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时间:2022-10-18 07:42:48

论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宁夏 固原 756003)

[摘要]固原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须弥山石窟、无量山石窟、火石寨石窟和东岳山玉佛寺等都是佛教旅游资源。本文以须弥山石窟为例,分析了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构想,并为固原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佛教文化;须弥山石窟;旅游资源

佛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固原市为须弥山石窟为例,探讨如何更深层次的挖掘固原市的佛教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品位,打造旅游品牌,从而使固原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固原。

一、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概述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属中原农业区与边疆草原区过渡地带。举世文明的古丝绸之路穿境而过,使原州成为连接南北贸易往来的要道。厚重的中原文化、璀璨的伊斯兰文化、神秘的西夏遗存文化、粗犷的草原文化、苍劲的大漠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环境。固原境内现分布有新石器时代遗址200多处,西汉―元代军寨、古战场、古养马场等遗址40多处,西汉―明代古城址50多处,明清时期古建筑4处,北魏―明代石窟寺5处,战国―元代古墓葬群100多处,各类出土文物3000余件。目前,已申报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佛教旅游资源保存最完整的须弥山石窟,宗教与文化相互交融的东岳山,为固原市发展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条件,2000年8月,全国首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在固原创立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固原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与周边敦煌、平凉相比,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深度浅

固原是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主要包括丝路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古军事文化等,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及相国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它的修建和存在是固原古代社会繁荣发达的象征,是丝绸之路上的珍贵文化遗存,也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见证。当前,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大部分停留在保护上,特别是须弥山石窟,保护高于开发,是国家对石窟群保护的重点研究对象,对石窟的修缮和保护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对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研究不够重视。

(二)重视硬件设施,软实力落后

为申报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扩大景区规模,须弥山景区近年投资近亿元兴建须弥山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票务中心、香水海生态停车场、环保游步道、游览观光车、团体导览机等配套设施,使须弥山石窟景区周边环境大为改善。但是,须弥山石窟的软环境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比如讲解人员的礼仪培训和旅游接待服务水平,这些都是导致须弥山石窟的内在美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展现的重要因素。

(三)旅游节庆活动,初见成效

自2006年开始,固原市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宁夏六盘山山花旅游节”,每届都举行大型文艺活动并在当地电视台新闻频道进行报道,届时邀请省内外各大旅行社采风及媒体报道。特别是2011年,以“游中华,品文化”和“中华文化,魅力之旅”为口号的展示固原佛国文化,举办了“第七届宁夏六盘山(须弥山)山花旅游节”,使游客领略烂漫山花和文化固原的独特风貌。丰富多彩的固原文化和须弥山博物馆成为“中国中华文化旅游年”游客关注的新亮点。

二、固原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尽管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更应看到其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开发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形式单调

固原佛教旅游景点文化游览项目开发程度不够,大多数景点仍停留在对佛教石窟观光这一基础层次产品的开发上,在进行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佛教义理和佛传故事的内涵进行挖掘,关于须弥山石窟的修建背景、佛像雕刻的特点等深层的介绍涉及很少,致使游客在游览时不能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从而降低了佛教景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景区内的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大都停留在石窟外观上,对佛教文化和佛教在当地的发展以及在须弥山石窟的表现形式没有真正理解,使得他们不能把一些佛教问题向游客讲解到位;须弥山石窟专职佛教人员少,而且基本都是从事开光、诵经、占卜等活动,与游客交流较少,因此,游客游览时基本上以以观光或从事一些佛事活动为主,旅游参与形式单一。

(二)形象不突出,品牌不明显

固原的荒凉、贫困形象根深蒂固,在一般人眼里,固原处于西北干旱地带,缺乏旅游的环境。然而,固原悠久独特的历史,不仅有“高原绿岛”的六盘山,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固原市政府确定了“红绿六盘・文化固原”的整体形象,但是各个文化旅游景区没有发挥自身的特色,突出景区形象,品牌意识缺乏,没有形成良好的旅游口碑。

