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琴冲突变成亲子时光

时间:2022-10-18 03:22:30

把学琴冲突变成亲子时光

我那有阴影的学琴经历

和很多七零后八零整类似,我的父母是老三届。因为年轻时教育资源的匮乏,他们在有了独生女后,不惜余力地为我抓住各种教育机会,生怕琴棋书画有哪样给落下了――即使我当时只有四岁。在他们的理念里,我擅长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能有短。

在“琴”方面,妈妈最初打算是让我学手风琴,因为她觉得手风琴应用灵活,可以携带,可以伴奏。但是,因为几个琴行都断货,他们又迫不及待地要开始我的音乐教育,就临时为我选择了小提琴。不知他们是否认真探讨过我学小提琴的意义,反正,我就这样开始了。

每周一次,跟着一个部队文工团的音乐老师上大班课。上了不到一个月,老师就告诉我爸妈,我的乐感并不是特别好,如果一定要学乐器,应该考虑从键盘类入手,小提琴没有固定音准。当时我家只有一个房间,连客厅也没有,就算有钱也挤不下钢琴,抱着“勤能补拙”的信念,爸妈没有听从老师的建议,决定让我跟常识叫板。

那时,我的小提琴指板上贴满了小小的、已经被摸成灰色的白胶布条,就像盲文一样,借由它们,我这个“音盲” 可以找到音准。但是,旋律于我,在还没有被享受时,已经被乐理和指法取代。一练就是三年。三年中,除了在幼儿园、爸妈单位演出中得到掌声,大部分练琴时间里我与父母的关系都极其紧张。

直到有一天,又到了去上课的日子,我在沙发上睡着了,我爸试图叫我醒来,问我想不想去上课。迷迷糊糊的我斗胆说出了“不想”,没想到我爸居然叫我继续睡,而且等我醒来,他完全没提练琴的事。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碰过小提琴。没有了爸妈的督促,我自己又从没有喜欢上它,碰它干吗?

我在诚惶诚恐中感谢父母对我的放手,然而,直到今日,我的心头都蒙着两层阴影:一,我是个天生乐感不好的人;二,我没能持之以恒。

在生活中领略到音乐之美

我曾经发誓以后决不主动让我的孩子学音乐,除非他自己坚持要学。但是,没想到,有一天,我嫁的人居然来自一个音乐之家。虽然,他自己不是搞音乐的,但家里却出了几位音乐家,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叔叔。

小时候因为家里经济拮据,叔叔从未受过任何音乐教育,大学时的专业叫“水土保持”,与音乐毫不沾边。而他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公公,年轻时喜欢音乐,用自己的第一份工资买了把吉他,后来看弟弟喜欢,就送给了他。结果,弟弟玩入迷,把自己的录音寄给欧洲和美国的大学,竟获音乐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并先后赴西班牙和美国攻读音乐硕士和博士,学成回到自己的家乡从事高校音乐教育直到如今。除此之外,他还发行了古典吉他CD和教程,到各地巡演。几年前,他的古典吉他专辑获台湾金曲奖。在发表获奖感言时, 他说:“感谢我的哥哥,那把最初只是弹着玩的吉他改变了我的一生。”

可能因为这份遗传的音乐基因,在我怀孕的时候,未来要让孩子学音乐的计划被公婆一次次提起。除了我先生,谁也不知道我的童年阴影。如果,我的孩子真有音乐天赋,不,不一定是天赋,只要喜欢,我并不打算抹煞。但是,我在心底不停地问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要让孩子学音乐?怎么学?如果将来不以音乐为职业,学音乐意义又何在呢?

在美国读书时,我和我先生经常参加教会活动。教会的生活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每周日没有传统唱诗班,而是由键盘、鼓、吉他和贝斯组成的乐队配合一些领唱,唱比较现代的赞美歌曲。乐队和领唱一般都是年轻人,从高中生到社会新鲜人都有。他们大多没有受过专业音乐培训,但出于爱好和信仰,上台表演、编曲、有时甚至是作曲都是家常便饭。排练需要占用他们很多时间,但他们看上去却乐此不疲。

一次教会出游,晚上有个才艺表演晚会。五个大学男生又像他们平常一样,键盘、鼓、吉他、贝斯、主唱各就各位。一曲过后,五人没有下台,竟相互击掌,依次顺位:领唱夺了贝斯,贝斯手拿起了鼓棰,鼓手跑到键盘后,键盘手抱起了吉他,吉他手举起了麦克风。就这样,他们一共轮回了五首曲子,震撼了全场。我们被这个创意折服的同时,也不得不惊讶于,他们 “玩转”了音乐!

