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22-10-18 07:43:13

区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补齐“四化同步”农业短板的重要时期。为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指导全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区抢抓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机遇,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着力实施提质增效行动,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实现了五年内建成全省蔬菜生产大区、畜牧产业强区和部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的目标,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区设施农牧业加速推进,蔬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增长,粮食总产稳中有增,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标志性成就:一是主要农业经济指标实现新的突破,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2016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0.94亿元,较2010年增加24.91亿元,增长69.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966元,增加6375元,增长114%;粮食总产量达67.8万吨,增加2.32万吨,增长3.5%;瓜菜总产量达174.52万吨,增加51.03万吨,增长41.3%;肉蛋奶总产量达11.33万吨,增加2.38万吨,增长26.6%。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农林牧协调发展。农林牧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68.78:0.06:31.16调整为2016年的65.48:2:32.52;粮经比由64:36调整为54:46,夏秋比由40:60调整为12:88。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0.9%增加到2016年的33.3%。三是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对农民增收作用突出。2016年,全区设施农牧业累计达44.04万亩(日光温室11.04万亩,养殖暖棚33万亩),是2010年的3.3倍,2010-2016年累计建成设施农业30.63万亩。设施农业总产值达63.54亿元,农民人均设施农业纯收入达6200元,是2010年的2.5倍,占当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8%,较2010年提高8.1个百分点。户均面积2.46亩,全面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户均2亩棚目标。四是高效大田节水技术整区域推广,节水增收效益明显。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012年我区成为全省第一个推广100万亩高效节水技术种植的县区,2013年实现了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整区域推广。全区2010-2016年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664万亩,累计增产44万吨,增收8.1亿元,节水4.7亿立方米。高效农田节水技术的推广,有效破解了结构性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是经营体制创新初见成效,增强了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和支持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规模建设日光温室园区,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2016年,全区累计流转土地35.54万亩,占承包地面积的26.01%;全区累计发展合作社3626个,带动农户10.05万户,占总农户数的53%。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正在由少变多,生产规模正在由小变大,经营实力正在由弱变强。六是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有力助推了设施农牧业建设。积极探索解决农民融资难的有效途径,抢抓小额妇女创业贷款、设施蔬菜和设施畜牧产业贷款及其他惠农政策机遇,全区2010-2012年累计担保发放小额妇女创业贷款28亿元,2013-2015年发放设施蔬菜和草食畜牧业贷款73.3亿元。创新投融资机制,大力开展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和抵押贷款工作,设施农业产权颁证4.1万户,抵押贷款6.19亿元,有力助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

1.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亩均占有水量约520立方米,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1/4、4/5,农业用水量占到73%以上。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矛盾更加凸显,生态环境刚性约束压力持续存在。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

2.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特别是年轻、有文化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养殖场多数是一些老年人、妇女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有文化、懂经营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导致饲养管理方式落后,效益不高。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是今后我们要下大力气破解的难题。

3.农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土地、农资等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特别是以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占到了总成本的一半以上,导致农业竞争力不强。主要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价格倒挂,部分农产品进口逐年增多,传统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我区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更加突出。

4.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问题依然存在。“三品”认证及证后监管不到位,农药、兽药、饲料规范使用率和生产管理档案建档率没有达到100%,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棚、技术培训到人未实现全覆盖。农户追求产量最大化,不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产品的营养、风味和品质。符合部级标准化示范场标准的养殖场比重偏低,部分规模养殖场管理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

5.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瓶颈”尚存。中低产田面积比例较大,全区农田还有2/3以上是中低产田,接近全区50%山水灌区的耕地易受干旱威胁,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农业整体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特别是设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日光温室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小型作业机具和设备配套率低,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备、自动饲喂、粪便处理等机械不配套。

6.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的问题日益凸显。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较为有限,依靠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收窄,农业规模经营比重低,合作社规模偏小,实力和带动能力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克服土地经营细碎化、化肥农药过量化、生产过程随意化成为目前农业生产上急需突破的问题。

(二)发展机遇

1.国家支持力度加大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速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央和省委出台了脱贫攻坚系列政策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不断积蓄,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2.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快推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劲拉动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建立,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腾出了空间、创造了条件。电子商务、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

