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时间:2022-10-18 08:59:06

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报告

2011年,面对市场需求减弱、生产成本上升、要素约束趋紧等多重困难和挑战,全省工业经济难中求进、转型调整,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面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生产增速平稳较快,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565.6亿元,同比净增2428亿元,增长20.5%。一季度增长21.3%,二、三、四季度小幅适度回调,分别增长20.7%、20.7%、20.4%,全年呈现高位稳行走势,累计增速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七位、中部六省第二位。

单月增速保持在18%~21.6%之间,比2010年波动幅度收窄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处在平稳较快增长区间(见图1)。单月增加值持续扩大,3月超过600亿元,6月跨上700亿元台阶,11月突破800亿元,12月创886亿元的新高,月均增加值突破700亿元,比上年月均值高出200亿元以上。工业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3.7%,同比提高5.5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见图2)。

2、工业产销衔接平稳,重点产品增势较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同步较快增长,实现产值26945亿元,增长36.6%,快于全国8.8个百分点;销售产值2.62亿元,增长36.4%。工业品产销率97.4%,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在内销稳步增长的同时,出口高速增长。全省工业完成出货值1199亿元,增长52.6%,增速快于全国36个百分点。全省重点监测的470种产品中,406种产量保持增长,其中白酒、服装、中成药、电缆、船舶等108种产量增长30%以上,计算机、磷酸二铵、冷轧薄板、无纺布等41种产量成倍增长。汽车产量174.3万辆,稳居全国前列。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产量居全国第二位。钢材产量3594万辆,水泥产量9343万吨,分别增长24.1%、10.3%,产量居全国第六、第八位(见表1)。

3、工业利税增长较快,质量效益稳步提升。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5亿元,增长35.3%,增幅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2650.3亿元,增长25.1%,其中利润1497.4亿元,增长29.3%,增幅高于全国3.9个百分点。月度利润除3月外均保持在100亿元以上,6月达到134.2亿元,11月达到148.9亿元,12月再创254.7亿元历史新高(见图3)。17个市州除武汉外均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12个增速超过40%。其中,仙桃、随州、咸宁、林区利润成倍增长,潜江、天门、鄂州、孝感、利润增速超过60%,荆门、恩施、黄冈、荆州增速超过40%。武汉利润351.5亿元,占全省工业利润的23.5%;宜昌利润235.3亿元,增长13.9%;十堰、襄阳利润182.8、139.7亿元,增长24%、25.2%。

4、支柱产业快速壮大,工业结构持续改善。千亿元产业规模扩张较快,继汽车产业之后,食品、石化、钢铁产业营业收入均突破3000亿元,机械产业超过2000亿元,电子信息、纺织产业超过1800亿元,建材产业超过千亿元(见表2)。初步统计,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25家,其中东风公司、武钢集团营业收入过2000亿元。轻工业消费类产业提速,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5%、18.3%,比重由2010年的29.8:70.2调整为31.8:68.2。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分别增长25.9%、20.1%、20.6%,三大制造业结构调整为32.2:36.3:31.5,消费品工业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4.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完成增加值2325.9亿元,增长23.4%。产品更新步伐加快,产品附加值提升,全省工业增加值率31.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省50家列入淘汰落后企业全部关停,六大高载能产业增长16.9%,低于全省工业增速3.6个百分点。

5、区域工业协调发展,中心城市拉动作用明显。全省17个市州除林区外均实现两位数增长,15个市州工业增速超过20%,副中心城市襄阳、宜昌增长26.8%、26.6%,增速居全省前二位;咸宁(26.3%)、荆门(26.2%)、天门(26.1%)增速超过26%。武汉工业增加值达到245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7%;宜昌、襄阳工业增加值均首度突破千亿元,分别为1100、1035亿元,成为全省工业重要增长极。黄石、荆门增加值超过400亿元。武汉城市圈工业增加值增长19.4%,规模占全省工业的56%;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增加值增长24.2%,同比加快1.4个百分点,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县域工业继续强劲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0.1%、41.5%,增速分别高于全省9.7、10.6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超过50%。

6、技改投入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长加快。2011年,全省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9亿元,增长40.4%,增速同比加快17.7个百分点。其中,全省技术改造投资首次突破2000亿元,达到2067亿元,增长30.1%。工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43.8%,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武汉完成工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40.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宜昌、襄阳工业投资649、641亿元,增长27%、43%,增长较快的还有随州(88%)、天门(71%)、咸宁(54%)、荆州(53%)、黄石(51%)。全省制造业完成投资4759亿元,增长47.7%,其中食品、汽车、钢铁、化工、建材行业投资分别增长55%、28%、58%、41%、51%。