(三)资源破坏严重,修复难度大

固原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而且风沙大,加上固原处于地震带,地震频繁,使得固原境内许多石窟都出现裂隙、裂缝、剥落的现象;景区内石碑、遗迹、古树名木等文物处于自然状态,缺乏保护措施。须弥山石窟依山而凿,经过1500多年的风雨洗礼,自然风化和认为破坏都很严重,至今须弥山石窟的保护和修缮都是一大难题。

三、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在旅游市场同质化发展的今天,如何挖掘佛教文化的内涵,拓展佛教文化的旅游空间,是发展佛教文化旅游的重点,也是固原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的依据。

(一)打造佛文化旅游圣地

1000多年来,佛教文化深深的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宁夏固原的须弥山既从名称上恰好对应了佛教宇宙观的学说,同时,固原须弥山的外观造型也如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意境极为相似,须弥山由五座山峰组成,并呈现莲花瓣状,中间一座为主峰,其周围是四座较低的山峰,与佛教宇宙观所描述的“须弥山”是一致的。它周围的众多自然景观也对应了佛教宇宙观中描述的诸如四大部洲、七金山、七香海等景象,从而构成了佛教宇宙观中有关“须弥山”这一“世界中心”、“佛教圣地”的完整景观形象。从历史角度看,它是随着石窟的开凿、佛本生的故事及壁画的出现而产生的,也即是随着佛教东传而产生的,须弥山是佛教传播的结晶。须弥山石窟的造像艺术无论是石窟选址,还是佛像造像对象的选址,都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佛教宇宙有关“须弥山”的意境描述――尽量让众佛、众菩萨、众神等居住于山岩之中,使得“须弥圣山”的形象更为突出。

因此,应从须弥山旅游景区的名称着手,将须弥山打造成为“佛教圣地”、“须弥圣山”。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须弥山的整个山体上尽力再现佛教宇宙形态,在山上设置石雕佛像,建设佛教景观,给予游客与众不同的佛教圣地意象。同时在景区通过恢复重建古寺庙来增强须弥山的佛教文化朝觐氛围,为广大香客提供佛教朝觐场所,真正将须弥山打造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佛教文化圣地。

(二)改变经营方式,优化产品结构

目前,旅游者的兴趣不再是单纯的游览观光,正从用眼睛看向亲身参与体验方向转变。须弥山石窟现有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应该从观赏上升到表演和参与体验。须弥山石窟开展的旅游活动,除了一般的游览活动外,还应该结合有兴趣的游客开展参禅、食斋、放生等佛事活动;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敦煌、少林寺等成熟景区的艺术表演团在景区进行演出,邀请游客加入表演,在增加游客体验的同时,也丰富了须弥山石窟的旅游内容;另外,依据须弥山石窟区域旅游开发后的规模,辅助开发文化休学旅游产品、丝路文化体验产品以及佛教养生度假产品等,以适应旅游区高端客源较高层次的需求。

(三)加强佛教导游队伍建设

导游是文化的传播者,导游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旅游教化作用的发挥。对于佛教文化旅游来说,要求导游员必须具备较丰富的佛教文化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解答游客关于佛教方面的一般性提问,懂得对佛教问题去粗取精,能够正确区分佛教和迷信,不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在追求讲解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要注意科学性,注重导游词的编写,从须弥山石窟和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挖掘内容。景区导游人员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博才多学,熟悉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这样才能讲解得既生动又翔实。

(四)加强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旅游

区域旅游合作是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区域整体旅游形象建设的新要求。固原市原州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更条件,因此,在考虑须弥山旅游区与六盘山以及火石寨等旅游资源整合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崆峒山旅游区和宁夏北部乃至西北地区其他佛教旅游区的合作,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将须弥山旅游区打造成为区域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线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须弥山石窟自北魏开凿以来,1500多年间屡建屡毁,从建筑风格、佛像服饰、雕刻手法、菩萨宝冠到绘画内容,都真实地记录了佛教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变迁,也放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是中心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须弥山石窟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发展固原佛教文化旅游的基础,地方政府和旅游管理经营部门必须在文化上下功夫,固原的旅游业才能更好地发展。

上一篇: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文化差异性探微 下一篇:有关网络炒作伦理缺失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