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大灰狼还是棒棒糖?

时间:2022-10-18 03:30:17

有一个奇特的影子,叫“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6个月会喊爸爸妈妈,9个月会走路,2岁会背十首唐诗,3岁会20以内的加减乘除,7岁被重点小学百里挑一选中,懂礼貌,爱学习,考试成绩回回年级第一……

再看看自己家这位,怎么就这么“不争气”!眼看着自家孩子输在了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怎能让人不着急?

可是,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那么完美吗?父母们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家孩子比,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督促自己狠抓孩子的教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还是仅仅因为,父母本身不够自信?

网络调查

你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你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吗?

从新浪微博上搜索“别人家的孩子”,能找到379,866条结果(此数据每天都会有变化),其中大多数都是做子女的在抱怨父母又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了。近期,本刊通过qq和莫愁网,对近百名30-45岁的父母做了调查,其中有70%的家长表示,自己曾经对孩子说过“别人家孩子”的故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

三十而惑:为了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塔林:没有比较,哪来的进步?希望孩子更好,所以才要比较啊!

海蓝蓝:其实,我觉得每个父母心里都会有个“别人家的孩子”。

棒棒糖:每次在外面跟其他父母聊天,大家都说自家孩子好,我也一样;但估计回到家里,其他父母也跟我一样,和自己孩子一开口,就会说别人家的孩子好。

匠人:还不是为了激励孩子。

会变形的耳塞:我从小就是在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中长大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现在我做了父亲,自然也延用了这个方法。

……

真实故事

我们曾经互为“假想敌”

江蓉

女儿甜甜今年4岁,上幼儿园中班,聪明伶俐,可就是太调皮了,活脱脱一个假小子,让我时常感到很头疼。每天放了学,就跟着小区里一群同龄的小男孩,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玩得满头满脸都是汗,然后就随便用手抹一把,小脸弄得跟个小花猫似的。

我的好朋友莉莉家也是一个女儿,只比甜甜大3个月。这天,我到莉莉家做客,莉莉的女儿穿着一袭粉色裙子,像个公主一样端坐在钢琴前,流畅地弹奏着《致爱丽丝》,这幅景象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散去。回家后,我看见大大咧咧、盘腿坐在地板上的女儿,正在研究几颗弹珠到底如何滚动时,不禁悲从中来,忍不住说道:“看看你自己,哪里有一点女孩子样!”说完就冲到女儿面前,一伸手全数没收了弹珠,“我今天真该带你一起去莉莉阿姨家,让你看看人家女儿……”

女儿吃惊地盯着我,眼神里写满了疑惑,这个清澈的眼神让我顿住了,几乎要脱口而出的话被硬生生地吞了下去。我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我一定会一边数落甜甜的不是,一边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跟甜甜做对比,这样做对吗?

别人家的孩子,这个词对于我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小时候,我的母亲就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我,其中最经常提的就是“张叔叔家的”,这个“”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我心中的“大灰狼”。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只要学习一放松、一退步,或者父母对我有什么新要求,这个“”就会蹦出来。“你这字写得歪歪扭扭,看看张叔叔家的,写得那一手好字……”“我听说,参加数学竞赛拿了全市第一名,第一名啊!”“我下班时遇到,他喊我阿姨,还给我鞠了个躬呢,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成绩好,品德好!”……这个,简直就是我的前世克星,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他就非要和我生活在同一个院子里、如影随形呢?每当这时,我都要在心里狠狠地骂上一句。

所幸,当时我幼小的心灵是健康的,没有因为父母嘴里的这个而自卑,而是把“”作为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前进的目标,想方设法赶超。更值得说道的事情,其实还在后头。

那一年,我和张同时参加高考,一个考上了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一个则考上了上海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两个老乡,在陌生的城市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一次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我也是张父母嘴里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江蓉作文比赛获奖了,可真行!”“江蓉英语成绩那叫一个顶呱呱,你怎么这么不争气。”……我笑着说:“以前每次遇见你,我都气不打一处来。现在才发现,其实你也没有那么让人讨厌……”

两个曾经互为“假想敌”的人,竟还真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张后来成为了甜甜的爸爸,我的丈夫。

现在,我还要为女儿也树这么一个“假想敌”吗?我可得好好掂量掂量,至少也得先跟丈夫商量、评估一下,当年“别人家的孩子”,对我们各自的杀伤力和推动力到底分别有多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宇宙,他们的成长让大人为之惊叹,当那些表现出众的孩子出现在家长面前的时候,跟自家的孩子做一番比较,几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这种家庭教育法十分普遍。那么,我们如何用好“别人家的孩子”,让这个影子走出阴霾,成为阳光下孩子对照自己的镜子呢?