3.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农村改革持续推进,相继出台了《关于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等文件,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突破性改革措施,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4.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升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区形成了区位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设施蔬菜、设施畜牧、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区被认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肉牛产业大县和肉羊产业强县、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农民发展规模经营主动性不断增强,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培育农业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提高农业附加值,使农业成为工业第一车间,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适度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妥善处理好农业生产、农民增收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关系,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清洁化生产,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绿色发展。

2.坚持市场导向、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支持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尊重农民经营自,激发农民创新创业活力,让农民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自觉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

3.坚持改革创新、机制优化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经营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各项改革,释放改革新红利。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发展由注重物质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立足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的生态条件,坚持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最大的效益。

5.坚持拓展新业态、深度融合的原则。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保障农民获得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6.坚持国内国际、统筹布局的原则。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陆港建成机遇,建立向西开放平台,加快形成进出有序、优势互补的农业对外合作局面,实现农产品批量出口,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积极进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具体目标:2020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80亿元,年均递增6.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年均递增10%;设施农牧业面积达50万亩(日光温室13万亩,养殖暖棚37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3%;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达40%;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55%;农产品加工率达65%。培育冷链物流企业达到15家,冷链运销率达到23%。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100%,牛、猪、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98%、100%、9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秸秆加工调制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聚焦聚力提质增效

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实施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提高投入产出比,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最大的效益。

1.提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发展壮大设施蔬菜产业。以设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创建为重点,突出提质增效,配套完善基础设施,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日光温室生产科技含量。大力发展蔬菜流通组织,着力在蔬菜品牌培育、分级收购、冷链贮运等现代交易手段上求突破,提升产业化水平。到2020年,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到13万亩,日光温室产值达到32亿元,平均投入产出比达1:6。二是着力发展规模高效健康养殖业。大力推广绿色养殖、标准化养殖,加强规模养殖场(小区)基础设施和生产设备配套,推进标准化养殖暖棚建设,全面落实动物防疫网格化管理制度,健全防疫体系,强化检疫监督。继续抓好粮改饲试点和牧草良种补贴等政策,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推进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积极发展规模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PPP模式和社会化服务,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到2020年,全区养殖暖棚面积达到2100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1350个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90%。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平均投入产出比达1:1.3。三是大力发展优质特色林果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强规范管理,精心打造北部沿沙区酿造葡萄、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皇冠梨、沿山冷凉灌区设施葡萄和以金色大道、G30、G569、金武高速、天颐大道等主干线两侧特色林果产业带。重点打造高坝小七坝、黄羊横沟等20个区级示范基地。到2020年,特色林果总产值达到40亿元,盛果期特色林果平均投入产出比达1:4.2。四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继续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扩大马铃薯、中药材、露地蔬菜等作物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比较效益。大力推广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集成配套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地膜覆盖、机械化作业等节本增效关键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实现全覆盖,大田种植平均投入产出比达到1:2.5。

2.持续推进提质增效行动。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引进推广促进产业升级的新品种,集成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效益,日光温室亩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养殖暖棚亩均收入达到2.5万元以上,盛果期特色林果亩均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一是加大新品种引进推广力度。日光温室上,重点引进推广抗病性强、产量高、商品性好、货架期长的瓜菜新品种,鼓励支持金大棚、先正达等种苗公司引进自动育苗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集约化种苗推广率。每年引进瓜菜新品种50个以上,筛选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品种10个。到2020年,建成日光温室集约化育苗中心6个,推广集约化种苗2亿株以上,日光温室集约化种苗应用率达到95%以上;设施养殖上,推进肉羊杂交改良,引进湖羊、杜泊、萨福克、澳洲白等良种羊,示范推广湖寒、杜湖、杜湖寒等杂交模式。抓好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的黄牛级进杂交改良,加快安格斯、弗莱维赫等优质肉牛的引进推广,扩大荷斯坦奶牛群体规模,积极开展黑牛扩群繁育。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大力推广猪人工授精技术,推进生猪品种改良。到2020年,年完成绵羊杂交改良85万只、黄牛冻配改良30万头、瘦肉型猪杂交改良30万头(次);特色林果上,加大优势树种和先进技术引进力度,加快低效园改造,通过高位改接、嫁接等方法,对低效园、劣势品种进行更新改造,更新改造率达到90%以上;大田种植上,重点推广适宜密植机收、适应性强、产出率高的优质品种。二是集成推广实用技术。日光温室上,重点集成推广新型全钢架温室、品种茬口优化调配、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综防等生产技术和智能化卷帘机、耕作起垄覆膜机、机动施药施肥机、定植采收机、滴灌设施等机械设备;设施养殖上,重点推广人工授精、秸秆青贮和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技术和自动混合配料、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喷雾消毒、自动清粪、自动通风降温除臭等先进实用设备,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在特色林果上,严格落实特色林果间作管理措施,深入开展扩沟覆膜、机械深松、花果管理、整形修剪、有害生物防控、越冬管护等规范管理专项行动,实现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特色林果效益;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全面落实技术服务承包责任制,创新培训方式,按照“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编制针对性强、能解决实际问题、图文并茂的培训资料,采取观摩学习、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

