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型社团建设实践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10-18 06:20:59

高校科研型社团建设实践探索与思考

摘 要:针对高校科研型社团建设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社团宗旨、社团机制、活动形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就创新社团活动形式、提升社团影响力、提高社员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上提出几点思考,对科研型社团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科研型社团 社团建设 实践 思考

目前,很多高校正在朝研究型大学方向发展,确立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科研型社团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引导作用,成为大学生塑建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的“第二课堂”。然而,许多社团在社团宗旨、社团机制、活动形式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规范化和制度化,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他们科研创新的能力,形成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成为高校科研型社团建设工作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在大学生科研型社团中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活动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明确社团建设宗旨、统一思想、确定方向

社团的宗旨是社团的指导思想,是时代赋予社团的历史使命。尤其是科研型社团的枯燥性、严谨性与重要性特点,更要求科研型社团应宗旨明确、思想统一、方向确定。

1.1以兴趣为导向,科研与人文并进 社团建设应以“以兴趣为导向,科研与人文并进”为科研型社团的宗旨。首先,“兴趣”是科研型社团的前提与核心力量,社团是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发展、创新之平台。科研型社团本身有一定的枯燥性,如何提高社员的兴趣就成为社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科研型社团工作的主体是对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锻炼。在如今各种社团风靡的高校中,科研型社团坚持做科研不走弯路,也是对社团的考验。同时,人文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人文的升华,科研拥有人文的气息,人文包含科研的精髓,科研与人文并进是新时代的科研型社团的发展方向。

1.2注重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马克思主义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样,在社团管理中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远比做课题、办活动本身重要得多。在有些情况下,社团管理者和社员会因为某些原因而使活动失去意义。一方面,社团管理者在社团的管理中往往会掉入单纯举办活动、迎合大多数人的需求而使活动失去本身的意义走入误区,或是被“社团联合会”等上级组织的条条框框约束,或因某些功利性因素,举办一些价值不高偏离社团宗旨的活动。另一方面,社团社员加入社团的动机不纯,如少部分社员仅仅为了依靠社团个人出名声、出风头或仅仅为了消遣。这些变质的社团活动并不能让社员受益,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利益,却远比不上具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在科研型社团中,花哨的社团活动未必是成功的活动,能让社员学到科研的方式与方法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

1.3以流行病学为基础,注重科研思维的养成 科研型社团应注重社员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的共同培养。然而,在本科生专业知识与外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若想把如今各种科研方法学到手十分困难。同时,科研思维的养成远比科研能力的养成困难。因此,“科研”在部分大学生心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此,笔者建议,科研型社团应以“流行病学”与“统计学”为基础,流行病调查为主,实验室研究为辅,注重社员多种科研能力的协调发展,着重于社员科研思维的养成。

2.健全社团组织机制,保证社团规范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社团机制建设,不仅是对社团日常工作和发展的规范,更是其长期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2]。社团机制建设包括社团章程的确立、社团职能部门建设、反馈制度的确立以及社团团建等方面。

2.1完善社团章程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团章程是社团运行与管理的准则,它为社团的日常工作、发展方向、社员奖罚提供依据。社团章程包括社团中的诸多细节,主要包括:社团性质、社团宗旨、社团机构、组织体制、各部门管理制度、社员管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社团活动、对违反章程的处理办法等。社团章程是社团日常工作的准则,它需要社团管理人员坚持执行、不断完善。章程的制定工作相当繁琐,但章程对社团正常运行意义非凡,需要社团管理人员引起足够的重视。

2.2优化社团结构 科研型社团的活动形式和其社团性质,决定了社团独特的社团结构。首先,科研型社团应以培养社员科研思维与科研能力为主,因此社团的主体结构应在社长、副社长下建立“科研团”,以小团队的形式进行科研实践与学习,既方便社员的调度与管理,又能促进社员之间的交流沟通。此外,在“科研团”中选拔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组成社团的“职能部门”,为社团服务。职能部门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社团活动与管理的优劣。职能部门贵在“精”干,主要设有办公室、宣传部、网络部、通讯部分别负责社团的台账、海报与展板、拍照与ppt制作和通讯等方面的工作。具体人员与结构安排见图1。

