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课教师如何与后进生沟通

时间:2022-10-18 05:32:12

任课教师如何与后进生沟通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有效沟通能够激励和影响人的行为,并且能够协调组织内成员及要素关系,使它们凝聚于组织目标之下。

有资料显示,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错误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由此可见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师生间只有心心相通,师生距离才会拉近,师生关系才会更加融洽。作为任课教师,由于时间所限,往往只重视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学生之间,尤其是与后进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因此使后进生转化工作变得困难重重。那么,作为任课老师,如何才能更好地与后进生沟通?我谈一下自己的见解及做法:

1了解学生,主动与班主任沟通

常言道:“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班集体的管理,仅凭一人之力,是怎么也抓不好的。作为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只有借助班主任的力量做到齐抓共管,才能达到管好班级的目的。每接到一个新班,我会主动与班主任攀谈,了解学生情况,尤其要了解那些特殊孩子的具体情况及学困生的名单。交谈的过程中,班主任总会给我提出一些转化学困生等方面的具体措施,都是些很好的建议,为有效转化班内学习较差的学生和问题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2走近学生,主动与孩子们交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 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通过一言一行洒向他们。为了更好地走近他们,我尝试过一些方法。

例如,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他们呆在一起,谈一些他们比较感的话题:电脑、体育、游戏等等。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内心的“小秘密”。“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当他们意识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是真心帮助他们的,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他们自然会认真完成老师提出的各项任务。

3树立自信,发现学生的长处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后进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身上也有好的方面和“闪光点”。只是由于这些微弱、细小的“闪光点”常被大量的消极因素所掩盖,往往给人造成一种一无是处的感觉。为此,任课教师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仅仅是一些苗头,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倍加爱护和扶植,促使其发展成为稳定的积极因素。真诚的表扬与激励,是对学生巨大的鼓舞,能使他们体验到被尊重、被信任和被支持的愉悦,从而迸发出告别过去、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力量。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诚恳而热情地指出他们的缺点,帮助他们克服,切不可一味迁就姑息。

4联系家长,主动寻求合力

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后进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为此,我频频联系后进生家长,通过谈话,推荐其阅读一些教育刊物,力求纠正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力争与其达成教育共识,保证其教育步调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此外,我还及时向家长反映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只有真正为后进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才能使他们摘掉后进生的帽子。

5循循善诱,耐心期待转化

后进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后进生故态复萌,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后进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要知道,雕刻一座石像尚需很长的时间,更何况是塑造人的灵魂呢?对于后进生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反复或倒退,教师要正确引导,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他们在失败中崛起,在曲折中走向成熟。教师既要看到后进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后进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把后进生引上前进之路。

6创设条件,享受成功之喜

目前在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受此殊荣,后进生只能“望奖兴叹。如何奖励后进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在实际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的标准,使得这些后进生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同时,我还有目的地发扬后进生的特长和“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朝着好的方向转化,逐渐使“闪光点”变成“闪光面”,最终使后进生赶上来甚至变成优秀生。

总之,后进生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每一个为师者都抱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定信心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献出一颗火热的心,和后进生一起前进吧!

上一篇:三方面入手提高聋校数学教学效率 下一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