7、电力需求稳定增长,煤电保供有力有序。面对三季连旱、水电欠发、煤价高涨等不利局面,在全国大范围限电情况下,全省保障电力正常供应。全省发电量2101亿千瓦时,增长4.2%,其中火电933亿千瓦时,增长22.1%;火电机组平均利用5049小时,同比增加543小时。全年全社会用电1451亿千瓦时,增长9%,其中工业用电量1046亿千瓦时,增长8.6%,占全社会用电的72.1%。全年调运电煤4306万吨,同比增长23.6%,其中铁路调运量2692.32万吨,占62.54%,“下江煤”、“海进江煤”调运量突破1000万吨。截至2011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5314万千瓦,同比增加408万千瓦,电力保供能力继续增强。其中,水电3386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63.7%;火电1917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36.1%。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全省39大类行业中,除石油开采外增加值均实现增长,26个增长20%以上;35个行业利润实现增长,22个行业利润增幅超过40%。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增速有所放缓,消费品工业延续快速增长势头,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规模实力增强。

1、汽车行业步入平稳增长。汽车行业全年完成增加值1175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2.3%回落至14.6%。实现利润375.9亿元,增速由年初的23.5%回落至8.1%;税金142.6亿元,增速由年初的43.3%回落至13.1%。汽车产量174.3万辆,增长1.6%。其中,轿车产量增长1.1%,越野车、客车、载货车分别增长11.6%、9.2%、8.7%。神龙公司、东汽股份、东风渝安、东风本田汽车产量分别为40.6万辆、32.3万辆、33.4万辆、25.4万辆。

2、食品行业高位增长。近几年来,食品行业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增长波动性小、稳定性强、景气周期长,成为行业中的最大亮点。全年行业增加值跨越千亿元台阶,达到1076亿元,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521.9亿元,产业规模超过钢铁、石化,成为全省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产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32%、72.7%,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17.9%、24.1%,均居各行业之首;实现税金93.2亿元,增长47.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4%、35%、29.4%;农副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248.7亿元,增长62.9%;稻花香集团营业收入达118.9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百亿食品企业。全省酒、茶、面、油等多个子行业增长较快,大米、植物油、方便面、精制茶产量均增长30%以上。

3、钢铁产业增速放缓。受政策调控和市场需求影响,钢材价格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三季度后钢价逐渐下滑。12月末,武钢、鄂钢钢材出厂均价分别为4600、4250元/吨,比上年末分别下滑100、400元/吨。受此影响,鄂钢全厂减产20%以上,宏泰、吴城等部分小钢厂停产限产。在新投产项目拉动下,全省钢材产量3594万吨,增长24.1%,其中三峡全通钢材产量468万吨,增长2倍。行业完成增加值653.3亿元,增速由一季度的18.2%回落至14.3%。实现利润98.8亿元,增长75.9%;税金65.3亿元,增幅由一季度的18.1%回落至2.8%。

4、石化行业效益回落。原油价格高位震荡,石油加工业亏损加剧,导致石化行业效益明显回落,但在化工行业支撑带动下全行业仍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933亿元,增长16.6%。其中,化工行业增长24.7%,石油加工、橡胶行业增长11.5%、4%。实现利润85.9亿元,增长6.7%,增速同比放缓55.2个百分点;税金175亿元,增长8%,增速同比放缓15个百分点。化工行业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8亿元,增长49.3%,利润、税金分别增长52.8%、24.5%。石油加工业净亏损26.6亿元,税金下降7.6%。全省化肥产量1018万吨,增长27.7%;农药21.2万吨,增长30%。原油加工量1004万吨,同比持平。

5、机械行业增长较快。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和省内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机械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完成增加值965.3亿元,增长22.8%,占全省工业的11.3%,比重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2.6亿元,增长33.1%;税金61.1亿元,增长21.4%。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办公机械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31.2%、18.3%、23.6%。化工设备、工业锅炉、发电设备产量分别增长92.1%、83.4%、19.3%。船舶产量223.2万载重吨,增长31%。

6、电子信息产业提速。电子企业克服外部需求萎缩、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滑等不利因素,行业增速持续回升。全年完成增加值543亿元,增长30.4%,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6.6亿元,增长21.9%;税金44.8亿元,增长27.8%。计算机产量825万台,增长336%;显示器产量1506万台,增长7.3%。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富士康实现产值307亿元,增长92%;天马微电子、新芯国际、南玻多晶硅产值分别增长6.5倍、70%、94%。多普达、波导等重点企业停产限产,手机产量下降26%。