能创业的新型农民,提高种养水平,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以上。

3.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药、兽药、饲料规范使用率和生产管理档案建档率达到100%,全区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覆盖率达到95%,确保“产出好质量”。一是建立完善符合生产实际的标准体系。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农户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农户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台账,引导农户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操作,用标准严格控制从种(畜)苗、到种养、到加工、到销售的诸多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深入开展禁限用农药、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推行农药准入备案登记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禁限用农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有关规定,引导生产经营主体规范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推行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制度。积极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农产品市场准出准入和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制度,以市场机制倒逼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切实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体系。以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为重点,建立健全信用信息采集、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等制度,使生产经营单位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变为自觉行为。

4.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力争“创出好牌子”。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指导农户严格按绿色有机食品生产规程要求操作,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控、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等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风味、口感和食用安全。鼓励支持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提高“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在食用农产品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加强认证和证后监管力度,确保认证农产品的公信力。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55%以上。二是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积极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引导支持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农业企业、合作社组建全区蔬菜、畜牧、林果产销合作联社,注册统一商标,统一包装,打造“蔬菜”、“羊羔肉”、“皇冠梨”、“核桃”等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品牌创建利益联结机制,使其成为“地域名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莫高”、“威龙”等企业知名品牌,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沼然绿”小乳瓜、“诚坤”番茄等“小而美”的农产品特色品牌。积极支持企业、合作社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品牌效益。到2020年,培育区域公用品牌4个,培育企业知名品牌和产品品牌15个。

5.加快培育出口示范农业。以()国际陆港及周边区为核心,全面推行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执行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备案基地及企业、合作社监管,推进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发展壮大畜牧、林果、蔬菜、中药材等出口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区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万亩以上,确保出口农产品100%来自标准化管理备案基地。积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技术改造、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产品认证,拓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在中亚、西亚及欧洲国家的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卖出好价钱”。扶持培育30家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100个,出口创汇农产品比重达30%以上。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一批职业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服务主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度,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1.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设施农牧业产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产权、集体收益权等抵押担保贷款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加快农村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盘活农民农业农村资产,推动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改革,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二是落实好“三权分置”意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年内出善区级“三权分置”实施方案。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指导流转双方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依法建立合理的流转关系和利益关系,签订统一制定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对流转双方违反法规和政策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土地流转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三是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建设完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服务中心,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加快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对乡镇“三资”网络监管平台人员的培训,确保农村“三资”管理实现电算化记账、网络化管理、信息化公开、程序化运行。

2.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探索建立培育培训制度,加强考核评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和名录制度,健全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机制,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指导、培训和服务,促进家庭经营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育区域性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支持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合社,支持合作社独立或联合其他经营主体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提升组织带动能力。到2020年,创建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500家,新型职业农民占总户数的10%。

3.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采取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监管,促进农地流转规范进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农业综合开发、基建投资等项目,发展现代种养业。加快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支持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服务主体开展良种苗繁育推广、农机承包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粪污专业化处理等社会化服务。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到2020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40%。

(三)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使农业成为工业第一车间,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培育20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蔬菜、畜禽、林果、玉米4条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率达65%以上。

1.切实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贴息补助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引进一批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组织生产模式,建立以荣华新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4万头奶牛产业基地,以普康公司为龙头的20万只肉羊产业基地,以顶乐牧业为龙头的10万头肉牛产业基地,以雨润公司为龙头的30万头生猪产业基地;以诚坤、发放等蔬菜公司为龙头的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基地;以敦煌种业为龙头的10万亩部级玉米制种基地;以莫高、威龙集团公司为龙头的10万亩酿造葡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全以合同(契约、订单)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合作收益。