孩子成了彼此的镜子

黎莉

古代孟子曾经提议“易子而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教导。因为大凡一个执教的人,必是以正道教导受教的人,如果做父亲的如此教导孩子,孩子却不能接受,父亲必然会很生气。一生气,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感情。另外,如果孩子反诘父亲的言行,并不都是依循正道,这岂不又伤害了父亲?如此一来,父对子的教育却变成了彼此间的伤害。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父亲也深谙“易子而教”的道理。曾国藩7岁时,父亲开始亲自教儿子识字习文,在曾国藩学业大有进展的情况下,父亲却为儿子另择先生,最终成就一代名人。

对于今天的父母而言,虽然易子而教并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引入易子而教的理念。

说实话,我以前也会时不时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8岁的儿子小涛,而他的同学皓皓,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好,其潜台词就是“我希望你更好”――我希望你的表现更好,所以告诉你,身边有个品行模范,足以成为你的楷模;我希望你的成绩更好,所以告诉你,别人家的他成绩有多么亮眼;我希望你能够跌倒了再爬起来,所以告诉你,我认识一个孩子他有多勇敢……

直到有一次,我遭遇了儿子的无情拆台,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和姑姑家相约去动物园。一见面,小涛就被表弟新买的软弹手枪吸引了。小涛说:“哇,我真羡慕你有个好妈妈,给你买了个这么棒的玩具!”当时的我觉得脸上无光,马上纠正:“我也给你买玩具的啊,你怎么能觉得别人的妈妈好呢?”没想到儿子立即反驳说:“对啊!那你为什么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呢?”

儿子的话,让我陷入反思。我不能只站在自己希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更应该关注儿子的感受。平心而论,儿子身上也有很多优点,但更多的时候,我总是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来跟他的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越比越沮丧,儿子也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尽管我也向儿子作了解释,表明妈妈比较的目的和初衷是希望他好,但小涛还是要求我以后不要再这样了,“否则我会很伤心的”。

于是,我找到皓皓妈妈进行了一番交谈,两人决定改变教子的思路。一天,我和皓皓妈相约一起接孩子们放学,回家的路上,我们公开地谈论了两个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皓皓这次数学测验两处扣分,都是可以避免的错误,可因为太粗心。”“嗯,小涛这次没有出现粗心而扣分的情况。”“小涛认真、细心。听皓皓说,他画的漫画被老师表扬了呢,很有艺术天赋。”“是的,他画画很棒,我也为此感到骄傲,但他自律性弱了些,一捧起漫画书,作业都不肯写。”“皓皓这点值得表扬,一回家就写作业,完成后再看会儿动画片。”……在这看似随意的“闲聊”中,我和皓皓妈把两个孩子最近的表现、优缺点、进步与成绩都摆在了明处,而且用的是“糖果”和“辣椒面”拌在一起的策略,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他们还都乐意接受。

说来也奇怪,两个孩子此后走得更近了。每天做完功课后,他们经常相互打个电话聊聊天。周末,即便没有大人陪,他们也会到对方家里串串门,说说有趣的小事情,交换书籍,做做习题。对于这样的新状况,我和皓皓妈妈自然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点,也有需要改正的缺点,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总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和自家孩子的短处相比,显然有失公允。而“比较”一旦走向极端,很可能会酿成不可挽救的后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阴影下的悲剧

程韵倩 朱棣云

2010年12月,一桩发生在河南省确山县的初中生毒杀同学案震惊全国:14岁的初三学生小方(系化名),利用和同校学弟小明、小亮(均系化名)上山玩耍的机会,用药物毒杀了两个从小一起玩的好伙伴。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14岁的少年愤恨到要让自己的小伙伴“从地球上消失”?

原来,小方父母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走出小山村,去城里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他们的梦想,可小方的学习成绩总是让他们一次次失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能想到的只是给孩子找个榜样,小明、小亮平时和小方很要好,经常来家里玩,小明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小方应该多向他学习才行。于是,只要小方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总要数落一番,“你看,小明比你小1岁,门门功课拿第一,你呢?”几乎每次拿成绩单回家,都要听爸爸妈妈唠叨,一遍又一遍,小方心里很烦,“为什么总是拿我的学习成绩和他比?”渐渐地,他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没有了小明,爸爸妈妈就没什么可说了吧。于是,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发生这样极端的事件,原因应该有多种。

1、自我认同需要无法满足,情绪阀限极低

(1)为什么小方小时候没有“愤恨”小明,而到了初三却“愤恨”到要让小明从地球上消失呢?也许他们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差距还不大,或者小方对爸爸妈妈的低评价还“承受得起”。

到了初三,中考在即,爸爸妈妈看到的只有小方不如人意的成绩,看不到小方其他的优点,变得越来越焦虑,每次都只有唠叨,没有安慰和帮助。而小方进入了青春期,自控力不足,自我意识空前强烈,渴望获得认同,如果无法满足,容易发生巨大的心理冲突。

