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管理模式在耳鼻喉科的效果

时间:2022-10-18 09:07:15

无缝隙管理模式在耳鼻喉科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管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274例耳鼻喉科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37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结果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701%)、药物治疗(715%)、手术治疗的重要性(781%)、术前检查(766%)、个人卫生准备(796%)、心理因素的重要性(701%)、术后康复(737%)、术后饮食(737%)、定期复检的重要性(839%)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能够表达自我感受(920%)、对医护人员医嘱依从的意愿(971%)、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978%)、接受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949%)等正向态度持有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创口自我护理(854%)、寻求术后活动方式(839%)、按照医嘱定时服药(898%)、选择合适的营养品摄入(869%)、康复与功能锻炼(839%)、定期复检(869%)等健康行为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无焦虑(299%)、轻度焦虑(438%)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正向态度和健康行为,降低患者的焦虑状态。

【关键词】无缝隙管理模式;耳鼻喉科;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医疗临床路径[1]和外科快速康复理念[2]的引入,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不断缩短。基层医院的耳鼻喉科患者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患者接受能力较差,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存在任务重、在院健康教育时间短的特点。无缝隙管理模式本质是找出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缝隙,该模式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快速反应、讲究效率、个性化服务等精神,从而保证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3]。已经有研究将无缝隙管理模式应用于甲状腺癌患者[4]、血液透析患者[5]等,但是将无缝隙管理模式应用于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应用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对耳鼻喉科手术患者进行评估和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2月在江阴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并治疗的的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方法1.2.1抽样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按照入院时间,选取2015年11—12月收治的137例耳鼻喉科手术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2月收治的137例耳鼻喉科手术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①耳鼻喉科计划性手术患者;②患者精神认知、正常,能正常交流;③年龄>18岁;④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入院12h内完成的计划性手术如气道、食管异物手术等;②精神及认知障碍的患者;③伴有可能影响本研究的其他疾病;④患者中途退出手术。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1.2.2调查方法参考相关文献[6-7]〗,自行设计问卷,统一培训医护人员对2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保方式、麻醉方式等;②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并发症、药物治疗知识、手术治疗的重要性、术前检查知识、个人卫生准备知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术后康复知识、术后饮食知识、定期复检的重要性等知识;③患者的态度:如是否能够表达自我感受、对医护人员医嘱依从的意愿、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接受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等;④患者的健康行为:如术创口自我护理、寻求术后活动方式、按照医嘱定时服药、选择合适的营养品摄入、康复与功能锻炼、定期复检等;⑤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8]。1.2.3干预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即病区护士、手术室护士、病员服务中心护士分别在患者住院期间、术前访视、出院后3d各自完成各部门的健康教育内容,其中病员服务中心通过电话回访形式完成健康教育,其内容包括:患者康复情况询问、疾病恢复期注意事项、复诊流程指导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建立由病区、手术室、病员服务中心组成的健康教育合作组,协作完成患者术前访视、住院期间、出院后3d健康教育的内容,健康教育形式同对照组。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建立:①建立健康教育合作组:由病区护士长任组长兼协调员,骨干护理人员3名,手术室护士长任组长,骨干护理人员2名,病员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骨干护理人员2名。②建立多部门合作流程:制定“健康教育记录表”,便于各部门护理人员在实施过程中的记录和交接。③培训和质控: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无缝隙管理模式理念、实施流程和细则的培训,建立二级质控体系,每天召开由组长、骨干成员共同参与的质控会议,保证质控和干预的连续性和准确性。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实施:①患者入院时,由病区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教育记录表”,根据诊疗计划,逐项完成健康教育项目,对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进行记录。②术前1d,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表”内容,逐项完成对患者的术前访视,对患者的个性化内容及时记录,并与责任护士进行书面交接。③患者出院后,病员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教育记录表”的内容,逐项完成患者出院后3d的电话随访。整个过程充分体现病区护理人员,手术室护理人员,病员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相互间的严密交接和及时反馈,共同完成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1.2.4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采用知识知晓率评价患者的疾病认知水平,知晓率(%)=正确回答的总题数/(每人调查知识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采用态度持有率评价患者的态度,态度持有率(%)=患者正向态度的总题数/(每人调查态度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采用行为形成率评价患者的健康行为,行为形成率(%)=具备正确的行为总题数/(每人调查的行为题目数×被调查总人数)×100%。SAS≥50分评价为有焦虑症状,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9]。1.2.5统计分析采用Excel2007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描述性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274例手术患者,对照组患者男性77例(562%),女性60例(438%),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为(4867±436)岁。初中及以下91例(664%),高中/中专22例(161%),大专及以上24例(175%);观察组患者男性68例(496%),女性69例(504%)。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为(4774±491)岁。初中及以下86例(628%),高中/中专36例(263%),大专及以上15例(109%)。2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保险方式、麻醉方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2干预后2组患者知识知晓率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的知识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701%)、药物治疗(715%)、手术治疗的重要性(781%)、术前检查(766%)、个人卫生准备(796%)、心理因素的重要性(701%)、术后康复(737%)、术后饮食(737%)、定期复检的重要性(839%)等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P<001),见表2。2.3干预后2组患者正向态度比较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能够表达自我感受(920%)、对医护人员医嘱依从的意愿(971%)、寻求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978%)、接受术后康复锻炼的意愿(949%)等正向态度持有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干预后2组患者健康行为比较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手术创口自我护理(854%)、寻求术后活动方式(839%)、按照医嘱定时服药(898%)、选择合适的营养品摄入(869%)、康复与功能锻炼(839%)、定期复检(869%)等健康行为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5干预后2组患者焦虑程度比较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无焦虑(299%)、轻度焦虑(438%)均高于对照组,中度焦虑(197%)、重度焦虑(66%)均低于对照组(P<005)(χ2=14085,P<001),见表5.