2.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产品营销品牌化的思路,充分发挥国际陆港政策功能优势和农产品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招大引强,引进落地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企业,扶持雨润、荣华等一批重点企业改造、扩建项目,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资源的高位“嫁接”,着力打造和提升以畜禽、蔬菜、果品、马铃薯主粮化、中药材加工等产业链,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积极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快荣华新型农业公司年产30万吨鲜奶2万吨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线投产步伐,积极引进牧原集团年出栏100万头生猪产业化等项目,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加强仓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市农产品销售和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以国际陆港、城区周边、中心乡镇的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为重点,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落实冷链设施农机补贴政策,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建设项目,提升昊天农产品市场暨仓储物流中心运营水平,建立“收获—预冷—冷藏车—批发市场冷库—消费者”为主线的完整冷链。加强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监控追溯系统等冷链物流装备的引进推广。鼓励引导企业和个人开展农产品预冷流动设备出租服务。加快发展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肉类屠宰加工企业发展肉食冷链配送,推广品牌冷鲜肉消费。选择部分附加值高的特色果蔬,推进果蔬冷链物流发展。到2020年,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达到15家,库容总量达到58.5万吨,冷链运销率提高到23%。

(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品位,按照“睡好觉、洗好澡、上好网、吃好饭”的标准,扶持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和乡村旅馆,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民增收。

1.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特色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实施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支持旅游志愿者、艺术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创业就业,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和以乡情教育为特色的旅行示范基地。创新乡村旅游组织方式,积极扶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配套完善旅游镇村道路、停车场、通信、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到2020年,培育建成特色旅游小镇5个,特色旅游村10个。

1.积极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参与主体,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题,集农业生产、农民就业、休闲文旅、商业服务、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开发策略,加强田园综合体区域内“田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条件;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传统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土地规模化利用和三产融合发展,稳步发展创意农业,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优化田园景观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农业生态价值,统筹农业景观功能和体验功能,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节约化、农业生产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再利用;完善综合体生产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通过股份制、劳动合作、技术合作等参与综合体建设,在种植、储存、加工、观赏、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上参与分配、参与收益,享受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提升、乡村土地价值的增长等各种潜在效益。

2..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电商发展。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主要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建设,打造涵盖农业生产技术、产业发展分析、市场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等全方位、全过程信息服务网络。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推进温室种植、设施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推进农业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应用。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大数据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网上分销和批发交易,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到2020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亿元,电子商务相关从业者超过2万人。

(五)补齐农业生产短板,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1.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以提升有机质含量为主,大力施用腐熟农家肥,增施有机肥,全面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绿肥种植,开展畜禽粪便堆沤腐熟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先进耕作技术,持续稳定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建设耕地质量调查监测网络和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完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综合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到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11.3万亩,全区建设万亩以上的畜禽粪便堆沤腐熟还田示范区5个,实施机械深松整地20万亩以上,主要农田每3年开展一次,全区耕地基础地力提升0.5个等级。

2.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推进河西走廊部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加大低压管道、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及灌溉保证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补偿的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水权分配、管理、保护和交易机制。到2020年,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65。

3.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鼓励、支持农机制造企业积极开展新型机具的研发生产,引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自动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在设施蔬菜生产上,重点推广温室微环境智能调控、智能化卷帘机、物联网等智能化控制设备,微耕机、机动施药器具、施肥机械、定植采收等机械设备,在育苗生产基地组装蔬菜精量点播生产线;在设施养殖上,重点推广青贮秸秆打捆机、自动混合配料、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挤奶、自动喷雾消毒、自动清粪、自动通风降温除臭等先进实用设备;在特色林果生产上,重点推广开沟挖坑机、葡萄埋藤与开沟施肥机、农用注灌机、机动喷雾器、果品采摘等机具;在大田生产上,重点推广无人机喷药、收获全程机械化等机具。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3%。

(六)强化科技服务与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围绕提高质量效益、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加强公益能力建设,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关键和引领作用,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1.构建现代农业服务新机制。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抢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机遇,健全乡镇、村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配套设备设施,提升服务能力。适应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试点,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岗位责任制度和奖勤罚懒的考核考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探索公益性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经营的新机制、新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培育多元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承担项目、定向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经营型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服务,大力开展良种(畜)推广、农资供应、病虫害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服务,为农户提供高效服务;发挥龙头企业服务和带动优势,引导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或培训服务,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服务模式,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

