。在语言运用中,罗伯特・弗洛斯特采用自然通俗、朴实无华的语言,《雪夜林畔小驻》是强有力的证明。全诗共包括107个单词,其中单音节词多达89个,双音节词有17个,只有“promises”这个词是有三个音节的。

2.人格结构理论简介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精神分析理论作为一种理论依据和医疗辅助手段,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精神分析理论自形成以来,经历了早期和晚期两大发展阶段。在早期理论研究中,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潜意识层面。于是,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方面。随后,由于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弗洛伊德对早期理论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他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宗教、社会及文化等相关领域。由于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在精神分析理论晚期研究过程中,弗洛伊德把该理论提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使该理论上升到了哲学和人类学高度。在晚期研究阶段中,弗洛伊德主要阐释了以下三大方面的理论:第一两类本能,即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第二是关于人格结构方面的理论;第三是有关人性压抑的研究。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本我,即原我,是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核心,它是原始的、无意识的,甚至是不合逻辑的,遵循“快乐原则”。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出于心灵的最底层,由先天本能与欲望组成,代表着一种动物性本能冲动。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代表着理性与常识,扮演着本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角色,它也在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自我的目的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他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本我,它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处于最上层,代表社会伦理道德和良心。人格中的这三个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且相互斗争的,这样才能实现人格上的平衡。

二、主体

《雪夜林边》这首诗歌简短且不失精悍,平淡且不乏深邃。这首诗歌让我们真正领略了弗罗斯特超凡的诗歌驾驭艺术,让我们真正体验到“字有限而意无穷”。诗歌中平凡的场景和平实的语言中蕴含诗人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间犹豫、徘徊及最终做出艰难抉择的矛盾心理,让我们看到诗人心灵变化轨迹。

1.沉醉自然的本我

《雪夜林边》拮取了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描绘了一幅光彩夺目的雪景图。正如诗歌的第一节描述的那样:“这是谁的树林我想我清楚,她家就在那边村子里边住;他不会看见我在这里停下来,观赏白雪覆盖住他的林木。”(江枫173)在这一诗节中,诗人显然是来到树林边,领略到白雪皑皑的树林的魅力和诱惑而在此驻足。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静谧的树林愈发神秘。幽静的树林在白雪的搜盖中透着神秘的气氛。这里没有人类印迹,远离尘嚣,远离喧哗与骚动。眼前的自然美景完美而神秘,使诗人对那彼岸世界无限向往,意欲永远沉浸在那幻想世界中。诗中描写的林中世界沉静又孤寂,它是诗人心中的幻想世界,使诗人无限向往彼岸世界,其并存的是另外一个具有人类及社会责任的世界。树林是自然的,村庄是人类的。树林象征了幻想的世界,而林子的主人和村庄代表着现实世界。诗人从现实世界中来,被彼岸世界引诱,自然与人类、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积极地酝酿中。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他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此时,诗人在由树林、白雪及村庄构成的静谧又美妙的雪景图前忘却了一切烦恼。忘却一切凡尘俗事带来的困扰和尽情享受美妙雪景带来的愉悦成了诗人心灵最底层的本能和欲望。此时,诗人的行为完全遵循“快乐原则”,是受本我支配的。现实生活的负担给诗人带来了强烈的失望之感,在对生活万念俱灰之际,诗人进入了树林、村庄及漫天飞舞的雪花构成的梦幻境界中,这或多或少给诗人带去了安慰,让诗人得以暂时告别现实生活中的不安与烦恼。

2.抵制自然诱惑的超我

美妙绝伦的雪景虽然深深地吸引了诗人,但在空旷静谧的雪地中,马儿的铃铛在诗人的内心世界中泛起了圈圈涟漪。“他抖了一抖挽具上的铃串,像问是否有了差错出现。此外的音响只是轻风一阵和白絮般飘飘落下的雪片”。(江枫173)诗歌的第三节清晰地表明了诗人在马儿铃声的提醒下脱离了幻想境界转而进入到了矛盾的沉思中。寒风凛冽的黑夜、漆黑的树林及皑皑的白雪让诗人愈发感觉捉摸不透。马儿的铃声让诗人意识到了大自然的冷酷与不安。到底应该继续沉迷于自然美景,还是抵制令人捉摸不透的自然的诱惑?到底应该抛弃一切凡尘俗事还是应该承担起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与承诺呢?诗人陷入到了矛盾中。此时,他已经不完全受“快乐原则”的主导了,他的处世方式已经在向“道德原则”倾斜,他的理想人格已经开始显现。诗人想到自己应该兑现的诺言和承担的责任。显然,他的内心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内化道德规范及价值观念。他正在用这一套内化的价值观念评判并且管束自己的行为。诗人人格中超我的形成就一目了然。

3.直面现实的自我

“这树林可爱、阴暗、幽深,但是我还有许诺的事要完成,临睡前还要再赶几里路程,临睡前还要再赶几里路程”。(江枫173)诗歌的最后一节表明了诗人在矛盾中沉思的结果。在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思想斗争和挣扎以后,理智最终战胜了冲动。在诗歌的最后一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人最后的选择是兑现自己的人生诺言。在他看来,目前还不是休息的最佳时机,在自己能够彻底休息之前,还有很多责任要承担。此时,诗人已经能够直面现实,在人格本我和超我中找到了平衡,形成了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

三、结语

《雪夜林边》言简意赅,貌似简单又意义深远。这首诗浓缩了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艺术精华。弗罗斯特觉得这是一首值得记忆、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歌。弗罗斯特通过对主人公矛盾心理入木三分地刻画向我们展示了诗歌中人格三部分相互依存、相互斗争,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周丽,译.精神分析引论[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4.

[2]弗洛伊德.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自我与本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黄宗英.弗罗斯特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4]江枫.弗罗斯特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上一篇:用及物性过程理论赏析语篇《潜水鸟》 下一篇:浅析英美文学与电影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