2.3建立反馈制度 反馈制度是社员与社团管理层交流的平台。通过“反馈”,一方面,社团管理层可以发现社团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另一方面,社员可以反映自身对活动的期许以及参与活动的收获。科研型社团可举办类似于“社员意见反馈的调查”的活动,既可以锻炼问卷调查的能力,又可以健全反馈制度。

2.4向组织靠拢,团中建团 社团团建并非是无稽之谈。新时代的社团要向组织靠拢,在社团内部申请建立团支部,使社团走向规范化、先进化的道路。建立团支部,响应党的号召,学习先进的思想。科研型社团要培养的是对社会有用的科研型人才。社团申请建立团支部,指引社团思想,让社员关注时事,关注民生。

3.丰富活动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研型社团的活动普遍具有枯燥性,而且容易成为说教性活动或是无聊的重复性活动。如何提高社员的积极性,丰富社团的活动形式是社团工作的主要内容。

3.1活动原则 第一,要坚持业务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科研型社团建设既要在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上下功夫,又要通过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团结、锻炼能力、提高理论水平。第二,要坚持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既要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又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与校外社区、养老院、医院等的交流与合作,展示自身、学习经验、提高水平。

3.2活动形式创新 首先,在常规讲座活动方面,不仅邀请知名教授家,而且邀请有所成就、奋斗在科研一线的研究生、本科生。讲座内容可涉及科研过程中的趣闻、经验和小窍门,使过去的宣教变得更丰富多彩。其次,在实践方面,既要注重校内活动的开展,又要大胆的走出去,通过与校外社区、养老院、医院等的交流与合作,展示自身、学习经验、提高水平。既要注重调研能力的培养,也要争取为实验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再次,要坚持业务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科研型社团建设既要在相应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上下功夫,又要通过目的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增进团结、锻炼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同时,将每一学年的实践包括选题、撰写标书、进行调研、实验室研究概述、数据处理、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等各种详细的任务形式交给社员,让他们在实际中得到锻炼。

3.3提高活动影响力 活动影响力分为活动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影响力。活动前期,利用社团的宣传部,通过海报、横幅、展板、喷绘等工具宣传,还可以通过举办开幕式、发通知等形式宣传。活动中期的影响力依靠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活动后期的影响力取决于两点:第一,取决于社团通讯部的通讯、报纸及活动总结的影响力,第二,取决于课题后期的干预力度。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科研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指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社团管理中,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可以为社团与社员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

4.1多方征求老师意见 导师决定大学生社团的活动成效,也是社团成长和发展的关键[3]。尤其在科研型社团的发展过程中,导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师可以使社团健康、快速的发展。要多方征求老师的意见,为科研型社团提供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

4.2多方筹集经费 学生社团经费是学生社团生存和发展必备的物质条件[4]。同时,经费问题也是社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科研型社团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下面几点获取经费:第一,申请或承办有资助的科研项目获取经费;第二,通过导师或相关部门获取经费;第三,向商家申请赞助。

4.3充分利用多种科研平台 社团可以有多个科研平台申报课题,如江苏省创新计划、谷歌杯益暖中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研型社团应做好动员工作,鼓励社员积极参与。同时,社团可根据自身情况承办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研基金的老师的子课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社团管理中,笔者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如何提高社员的积极性;如何提高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如何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等。唯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清社团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黄成华.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实践[J].中华医学伦理学,2010,23(6):104-106

[2]周振平、王海民、张玉芹.高校学生社团的几点思考[J].承德医学院院报,2007,24(1):109-110

[3]尹宪明,戴铃,钱哓蓉,凌云.导师制对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社团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康复,2009,24(6):427-428

[4]王立新.甘肃省高校学生社团干部和经费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7):122-123

[5]郭汉民.研讨式教学与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1999。20(4):73―77.

[6]潘娌妮,吴蕾蕾.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20―21.

[7]张志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有效途径[J].社科纵横,2005(12):103.

[8]夏立治.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现状及其价值取向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4):84.

作者简介:

葛星(1990-),男,汉,江苏,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本科在读。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投标报价体会 下一篇:浅谈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