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何以盛

时间:2022-10-18 05:25:15

人文何以盛

讲述人:陶长海。江津作家,《江津风采》杂志常务副主编,并策划组织参与了江津地方党报《江津日报》的创办。今在中共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对江津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

在大重庆的一角,存在有一个地方,从版图上看它就像一只跃跃欲飞。想要翱翔蓝天的雄鹰,它叫江津。也许是上苍特别钟爱这块丰腴的土地,赋予其瑰丽的山水,让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终繁衍成了万里长江一要津。大江西来,在江津城区受阻于鼎山转而向北,复受阻于马骏岭东巡,再受阻于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后转向东北,环鼎山绕了一个几字形的大弯,故江津又名几江,位于重庆西南长江之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

据考查,从远古时代起,江津就有了人类。公元1500年前就开始建县,明围石以扩城,清移民而城兴。江津历来被称为巴蜀文化之魂,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江津作家陶长海解释道,只要翻开民国版本《江津县志》,就可发现里面有不少名门望户,书香世家,他们在江津耕读传家,繁衍子孙。有的甚至捐资在江津县城创建书院,广收弟子,成为名馆,培养了许多江津学人。当然,这对纵横古今容纳了不少文人故事的江津来说已不足为奇。江津百姓历来就有读书好学的习惯,书卷味十分浓郁。江津城乡非常崇尚人文诗书。在宋、元、明、清时,冯忠、曾受一、国璋这些县侯就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曾受一“劝学”、国璋设“国璋课”等故事都被传为美谈。津人在农耕之时,首先想到的是子孙后代教育的问题。把对子孙的教育看成是振兴家族的第一要务。时在全县,如果十里八村出了一个秀才,这不仅是一个家族骄傲,而是十里八村人的骄傲。

江津的文化教育在巴蜀各各州县中,是起步较早的。陶长海介绍道,在北宋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江津建成了文庙,这是重庆境内各县史记载最早的文庙。文庙又叫学宫,接收经过考试合格的士子读书,参加上一级的科举考试。在此之前,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年),江津人毕申考取进士,这是重庆地区史载的第一个进士。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江津知县冯忠创办了五举书院,这是重庆地区最先出现的书院。它是江津官办的藏书和讲学之所,以讲习儒家经籍为主,兼议论时政。宋天禧年间(1017-1041)县人又在县治西150里的牛心山(石蟆境内)开设了南山经堂,这是历载的重庆地区第一所民办书院,在这里就读的张弦后考上进士,当上了湖广总领。陶长海叹言,在那个时候,一个家庭能耕能读,几代相袭,就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家庭模式。

北宋时,词圣苏轼的长子苏迈率本家族迁居江津,定居在江津的圣钟里,就是现在金钢沱的圣钟坪。南宋中期,诗圣杜甫的十三世孙杜莘老率家族迁入江津的清泊场。苏迈也好,杜莘老也罢,他们都是进士,是当时的大文人。他们到江津,大修祠堂,大办学堂,到处讲课,教授乡童,大大拉动了江津的人文发展。

陶长海说,因为自己就是从江津走出的人,所以深受江津文化的影响。从江津的“耕读传家”,便可以看出江津的读书风尚,从江津的读书风尚,便可窥视出江津自封建农耕社会里开始,就孕育了自己的文化底蕴。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造就了江津特有的文化氛围。

上一篇:说长寿道“长寿” 下一篇:汪声闻用生命的长度诠释“女人”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