这些年轻人让我看到音乐于生活、于信仰的意义,但是我深知,这份娴熟技艺下与音乐的交融来之不易。即使我可以扮虎妈,但我更愿为音乐在生活中留一片净土:天籁之音是用来欣赏和享受,我要用怎样的启蒙与引导,才可以不把它与枯燥和痛苦相连呢?

把学琴变成亲子时光

女儿上了幼儿园,作为第一代移民到美国的人,随着对美国文化认识的深入融入,我对孩子的音乐教育看到了曙光。

一次去参加女儿学校的家长开放日,校长让音乐老师报告音乐课的设置。这位老师仿佛是个乐队主唱,竟然用自弹自唱的方式作自我介绍。完毕后,她反复弹奏一个旋律,还叫在场的父母依照这个旋律学着唱自我介绍。父母们有的唱得很high,有的唱走了调哈哈大笑,有的因为害羞,还是不顾老师伴奏,用说来介绍。一圈之后,老师问大家感觉如何,她说她的音乐课有一个目标、一个原则:目标――让每个孩子离开时,都找得着调;原则――在没有压力下学音乐。

可能是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女儿经常回到家后大唱改了词的歌,有时是老师改的,有时,很显然,是她自己改的。词改了,调不变,节奏也得在,我发现这件事儿不简单,挺锻炼人的。女儿对唱歌的热情一直高涨,不仅改歌词,还自己编歌,好不好她也不在乎。除了睡觉和看电视,只要她的嘴不在吃东西或说话,几乎都在唱歌,有时我们甚至还要请她闭嘴,不要打扰到别人。看到她如此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家中的音乐家一致建议我们可以“上”钢琴了,毕竟那是“音准”。

为了介绍这个“大玩具”给女儿,我和先生煞费苦心:搜来很多钢琴演奏视频,让女儿看,当看到她对古典钢琴曲尚不能理解后,我们又找来一些自弹自唱的视频。有了唱歌的爱好做引子,女儿毫无怨言地坐上了钢琴凳。

找老师也是个关键。可惜女儿学校的那位老师要休产假,我只得到别处去打听。因为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相较学历和演奏能力,我更看重教育理念。一位教会朋友介绍的老师和我们一拍即合。

第一次上课,女儿就爱上了这位七八十岁的老奶奶。老奶奶会讲只有小孩子才听得懂的笑话。除了儿童歌曲,老奶奶还会在琴键上弹出青蛙的叫声、老钟摇摆声、汽车的鸣笛声。老奶奶的钢琴上有一个精致的包碎花布的小盒子,那里面都是给年纪小的学生们准备的各种贴纸,从花卉到动物到卡通,应有尽有。女儿每学会一首曲子,老奶奶都在琴谱插图上贴一张贴纸。有时,她居然会和女儿就选哪一款贴纸、贴在什么位置上认真讨论一番。

当然,五岁的孩子再喜欢什么,也保不准被单调的重复性练习泼了冷水。即使不一定要成为演奏家,可最简单的自娱自乐也离不开精湛的技艺,而精湛是没有捷径可言的。每当因督促练琴、嗓音开始不自觉地提高分贝时,我和先生就提醒彼此让她学音乐的初衷:因为喜欢才学,学是为了更喜欢,一辈子的喜欢。

我们试着把每天的练琴从家庭冲突变成亲子时光。因为儿时的经历,我这个“音盲”还算懂些乐理知识,我尽量在练琴时不为难女儿,稍微复杂一点的曲子,我就和她一起练,有时甚至我弹她唱。如果哪天她实在反抗,我就让她边弹边唱她过去练过的喜欢的曲子。每天的练习不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为和钢琴“玩一玩”。经常,她撅着嘴坐上琴凳,结果练到后来像开了个人演唱会,停都停不下来。尽管她现在的琴技还和精湛差得十万八千里,可这份哄都哄不下来的劲儿,让我十分欣慰。

上一篇:在语言品析中引领学生生本对话 下一篇:拿不准的事儿要和孩子事前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