2.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创新推广。加强与省内外农业科研院校的合作,依托市级农林科研院所的支撑引领作用,构建以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瞄准设施蔬菜、畜牧产业、特色林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重大课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大良种培育引进、设施农业提质增效、特色林果业早产丰产、灌溉水肥一体化、农业生产智能化、加工贮运综合配套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提升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水平。

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落实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规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建立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挂钩的评价体系,调动和激活创新要素。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评价标准。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服务和创业的支持指导,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开展有偿技术服务、独立或合伙创办产业示范基地,从事农业生产开发,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4..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创建为引领,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集聚科技资源、创新要素、集成技术和集约效益,着力打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导区”、“示范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配套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争取申报一批国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功能。

(七)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改善农业农村环境

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1.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两大技术为重点,在设施农业、高效经济作物上重点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逐步向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发展,在粮食作物上重点推广应用垄膜沟灌技术。结合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井水灌溉区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包括水肥一体化)、免耕、一膜两年利用等节水技术,河水灌溉区重点推广垄膜沟灌、一膜两年利用节水技术,实现种植结构与灌溉技术、灌溉制度的有机结合,控制农业用水,实现节水增收目标。到2020年,全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农业用水占比66.4%,比“十二五末”下降7个百分点。

2.减少化肥使用量。建立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在全区主推分区域分作物精准施肥、粮食作物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农机农艺配套、新型高效肥料应用、秸秆有机肥堆沤、盐碱地土壤改良培肥综合配套等7项技术措施。在粮食作物上优先选择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年推广应用有机肥20万亩以上,在设施蔬菜、玉米、甜菜等高效经济作物上推广以滴灌施肥为主的水肥一体化技术5万亩以上,在设施蔬菜上大力推广高效全元素水溶肥、微生物肥料等各类新型肥料10万亩,设施蔬菜应用高效新型肥料基本达到全覆盖。在城郊日光温室发展较早、土壤退化严重的老生产区,推广应用秸秆有机肥堆沤技术,在邓马营湖新垦地和长城乡红水河东岸新垦地,推广盐碱地土壤改良培肥综合配套技术2万亩。到202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8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户率达到95%,化肥利用率达到40%,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3.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科学施药,集成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提升病虫草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规模水平,促进农业稳粮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以马铃薯晚疫病、玉米粘虫等突发性、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区为重点,利用农机具政策补贴、重大病虫害防治等项目,鼓励和支持合作社、农药经营单位、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大力推进统防统治,提升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措施,重点推广粘虫板、性诱剂、防虫网、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技术措施,打造一批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典型示范乡镇,辐射带动全区农药施用减量增效。以日光温室蔬菜为重点,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提高生物农药使用比例。到2020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4.提高粪污有效利用水平。推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对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小区),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修建永久性化粪池和固定堆粪场,配套相应的排污管网,推广干湿分离技术,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达标排放,实现生态消纳;推进畜禽粪污开发清洁能源,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设大型沼气集中供气项目,将设施养殖、沼气生产、社区供气、日光温室种植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畜沼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促进畜禽粪污利用;推进畜禽粪污生产生物有机肥,鼓励支持大型沼气集中供气站、规模化养殖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有机肥生产线,利用沼渣、沼液和畜禽粪污,开发生产复合高效的生物有机肥,满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产业化、商品化利用。到2020年,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15-20处,建设有机肥生产线3-5条,畜禽粪污有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5.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依托牛羊养殖场(小区、大户),以窖贮、袋贮为主要方式,引进玉米秸秆联合收割、揉搓、裹膜、袋贮等加工机械,大力推广“集中青(黄)贮、统一配送”加工利用模式,整村整组抓好玉米秸秆加工调制。到2020年,全区累计建成青贮池260万立方米以上,全区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推进农作物秸秆燃料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燃料化综合利用技术,采取秸秆固化、碳化、气化等方式,将秸秆转化为优质、洁净的能源;推进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采用秸秆还田和先进的堆肥发酵技术,以机械化直接还田、覆盖还田为主要方式,将秸秆转化成有机肥,全区建立万亩集中连片秸秆还田示范区5个,土壤有机质增加3-5%。到2020年,秸秆加工调制利用率达到90%以上。

6.加强农膜等废弃物治理。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争取项目、贴息、减免税收等,扶持壮大废旧农膜再生加工厂龙头企业,在各乡镇健全完善废旧地膜回收站(点),与废旧农膜加工企业签订包片回收协议,对废旧农膜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回收加工,开发废旧农膜造粒、粉末压制塑料地板砖和下水井盖等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健全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到2020年,当季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推进尾菜资源化利用,在蔬菜生产集中区建设尾菜处理设施和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处理系统,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到2020年,全区尾菜处理利用率达60%以上。