3讨论

目前,基层医院的健康教育缺乏规范化的培训及管理,患者不能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最理想的护理服务。无缝隙管理模式为医院多部门间相互合作,完成患者全程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是医院管理中新出现的重要理念和实践[10]。该模式体现了医护团队间横向合作、健康教育内容合理科学分工,通过“健康教育计划表”整合了病区护理人员的常规健康教育、手术室护理人员以“术前访视”形式完成手术患者的健康教育、病员服务中心护理人员以“电话回访形式”完成出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各项内容,各部门间内容无重叠、有交接、有横向联系;通过病区、手术室、病员服务中心三部门合作形成健康教育合作组及二级质控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多部门协作健康教育的质量控制,保证健康教育工作高效运转。调查显示,耳鼻喉科手术患者缺乏相关的疾病知识、术后知识,患者知识的缺乏常导致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缺失,不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术后康复、术后饮食、定期复检的重要性等知识知晓率均有了明显提高,与刘辉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是部分患者的疾病、术后康复相关知识知晓率仍然较低,可能与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高从而影响了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关。在无缝隙管理模式中,护士通过“健康教育记录表”落实了对患者的个性化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对术后康复和遵医的正向态度均有明显提高,使患者树立了积极的态度,获得心理支持,同时患者也形成有益于健康和康复的行为,从而极大限度的提高患者主动参与治疗和康复的依从性和能动性。有研究表明,对手术患者出院后进行持续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可帮助患者更好地获得疾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技能,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12]。耳鼻喉科患者多为头面部疾病,感觉器官丰富,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状态,患者的焦虑状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而对患者实施心理干预非常重要。调查显示,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无焦虑、轻度焦虑均高于对照组,与何萍[1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无缝隙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无缝隙管理模式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在耳鼻喉科健康教育中,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治疗依从性,有效改变了患者的健康行为,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可能存在住院偏倚和选择偏倚,本次研究的时间不长,未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论的外推上应当慎重。考虑到本研究的实践操作可行性,故本研究设计为非同期对照,可能对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对无缝隙管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手术患者中长期的效果评价,可作为后续研究。同时,在该模式实践运用中发现,若能将健康教育计划表电子化自动生成,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达到多部门间资源共享,将更利于各部门护士省时、高效地完成无缝隙管理模式的健康教育,为本研究持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黄晨燕 许勤 郭榴萍 单玉珍 张静 郁新燕

上一篇:传统企业智能管理模式分析 下一篇: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