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金融解析

时间:2022-10-18 03:58:42

我国碳金融解析

摘要: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将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必将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金融发展环境出发,就政策理论和市场实际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进行解析。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金融;金融创新;服务模式

一、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变

1.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界定

2003年2月24日,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其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所谓低碳经济主要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更少的环境污染和更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实现经济增长。2008年6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可见,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的变革。

时至今日,“低碳经济”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冲击,低碳经济将可能成为继信息技术革命后的又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碳问题正在从一个技术性问题提升为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博弈,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和扬弃,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必将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和金融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低碳经济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就我国而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约束和挑战,经济发展是保证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政策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工业化进程之中,可持续发展不能否定经济快速增长,低碳发展也不能否定经济快速增长。然而,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低碳经济的含义更接近我们所倡导的节能减排。在低碳发展中以“节能”为先,而非简单地追求低碳的能源结构。因此,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又要保持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思想。

3.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

自2005年,随着全球范围内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可交易,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对碳交易的参与度不断深化,碳金融市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交易市场。低碳经济和碳金融竞争的实质将演变为参与方通过发展碳金融掌握未来碳交易的全球定价权的“金融博弈”。

目前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体系,“碳减排”技术及其产品即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产和资源。我国目前正处于大规模碳排放交易的预备期,期间第一个阶段是资金争夺资源,无论是水、石油、煤炭等资源,都在资金跑马圈地之列,这必将带来资源品价格的坚定上涨。第二个阶段是投资新能源高峰期,全球资金将像曾经追逐互联网概念一样追逐新能源概念,这一点也得到现实市场的验证。预备期之后便是成熟阶段,是新能源商业运用阶段,届时碳货币将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之外的最重要货币。应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己经做出努力,培育交易市场,进行小规模的交易试点。

4.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困境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CDM一级市场上最大的供给方。2009年全年,我国向全球提供的CERs达到1.5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当年全球CDM一级市场交易量的72%,供给量较我国2004年增长30.3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CERs的售价过于低廉,这不仅造成企业与国家大量资源的损失,还为日后相关国际碳交易谈判带来阻碍。

我国虽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碳信用供应国,但却处在碳交易价值链的最低端,国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面临重重困境与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碳金融的认识有待深入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晚,2005年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CDM项目才开始进入中国,使得中国对其的认识时间有限。而且根据《京都议定书》约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末以前无需承担减排义务。这些都使得国内各个层面对碳金融市场的认识了解尚不深刻,碳资源战略意识匮乏。

(2)交易风险较为明显

作为一个处在发展初期且对政策高度依赖的市场,碳金融市场的运行面临着包括政策、气候、金融市场系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风险,导致了交易主体盈利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

(3)碳金融市场有待完善

碳金融市场业务包括直接投融资、碳交易市场业务和银行信贷业务。其中,碳交易市场业务又分为碳指标交易、碳交易中介服务、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还很不成熟——除了银行信贷业务方面发展较快之外(主要体现为国家信贷政策调整战略中,银行体系在放贷方面向低碳经济主体的积极倾斜),低碳导向的直接融资体系与碳交易市场均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碳金融市场目前在直接投融资业务和碳交易市场业务等问题均需进一步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碳金融发展环境

1.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国际环境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普遍接受并遵循赤道原则。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 是国际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已被广泛运用于国际融资实践。其制定于2002年10月,由世界银行下属的荷兰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指南建立,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社会与环境风险而确立的金融行业基准。赤道原则把项目融资中不明确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清晰化、具体化,将整个银行业的环境与社会标准基本统一,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中关于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有利于行业形成良性循环,提升银行业的整体道德水准。截止至2007年底,全球已有60多个金融机构接受了赤道原则,其中既有发达国家的成员,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成员,它们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有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的项目融资额约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90%。由此可见,在整个金融行业中占绝对权重的商业银行,已逐渐意识到履行更多社会责任的可操作和可实现的路径,即开始利用金融手段来限制高污染和高能耗,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2.碳金融业务发展的国内环境

在我国,通过金融市场服务实现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节能环保”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从十七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及2009年12月我国在丹麦哥本哈根会议上所承诺的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降耗40%的目标中可以看出,我国所面临的环保等社会问题迫切需要得以重视和解决。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寻求实现“节能环保”的有效途径,以实现和达到既定的发展要求和目标。