7.加强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综合考虑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及生态功能重要性,以河道两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城镇居民区、文教科研区等环境敏感区为重点,科学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范围,实现畜禽养殖业分区管理,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持续开展扎子沟断面上游及黄羊水库河道两侧化肥农药污染治理,引导农户改进施肥方法,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提倡施用有机肥、高效缓控施肥、液体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落实好绿色防控措施,重点推广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等防治技术,引导农户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确保河道两侧30米范围内地块病虫害统防统治全覆盖,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效降低水库断面总磷浓度指标,减轻对水环境的污染。

(八)加强农业生态修复,提升农业生态功能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产生活方式。

1.开展草原生态治理保护。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重点,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草原保护和建设工程,进一步规范草原承包经营,落实封禁规定,强化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和草原防火监管巡查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草原不法行为。加大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以西营、张义、新华、古城等乡镇集中连片天然草原为重点,采取刺网围栏、补播封育、草地培育等保护措施,增加草原植被自我恢复和生长能力,提高草群盖度,防治退化,促进草原植被恢复,提高产草量。大力实施牧草良种补贴项目,建设优质饲草种植基地,逐步改良建设人工草场。到2020年,全区围栏封育天然草原130万亩,补播退化草地45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到20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39.93%,“三化”草原治理率达到34.3%。

2.推进祁连山生态修复。严格矿山开发准入管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一律严禁新审批和建设矿山项目、水电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自然保护区内已设置的矿业权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置。加强祁连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采取削坡、挖方、回填土石方,拆除建筑物、封堵洞口等措施,对区域内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全面整治,消除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增加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生态恢复地等,促进矿山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到2020年,全区存在的突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整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增强林业生态功能。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源涵养林区、林缘地带耕地及25度以上坡耕地和“下山入川”移民迁出区耕地基本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封山禁牧力度,不断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大通道绿化建设力度,以金色大道、G569、凉古路、民武路通道绿化和()国际陆港大林带工程为重点,建设高标准通道绿化带。以城镇村庄、产业园区为重点,打造高品质绿地系统,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沙化土地封禁保护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通过造林种草、人工模拟飞播造林等方式,增加荒漠区林草植被。通过采取“麦草沙障+沙生苗木”模式固定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到2020年,全区林地保有量为130.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6%以上。

4.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网络,强化湿地保育与管理能力建设,构建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优化用水结构,强化水资源管理。严格控制开采湿地周围地下水资源,增加生态用水量,提高湿地生态功能。实施湿地保护项目,建设海藏湿地公园、天马湖主题公园,争取国家投资,实施以黄羊河、杂木河、西营河、金塔河流域、石羊河及沿线天然湿地保护为重点的湿地保护工程。到2020年,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0.05万亩,湿地保护面积稳定在16.61万亩以上。

四、重大工程及项目

围绕重点建设任务,以最关键、最薄弱环节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小区)、特色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提高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新建日光温室3万亩,打造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建设“一村一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新建养殖暖棚7万亩,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40个,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新建特色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

(二)戈壁农业建设工程。充分挖掘拓展戈壁、沙漠、闲滩空地等非耕地农业综合利用功能,积极引进生产技术先进、科技力量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以设施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为主的戈壁农业,示范推广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与高效节水有机结合的先进实用技术,形成传统日光温室与非耕地日光温室相互补充、日光温室与设施养殖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格局。到2020年,新建高标准非耕地日光温室1万亩,全钢架高标准塑料大棚3000亩。

(三)农产品品牌体系建设工程。构建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打造“蔬菜”、“羊羔肉”、“皇冠梨”、“核桃”等区域公共品牌4个。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莫高”、“威龙”等企业知名品牌5个,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沼然绿”小乳瓜、“诚坤”番茄等“小而美”的农产品特色品牌10。到2020年,培育区域公用品牌4个,培育企业知名品牌和产品品牌15个。