7、纺织行业逆势前行。纺织企业克服成本上升、棉价震荡、外需下滑等困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行业在不利形势下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546.8亿元,增速由年初的14.3%逐渐回升至22.8%。其中,服装业增长33.9%,对行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4.4%;纺织、化纤业分别增长18.8%、27.9%。行业实现利润86.5亿元,增长76.6%;税金51.7亿元,增长35.3%。其中纺织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252.4亿元,增长51.8%;服装业利润增长86.2%。全省布、纱产量分别增长52%、26.1%,服装产量增长57%。

8、建材行业增势强劲。受益于水泥价格上涨、产能持续释放,以及石材、瓷砖、平板玻璃等子行业拉动,建材行业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完成增加值474.1亿元,增长31.7%。实现利润101.8亿元,增长101.3%;税金52.2亿元,增长53.9%。全省水泥产量9343万吨,增长10.3%,增速由一季度的22.3%放缓至12.9%。瓷砖、石材、平板玻璃、混凝土产量分别增长88%、72%、47%、55%。

9、烟草行业质效提升。武烟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档烟比重持续提高,在有限的产品增量中实现效益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337.1亿元,增长15.6%。实现利润27.7亿元,增长46.9%;税金259亿元,增长22.3%,占全省工业税金的22.5%,行业营业收入利税率达到7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10、医药行业增势平稳。在国家新医改政策刺激下,市场需求和生产销售稳步扩大,医药企业克服中药材、原料药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行业效益继续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21.4%。实现营业收入514.5亿元,增长31.9%;利润43.8亿元,增长27.1%;税金20.7亿元,增长18.5%,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8.51%,同比提高0.52个百分点。中成药产量20.8万吨,增长38%;化学药品产量8.4万吨,增长57.5%。

三、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一是原材料成本上升。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购进价分别上涨6.5%、11.5%,价格“剪刀差”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1.9个百分点,两种价格“高进低出”挤压企业盈利空间。二是融资成本上升。随着利率不断上调,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及相关费用上浮30%~60%以上,与贷款相关的财务支出“水涨船高”,全省工业企业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分别增长31%、31.7%。三是用电成本增加。湖北省工业用电价格在6月1日、12月1日分别上调2.5分/度、3.3分/度,两次涨价导致全省工业企业每月增加成本4亿元以上。四是企业用工成本提高。省内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两成以上,持续上升的成本压力挤压企业利润空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利润增幅呈逐月走低态势,四季度虽出现回升,但仍低于年初54.5%和一季度34.3%的增幅。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大中型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全年实现利润904.5亿元,增长11.7%,低于全省增速17.6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由上年的6.2%降至5.6%。

2、行业和企业分化较为明显。从行业看,上年行业整体回升、普遍向好的局面发生变化,产业链上游行业好于下游行业,竞争性的汽车、钢铁、石化行业增速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汽车行业从上年增速快于全省12.3个百分点,转变为低于全省5.9个百分点,影响全省工业减速2.2个百分点;钢铁、化工行业也明显减速,石油加工业和火电行业亏损严重。从企业看,随着企业经营环境趋紧,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增大,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到8.6%,全省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7.6亿元,同比增长94.5%,高于全国26.9个百分点,创2008年下半年以来最高增幅。三季度以来,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产品价格下挫,原材料工业步入调整期,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经营或减产停产状态。受此影响,十堰增速由上年的39.2%回落至10.1%;武汉增长16%,增速低于全省工业4.2个百分点。

3、生产要素制约矛盾突出。一是煤电供需矛盾突出。由于湖北省电煤主要靠外省调入,传统省份煤源供给不足,加之铁路运力限制,煤电供应紧平衡逐步成为常态,特别逢迎度冬期间保供压力较大。二是企业资金异常紧张。央行实行稳中趋紧的货币政策,企业资金普通短缺,回笼时间长、手续多、难度大,回款中承兑汇票占比高、贴现费率高。三是用工结构性短缺。各地普遍反映熟练工、技术工尤为紧缺,部分重点企业出现中高级技工稀缺难求的局面。

四、工业经济走势评析

总体来看,2011年湖北工业经济延续“十一五”以来平稳较快发展势头,总量持续扩张,增长趋于稳定,产业升级和内需型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显,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势头初显。综合分析湖北省工业发展所处阶段、内在动力和各地发展势头,2012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局面仍然可期。

