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18 08:11:5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职业岗位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是指高职教育所有教学内容和进程的综合,它应包含所有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在职业院校和企业所实施的所有实践教学活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设置合理与优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1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

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知识半衰期”的缩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对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新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岗位的复合、职业变动的频繁,使得劳动市场具有极大的动态性,劳动者必须具备适应动态变化的能力。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使学生在获得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就业机会的同时,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能力,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不断适应劳动市场变化的能力。课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直接的手段,职业教育的课程要更加重视在动态发展的社会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与相应的知识,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和核心本领,具有职业的特殊性。专业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注重专业技能的掌握。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是 :具备熟练从事站务员工作的技能;具有从事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值班站长、行车调度员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运营生产组织、管理与调度指挥的能力;具有正确执行和运用规章解决运营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客运营销的能力;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运营信息管理的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如自学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是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技能、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发展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如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可靠、诚信,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社会能力是学生在今后的职业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能在不同职业之间广泛迁移。同时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学生应具备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即关键能力,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设,是以满足城市轨道行业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基础,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为纽带,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于轨道行业第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具备社会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按照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将理论课程结构划分素质技能课程、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

2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设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促进就业和满足行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首要功能,实现这一功能的基本途径依据岗位能力需要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突出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原则,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的属性,又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1]。一个职业之所以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在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工作组织、设备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这也就决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应以这个“特殊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彻底打破学术体系结构内容的学习,以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

实现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就要将该专业所对应的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解为若干个工作流程,根据每个工作流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对应的课程,再将各个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所对应的课程,进行分析、归纳和整合,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的职业性。

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应围绕职业岗位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设计

3.1 专业课程结构模块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进步继续向深度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并且应用于生产第一线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也因此呈多样化趋势,岗位知识能力的内涵向智能化和复合化发展,与此相适应,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也应适应这种多变的要求,依据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随时调整课程结构,以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将来就业的基本技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要求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专业课程是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手段,为使学生具备专业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并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需求,专业课程应实施模块化结构。模块化是CBE的基本特征,它在对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对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形成各职业能力模块,以此来设计专业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结构比较灵活,富有弹性。每一模块由一定含量的知识和技能构成,其所对应的课程可以是一门或几门课程,各个知识和能力模块,可以灵活组织成面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对应的各个岗位。

专业课程模块化,一方面可以使学校依据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及时补充现代新知识、新工艺,使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岗位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对各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确定该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由设备运用模块、客运服务与组织模块、城轨行车组织模块、调度指挥模块组成,分别对应的职业岗位为设备管理员、站务员、值班员、值班站长和调度员。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跨行业和转岗的要求,可增设铁路运营技术模块、公路运营技术模块。

3.2 实践课程体系化: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任何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获得,职业能力的获得也不例外,必须通过反复完成职业活动才能获得。进行职业活动最重要的知识,就是方法和手段的实践知识。因此,实践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核心知识。

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次、二次或几次实践活动就能形成,它也有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知识是形成实践能力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也应遵循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构成体系化的课程结构。

依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将实践课程结构体系按照素质技能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和综合技能实践四个层次设计。素质技能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毕业教育、公益劳动、职业道德教育、公共关系训练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形成社会能力必备的实践课程;基本技能实践包括计算机操作、实用口语训练、创新教育、应用写作训练等,使学生具备各职业通用的基本技能,为跨行业、转岗奠定基础,实现学生的方法能力;专业技能实践包括认识实习、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证考核训练等,使学生具备单项专业技能,并通过技能考核,获取职业资格证;综合技能实践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各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整个工作过程。四个层次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操作训练到综合系统设计,力求每-层次都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在实训的组织管理过程中,以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对学生进行管理,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也熟悉了岗前培训,毕业时能独立操作,做到与企业“零距离”接轨。

实践课程的实施可以采用两种途径,其一是跟随某一理论课程,边讲边练,可以是整周的单项训练,如客运量调查与预测训练,某一设备的认知与使用训练等。也可以是专题训练,如设定问题情境进行处理训练,撰写一篇应用文等。它是以学生完成某一工作任务为目的。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其二是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技能训练,是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实际操作训练,具有综合性。该训练是在熟练掌握各单项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通常要用到生产过程中的设备。通过该项训练使学生对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由认识到认知再到熟练操作,达到让学生理解整个工作过程的目的。

3.3 理论课程实用化:在知识社会,要培养学生灵活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继续发展的能力,就需要把实践能力置于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中去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辅助,没有理论知识为辅助的实践是简单的操作活动或机械的重复。理论知识只有在与实践情境相结合中才能得以理解,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知识。因此,理论课程应根据实践需要设置,它们在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以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理论课程要为实践即工作过程服务。每一工作过程由若干个工作任务所构成,每一工作任务又有特定的理论知识,它对工作任务起着理解和解释的作用,促进工作任务从一个情境转化到另一个情境。因此,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是课程结构的重点,课程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培养。围绕职业活动,根据认识规律,将理论知识按照工作过程逻辑展开,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以谋生。

为实现学生生存能力及发展能力而开设的通用类、工具类、文化修养类和素质类课程,应尽可能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

在课程内容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以实用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主要解决“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以实用、够用为度。

3.4 选修课程灵活化: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同一个专业,开设同样的课程,无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地制宜开设灵活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同时,为不同特长、不同发展方向和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选择不同课程的机会,增加教学的灵活性。使每个学生潜能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4

[2]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生物教学中利用“五导”教学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