(2)成熟的人具有较大的情绪弹性,遭遇困难时表现刚强,有担当。青春期孩子的情感尚未成熟,脆弱是普遍的特点。父母屡屡拿小明的优秀来比照小方,让小方感觉自我无比渺小,毒杀完全无辜的小明,说明小方的心理不仅脆弱而且极其幼稚,情绪阀限极低,缺乏基本的弹性。

2、负向的情绪本质占上风,与父母的自我评价相关

情绪本质正向的孩子,态度积极而生活快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则常常感觉别扭,容易对人产生敌意。

小方的父母自我评价较低,怨天尤人,并把这种负面情绪指向孩子,把数落当作教育。这种负向的情绪本质,通过耳濡目染传授给了小方,使小方也习惯于遇到不顺就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让小明来为自己挨骂“负责”。

3、过高的榜样容易激出孩子的“羡慕嫉妒恨”

榜样是目标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孩子积极建树的动力,也可以成为破坏力。榜样成为动力还是破坏力的临界点,关键一在目标的方向,二在目标的高低。

孩子与孩子有很大的差别,就像要求水一样的孩子做铁一样的孩子,目标的方向和标准都难以企及的时候,孩子就可能由嫉妒而生出愤恨,希望竞争对手遭遇厄运、给他们制造麻烦甚至伤害。

(作者朱棣云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比较,或许是推进,或许是压抑

魏雪飞

比较,或许是推进,或许是压抑

我们常说,买东西的时候要货比三家,因为同样差不多的物品,价格不应该相差很大。所以,比一比就知道相对价格,就知道哪一家性价比更高一些,而商家则在被比较的过程中,被迫选择:1、降价。2、转型。3、淘汰。同样,在生活中,孩子被比较了,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在孩子没有长大时,还不是一个“成品”,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的“流通环节”,也就是说,孩子还没有进入残酷的社会竞争中。当然,他们最终会进入,这也是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要“威逼利诱”,因为“适者才能生存”,而竞争能力,要从孩子抓起。拿孩子比较的背后,则是家长希望刺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自己奋发成长,不断进步。用意是好的,但效果未必都能达到预期。

事实上,大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感受来要求孩子,却经常忘记自己是怎样长大的。就像是老年人自己身体虚弱,觉得天冷,也会给小孩子穿上更多的衣服,生怕他们着凉,却不知小孩子新陈代谢快,运动量大,精力旺盛,容易出汗,穿得多了,把汗捂在身上,风一吹,反而容易感冒生病。老人们此时却还在自责和疑惑:穿的不少呀,怎么还会着凉生病呢?是不是体质不好呀?应该吃些什么补品呢?长此以往,总是抓不住关键环节,恶性循环。

另外,商品有一定的标准化,有可比性,孩子却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即使教育体系要求的标准很明确,但仍然需要“因材施教”,了解孩子的先天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比较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或许是推进进步,促进反思,不断成熟。或许是压抑情绪,孩子心理更为自卑和缺乏自信。

比较并没有错,只是家长有时候因为缺乏一定的教育知识,而采用了不合时宜的比较方式和不合适的比较力度。

离位,换位,大孩子的教育;定位,行为习成,小孩子的教育

对比是残酷的,也是现实的。每个孩子的承受力不同,效果自然不同。偶然的对比和经常的对比,又是不同的;正向的激励和负向的激励,有所不同;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效果有所不同;表达的人不同,结果也有不同;表达的时间不同,效果也是不同的。所以,方式的选择基于角色和时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于是,我想起管理学上经常用到的一个词,叫做“三位一体”:离位、换位和定位。离位指的是,离开自己看自己,也是自省;换位指的是,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定位指的是,明确自己的身份和相匹配的任务,只对这个角色本身负责,减少与外部的比较思考。

离开自己看自己和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在孩子的低年龄阶段,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明确自身的定位,该如何做好自己,有时候需要引导和行为强迫要求,这是必须的也是重要的;但如何引导?什么时候要启用强制手段?这就是所谓的家庭教育之科学性。

在孩子3-13岁时,家长尽量选择鼓励,并给些示范的人和事,因为孩子还没有强大的系统思考能力,无法与成年人拥有一样的社会判断。13岁以后,则应该多给些问题让孩子反思,而不是批评。因为他们只能接受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耐性的,而家长们在忙于生计的情况下,使用那些略显极端的教育方式也是必然存在的,对于孩子,既不能放任他们去自我反省,也不能强迫他们完全跟随大人的意志。“打一下,撸一下”的方式对待孩子就比较合适,表扬用于激励,惩罚同样是激励,表扬的时候让孩子看看别人家孩子的榜样,学习如何更好;惩罚的时候让孩子看看自己,怎么改掉缺点。

循序渐进,奖惩并举,示范寻准机点,这是家长们需要学习的。

(作者系上海市行为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心理行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上一篇:义工联里的小精灵 下一篇:多“改”胜于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