此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提供最大的碳减排市场,CDM潜在市场份额约占全球半成。从国内政策环境来讲,国家为了启动内需,提振消费,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适度的货币政策,重点发展包括环保项目等方面的投资,各家商业银行响应国家经济决策,也在加大信贷的有效投放力度,这些都为银行更好的开展绿色信贷和碳金融交易提供了广阔的营销环境。

三、我国碳金融服务模式

企业的参与构成了碳交易的供需主体,交易平台的搭建为供需主体提供了价格发现机制,而金融机构围绕碳交易市场的金融服务可以促进碳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的一些碳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开始运作并产生了以下服务模式:

1.项目企业融资模式

为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由项目企业自发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更新,对现有设备与工艺进行改进和更新,或引进高效节能的生产线,从而产生资金需求。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直接与项目企业建立融资合作关系。

2.节能服务商模式

在节能服务商模式(EMC)中,节能服务商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对终端客户进行能源审计并向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订融资方案。节能服务商或能源合同管理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能效服务与工程改造,进行节能减排设备的选择和采购,节能客户无须出资金,只需将节能效益部分与节能服务商或合同能源公司长期分享,从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与风险,合同结束,高效的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

3.金融租凭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金融租凭公司与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签订节能减排设备租凭合同后,向银行提交融资需求,银行通过对项目技术和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核,制订融资方案,并在将来取得收益。

4.金融信贷模式

从低碳经济的发展来看,其发展方向、方式和方法均离不开技术手段的创新,而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资金是必要且重要的因素。因此,通过银行信贷战略的调整引导资金的高效配置,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银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四、我国碳金融发展展望

对于低碳经济,高盛集团董事总经理特雷西?沃斯腾克罗夫特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低碳经济是一张三条腿的板凳,其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和资本三位一体的支撑框架。如果缺少任何一条腿,都将导致板凳的不稳。在这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资本。

1.银行——一站式金融支持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国际银行采用的混业经营不同,所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模式,因此国内银行参与CDM更多的是采用信贷支持。通常在碳金融领域,国内银行扮演的角色是对上游需要技术改造升级的企业和拥有技术的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2.交易所——等待价格信号

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碳市场,CDM项目所产生的CERs只能由国外买家到国际市场进行交易。虽然国内早在2008年就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是由于刚起步,发挥的作用还太小。这与中国起步晚不无关系,但中国有可能在碳交易市场,用金融给碳资产定价方面超过美国。中国依赖政策,美国依赖市场,这是造成当前中美在碳金融方面存在差距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算深入与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碳金融各参与主体应联合起来,做出碳价格信号。

3.企业——改变资产负债表

碳市场已从一项协商的政策工具转变为具有经济机能的市场,将使碳资产加速变成真正的资产类别。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高达1260亿美元,专家预计到2012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500亿美元。因此,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尤其是关联企业就不能不重新审视碳—这一新型资产的价值以及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成本增加和碳资产价值被忽视。

4.中间商——低碳综合服务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伴随新兴碳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专业服务公司,涵盖了咨询服务、证券研究、信用评级、保险等类型企业。

低碳综合服务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商业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来自企业自身,通过减少碳排放、实施碳排放管理等手段,节约能源账单、应对政策和法律风险,同时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形象的提升。另一方面来自外部供应链的压力,即供应链管理方面对碳披露的要求。

五、结论

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旋律之一。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既需要先进技术与工艺的支撑,又需要充足资金的保障。国际金融危机的余震还未散去,全球低碳经济的革命已经袭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实际,不断探索、开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产品,扛起科学发展大旗,助力中国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鲍健强 苗 阳 陈 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 中国工业济经.2008(4).

[2]谢太峰 吴一凡:我国碳金融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2).

[3]龚建文 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 江西社会科学. 2009(7).

[4]贾玉宝: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9.27.

[5]毕 军 刘凌轩 张 炳 王 仕: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与困境. 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6]马 丽:首席财务官.2010(7).

上一篇:基于创业型经济的政策设计与管理途径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村新型养老方式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