1、增长活力的持续性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工业发展明显提速,总量规模快速扩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0年首度突破千亿,2005年达到2007亿元;2008年达到3842亿元;2009年达到4742亿元,当年净增900亿元;2010年达到6136亿元,当年连续跨越5000、6000亿台阶;2011年达到8565亿元,当年净增2429.1亿元,增量比2006年全年总量还高出125.6亿元,实现从6000亿向8000亿跨越,2012年将跻身“万亿工业俱乐部”,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态势逐渐形成。从工业地位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占GDP比重达到43.7%,较2006年提高1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4%,工业主导型特征明显,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支撑。全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3.1∶50.1∶36.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较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阶段性特征,工业经济在这一阶段有望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工业扩张和第二产业主导的格局还将进一步强化。但要看到,湖北工业产值虽稳居全国第十一位、中部第二位,但规模不及江苏、广东、山东的1/3和浙江、河南的60%,与湖南的领先优势仅相差700亿元。因此,湖北要继续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全面落实“两计划一工程”,即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先进制造业振兴工程,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和千亿级的骨干企业、产业基地,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使工业成为湖北跨越式发展的主导支撑。

2、高位运行的稳定性增强。从经济运行轨迹看,2004年以来湖北工业步入快速上升通道,除2005年外增速均高于20%,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一度打断工业增长曲线,但当年增速仍超过20%,随后连续28个月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全省工业继续保持在20.4%~21.7%的高位平台稳健运行,当月增速维持在18%~21.6%的增长区间,工业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增强。从发展趋势看,全省工业经济仍处于增长周期的景气阶段。但需要关注的是,当前国内外宏观环境较前几年相比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金融危机后续影响逐步显现,全球流动性过剩与市场预期不足并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与通胀压力并存,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增加。加之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全省工业经济逐渐由高位运行转向平稳较快增长。因此,湖北需要把保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动向,强化经济运行预测预警和预控,着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强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防止工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煤电运保障供应,抓紧建立煤电保供长效机制,加大资金、用工等要素协调力度,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内需型产业的带动性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入提速的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为主向“住、行”为主升级,有力促进了汽车、房地产和以满足消费需求的轻工产业加快发展,同时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等提供中间产品或设备的产业获得较快发展。近年来,全省汽车、钢铁、建材及轻工消费类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需型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尤其是食品、纺织、电子信息等产业保持30%左右的强劲发展势头,消费品工业比重提高到32.2%并超过原材料工业,有力支撑了全省工业增长。2011年,湖北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意味着全省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居民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消费品工业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产业转型升级和装备国产化步伐加快,机械、电子信息等产业有望大展身手。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原材料工业仍具有一定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湖北地处国家经济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顺应国内消费升级的趋势,继续把内需型产业尤其是消费类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支持汽车、机械制造以及消费类电子、食品、纺织、轻工、医药等消费品工业加快发展。

4、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近年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战略的实施,全省工业经济呈现区域协调发展、市州竞相追赶、县域争先进位的新格局。近两年,武汉全面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龙头作用进一步显现。“鄂西圈”工业增长明显加快,在全省工业中的比重持续提升,支撑带动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发展势头强劲,2011年两市工业已占据全省1/4的份额,成为两个新的增长极。荆门、黄石、十堰、孝感等市规模实力日渐增强,对全省工业的拉动作用明显。此外,县域工业持续强劲发展,不仅夯实了湖北工业基础,更有力促进了经济基础薄弱、规模块头较小的市州工业提速。但要看到,全省工业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仍较突出,工业发展主要依赖少数大城市带动局面尚未根本改观。因此,武汉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进一步明确各地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定位,研究更加具体的区域经济政策,将“两圈一带”战略细化落实到市州、产业和项目上,不断优化全省工业布局结构,支持各地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产业积聚集约发展。同时,要抓紧研究出台工业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并纳入地方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实行月度通报、季度排序、年度考核制度,进一步在全省上下营造跨越赶超的浓厚氛围。

5、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性增强。从全省来看,近年来重化工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居主导地位,工业增长动力逐渐由传统原材料工业主导,向由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资本技术密集、高附加值产业主导转变,装备工业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5.6%上升至36.3%。同时,具有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的消费品工业发展加快,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30.1%上升至32.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提高到27.2%,工业结构呈现由传统重化向轻型化、高加工化升级的新特点。特别是支柱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全省4个产业跨入3000亿元台阶,1个产业突破2000亿元,千亿元产业增加到8个,多点支撑的产业新格正在形成,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基础逐渐夯实。但湖北工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传统产业仍旧占据大半壁江山,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突出,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气候。因此,湖北需要把转型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更加重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加大技术和研发投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发展“两型”产业,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制造业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产业竞争的后发优势,推动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

上一篇:关于医院成本管理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