(四)田园综合体培育建设工程。以旅游为先导、以产业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流通基础为支撑、以体验为价值、以乡村复兴为目标,以自然村为单位,重点培育建设高坝蜻蜓休闲农业旅游村、西营五沟温泉度假旅游村、古城小河塔儿湾旅游村、康宁西湾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村、下双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村、羊下坝四沟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村、武南马行河现代生态农业旅游村、吴家井新建鲁冰花花海旅游村、永昌白洪休闲度假旅游村、普康现代农业10个特色旅游村和田园综合体。

(五)休闲旅游农业培育工程。依托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型、垂钓型、休闲度假型、科技示范型等旅游农业融合项目,打造集观光、体验、科普、研学、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科技农业体验园和休闲农庄。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创建5个特色旅游小镇和1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

(六)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程。重点发展肉类全程冷链物流,积极发展蔬菜和果品冷链物流。围绕建立“收获—预冷—冷藏车—批发市场冷库—消费者”为主线的完整冷链,加强保鲜、冷藏、冷冻、预冷、运输、查验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冷链物流企业。到2020年,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15家,库容总量达到58.5万吨,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七)农村电子商务培育工程。加大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和培训的力度,力争实现“三有一能”目标,即区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有电子商务服务站,各行政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农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农户宽带家庭普及率大幅提高,4G网络全面覆盖。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名特优新”等农产品上网销售。到2020年,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亿元,电子商务相关从业者超过2万人。

(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总资产规模1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大型行业领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培育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相应的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家庭成员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年农民人均收入2倍以上的家庭农场100个。创建工商注册成员数100人以上,“三会”制度、财务制度健全,入社成员收入比当年同类型农户收入高25%以上示范合作社400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

(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实施农业标准制修订行动计划,力争5年内全区重点产业生产基地基本实现按标生产。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率先在合作社、龙头企业推行生产记录台账制度,5年内实现全覆盖。建立追溯体系,以“三品一标”农产品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力争5年内80%的农产品实现可追溯。

(十)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工程项目。以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产生、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抓好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及整治工作,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的比例、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大力推广粪污干湿分离技术、沼气生产技术、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建成大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15个,生物有机肥年生产能力达到12万吨,推进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林牧结合循环发展。

(十一)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环境工程,对张义、丰乐、西营、黄羊等乡镇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坑壁放坡43526.81立方米,采坑回填土方土地611074立方米,植草绿化60.91公顷。北部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完成治沙造林8万亩,通道绿化27公里,机械压沙示范区建设0.3万亩,沙丘整理及造林1万亩,设置封育围栏66公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对南营、西营、黄羊3座水库清淤1018.3万立方米,铺设人饮供水管道2.31km。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主要进行河道治理20.43公里,修复杨家坝河及海藏河河流湿地10.29公里、整治两河口人工湿地1188亩,整治土地3321亩,沿杨家坝河及海藏河两岸营造生态保护林带988亩。重要水源涵养区保护工程,主要对西营河渠首、南营水库、杂木河渠首、杂木河峡口电站、张义渠首、黄羊河渠首等水源保护区陆域周边总共设置隔离栅栏27.33km,设置界桩1275个、界标62个、宣传牌100个,安装7套监控设施。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顺利实施,区上成立“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委农办、发改、财政、农牧、水务、林业、商务、旅游、科技、农机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重点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区财政局负责筹集财政扶持资金;区发改局负责涉农项目的申报、立项,积极争取资金,重点向创建的基地、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倾斜;区农牧局负责设施蔬菜、设施畜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创建,负责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培育;区林业局负责特色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及品牌培育;区商务局负责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及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工作;区旅游局负责特色旅游村镇和田园综合体培育建设;区农机局负责先进、实用农机具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机械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扶持。通过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倾斜支持,整合农业项目,发挥财政补助资金的投入导向作用,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信贷资本为依托、农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实施工作。加强同上级相关部门的衔接,重点在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品种改良和选育、耕地质量和地力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全程机械化和信息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政策型保险等关键领域和环节,申报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三)加强协调配合。“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意见,形成多部门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各有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指导检查,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出来的新机制、新模式,树立推广典型,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各乡镇要把“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工作计划,细化工作任务,实行目标管理,落实人盯人,人盯事,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目标全面实现。

(四)强化督查考核。区委、区政府把“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区督查办、效能办把现代农业发展列入年度重点督查内容,定期开展督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督促整改,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健全完善奖惩与监督机制,建立实施工作业绩考核制度,按照对各乡镇和各部门在实施中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考核,实行绩效与奖惩相挂钩。

上一篇: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实施方案 下一篇:草原禁牧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