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时间:2022-10-18 07:33:39

从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内容摘要:选择切入点是阅读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而课文的题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由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本文在教学实践和案例研读的基础上通过解题来选取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的规律和方法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解题 阅读教学 切入点

阅读教学切入点选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还会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题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抓取题目所透露的丰富信息进行切入。

一.从文题中关键词切入

有些叙事类文章的题目是主谓短语,言简意赅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烛之武退秦师》等文题均有此特点。这类题目中往往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关键动词,连接“施动者”和“受动者”。抓取这类题目中的关键动词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从“为何”、“如何”等角度深入探究,往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触龙说赵太后》,全文围绕着“说”字展开,教学时可从“说”字切入,引导学生探究“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重点研读“说”的经过,鉴赏触龙高超的劝谏艺术。又如《孙权劝学》可抓取“劝”字切人,引导学生从“为何劝”、“如何劝”、“劝如何”三方面感知内容;再如《伤仲永》重心在“伤”字,“伤”既奠定故事情感基调,又蕴含悬念意味。扣住“伤”字来切入,从“伤”何事、如何“伤”两方面进行探究,便于理顺“一事一理”的脉络。

有些文章的题目是偏正短语,由中心词和在它前头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如《我的空中楼阁》《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星期一早晨的奇迹》《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家的男子汉》《奇妙的克隆》《世间最美的坟墓》等。这类文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抓住修饰限制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直入文本,一气呵成,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文时,肖家芸老师首先请学生读题悟题,在学生有了“中心内容是写秋景,‘故都’是限定词,暗示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一初步认识之后,顺势切人,“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直入重点段落,为学生尽快打开自读局面导引最佳航向。又如,李百艳老师在教学《了不起的粉刷工》时,紧紧抓住课题中修饰语“了不起”切入,抛出“汤姆究竟了不起在哪里”这一基础性问题,既激发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小说情节,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两个课例都抓住了文题中修饰限定词进行切入。当然。因为课型、内容、目标的不同,前者主要是通过“调焦”圈定自读重点,后者更像“路标”指引学生朝特定的方向去思考。

二.从文题的语言风格切入

阅读是一个拾级而上的思维过程。阅读者一般先要通过对词句篇章的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写了什么”,接着,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回过头来对词句篇章咀嚼鉴赏、品味推敲,明确文章是“怎么写的”;然后,深入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揣摩作者构思的意图;最后就文章的内容、表现形式做出评价。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紧扣文本、学情,又要符合阅读的认知规律。

有些课文,内容一望便知,语言却别具风格。“赏析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这种独特性在题目中也凸显出来,设计教学时,可从文题的语言风格切入,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语言风格。

例如,《表哥驾到》是颇受中学生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品,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其显著特点,这在文题中也体现出来。教学时,李百艳老师从文题的语言风格切人。她首先请学生感知内容,自拟题目,然后与原题比较,通过对“驾到”的赏析初步感受“大词小用”的幽默效果;接着用“这个题目在交代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巧妙过渡,再顺势切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能体现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或语句”,进而重点品读“作者怎样用充满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教师要善于取舍,切入点的选取事关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内容较浅但语言独特的《表哥驾到》,李老师没有在感知文本内容上兜圈子,而是把重心放在语言学习上。另外,切入点的选取既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设置,又要和后续的教学内容发生关联,以形成一条切入路径。正因为形成了“拟题――比照――调焦――品读”的切入路径,《表哥驾到》的教学流程才会自然流畅,奔向目标。

三.从文题的写法标志切入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散文。题目一般会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如《松树的风格》、《白杨礼赞》等。作者要比拟或象征的某种精神、品格、人物、感情都寄托在该“物品”之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抓取此特有标志物切入,深入挖掘象征物和被象征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题目中“爱”蕴含着作者对莲的感情,是题目中的关键词,“莲”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教学时可抓住“爱莲”切入,设置四个层层深入的问题:“作者爱莲,爱的程度深吗”,“作者如此爱莲,到底爱莲的什么”,“作者如此爱莲,爱的仅仅是莲吗?爱的还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点呢”,“作者爱莲,赞君子,是为了表达什么”这样小切口、深挖掘,既揭示了象征的寓意,又理解了作者含蓄表达出的志向和抱负,充分领略了“托物言志”写法的妙趣。

这样切入的好处就在于它顺应作者的构思,形成了一条切入路径:先分析象征物的特点,然后用“作者写的仅仅是(象征物)吗?作者写的还是什么?”巧妙过渡,转入对寓意、内涵的挖掘,最后用“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顺势再切,转入对构思、手法的领悟。整个教学流程衔接紧密,水到渠成。

小说和叙事散文也常以“物品”为题,情节或事件都围绕着它来展开,起到线索作用,亦具有标志性特点。切入这类文章,可紧扣“物线”,或直接设问“请概括围绕(物品)写了哪些事”,或提取词语,梳理情节。例如,尤立增老师在《币链》的教学时,首先请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以“项链”为中心词,提取几个动词,形成几个动宾短语。采用这种切入的思路,巧妙达成了既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又训练学生概括能力的目的。

无论是暗含象征意义,还是一线贯穿全文,这类文题都具有写作手法方面标志性特征,在切入时,我们要抓取这种独特性,“批大,导大寂,因其固然”。

四.从文题的矛盾之处切入

有些文章,由于受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只能采用委婉曲折的笔法来写作,命题也是别有讲究,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深沉有力。这样的文章,可以从揭示文题的矛盾之处切入,深入挖掘文章的弦外之音。

例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1933年写就的著名杂文,可如是切入:“写文章就是为了纪念,为了不忘却,而这里的‘纪念’却是‘为了忘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悲愤交织的心曲。又如《陋室铭》文字简约而意味隽永,是“气出来的名篇”。题为“陋室”,文却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切入时,可抓住“陋”与“不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文章反向立意、托物言志的手法。

有些科普小品文,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文章富有“趣味”,题目巧设悬念。切入这一类文章,钱梦龙老师的《死海不死》是极好的示范。他首先请同学们猜题:“今天一起阅读一篇说明文,它的标题很能引起阅读的兴趣,请猜是哪一篇并说说你这样猜的理由”;然后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从而解答“死海不死”的悬念;短暂讨论“哪些可以不教”之后,便用“哪些地方引起你的兴趣?用了什么手法引起你的兴趣?”这两个问题再次切入,把教学重点落在赏析小品文的“趣味性”上。整个教学设计既敢于取舍又善于切入,为教学科普小品文提供了借鉴。

总之,题目是窥察文章的“窗口”,它们或概括文章内容,或点明行文线索,或揭示文章主旨,或亮出作者观点,或蕴含象征意义。切入时要因题制宜,结合文本,针对题目的不同特点、作用,选取最准的点、最佳的路径切入文本。

上一篇:少教多学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 下一篇:和谐互助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