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藏韵 第23期

时间:2022-10-18 02:28:17

熟悉炳灵寺的人都能对那栩栩如生的石窟造像、精美绝伦的壁画和惟妙惟肖的自然山水娓娓道来。而藏传佛教自元、明、清在炳灵寺滥觞,发展以来,遗留下的一些弥足珍贵的金铜造像、镏金铜塔、木雕造像和布画唐卡等可移动的佛教艺术作品却鲜为人知。2008年“五一”期间,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下寺区石窟群对面建成了文物陈列馆,使这些充满藏传佛教神秘灵韵、沉眠百余年的艺术作品重现光芒,为炳灵寺增添了新的风采。

炳灵圣境

藏传佛教在炳灵寺的佛事活动,不仅将许多窟龛内的早期壁画进行了密宗内容的刷新重绘,还把活动范围扩展到了上寺和洞沟地区。凿塔建寺,发展僧众,并先后创立了嘉杨隆珠、嘉杨沃色等六大活佛转世系统,遍及周边大小60余座属寺,成为名噪一时、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文物陈列馆陈列出的清代道人画家临摹的一幅《炳灵寺弥勒圣地图》布画以较为写意的笔法,详尽地描绘了当时亭台楼榭、殿宇绵延、灵山秀水、舟船不绝的炳灵寺寺院繁盛景象,几乎一一对应了炳灵寺今天所有的寺院遗迹,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金铜造像

藏传佛教分为显宗和密宗,而习惯上视密宗为圣教精髓,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为便于随时随地观像修持,工匠们制作了大量精巧轻便的小型造像。这些造像依据经典中规定的仪轨比例,在尺寸、造型、身姿、手印等方面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制,各类佛、菩萨或金刚明王等的密宗造型变化万千、神秘诡异。创作材质也更加丰富,炳灵寺的金铜造像堪称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金铜造像是以黄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镏金的佛教造像。炳灵寺陈列的镏金铜质或铜造像题材有诸佛、菩萨、明王、护法、高僧大德、佛塔等,工艺精湛,造型奇特。佛像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如来、弥勒等,平均高度为二三十厘米,均螺髻高耸,坐势挺立,神情庄重;手结契印或托钵,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宗教色彩浓郁,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仪轨像特征。

菩萨多为丰乳细腰的女性形象,其中以观世音菩萨的各种造型尤为突出,有八臂观音、四臂观音、水月观音,以及观音为救度众生幻化成的绿度母、白度母等。绿度母全身绿色,手持莲花,坐势优雅舒展。佛经中称她能解脱人间的狮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等八种苦难,所以,又称其为救八难度母。藏族历来将文成公主看作是绿度母的化身。另展出的一身泥制白度母坐像,头戴花蔓冠,左手持一曲颈莲花,右手掌心向外作与愿印,双手、双脚各长一眼,面部又长三眼,俗称七眼女,是藏族人心目中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化身。

金刚一般是男、女二人合抱双修的形式,俗称喜金刚,且多面多臂,手持各类法器,形象狰狞怪异。牛头人身的大威德金刚,头戴骷髅冠,怀抱明妃金刚起尸母,全身,造型奇特夸张,据称是文殊菩萨为降伏阎魔王幻化而成的愤怒像。胜乐金刚四面十二臂,手持手鼓、金刚钺刀、三叉戟、颅碗、骷髅杖等法器,右脚踩印度死神迦梨的胸部,左脚踏印度阎魔死主之头,象征着他的修持可以消除普通的生或死,是无上瑜伽母续中的经典造型。

护法像面目狰狞凶煞,神情威严恐怖。其中的一身吉祥天母像,俗称骡子天王,头戴五骷髅冠,手持饮血颅器,身着人皮,侧坐于行走在尸林血海中的骡子身上。那人皮据说是其亲生儿子之皮,象征着大义灭亲。其所骑骡子可于天界、世间、地下遍走无碍,骡子前后各有一狮头人身和象头人身的随从。相传吉祥天母原是一位异常凶残的女神,专以啖人饮血为业,后被释迦牟尼降伏,以其显赫的威力成为密宗中最重要的护法之一。这尊观之令人悚然的造像充分彰显了藏传佛教神秘的宗教色彩。

北方毗沙门天俗称财神,又称黄布禄金刚,是藏教各教派普遍尊崇的财神。炳灵寺的财神像,除见于洞窟壁画外,展出更多的是镏金铜像,神情微怒,全身金黄色,腹部凸起,躯体肥满。左手抱口含宝珠的吐宝灰鼬,代表财宝;左脚踏白色海螺,象征着他能入海取宝。整体造型准确,个性突出,既展示出财神雍容富贵的外形,又显露着其作为佛教护法威慑逼人的气势。

镏金高僧大德铜像,也是炳灵寺文物陈列馆中不可或缺的题材。出现较多的有宁玛派祖师莲花生、袒身披发苦修状的米拉日巴、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等,造像身姿各异,特征鲜明。他们既是对藏传佛教的发展革新做出过特殊贡献的一代宗师,又以精深的佛法和出神入化的神通力被众多的信徒视为在世活佛,具有极高的威望。

镏金铜塔,在方形或圆形的基座之上,起一个覆钵,正面开龛,用于盛装舍利或高僧骨灰,顶部有13层相轮及刹顶,与印度堵坡墓塔有近似之处。展出的另一座宋、元时期的石雕仿佗伽耶塔,四面雕有佛、狮子、花卉等,两侧各开一小龛,龛内又雕一佛。造型独特新颖,雕饰逼真细腻,风格别具。

木雕造像

炳灵寺文物陈列馆的木雕造像有佛、弟子、菩萨和护法,大多为明、清时期的作品。这种木质造像在佛教寺院并不多见,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经制坯、雕凿、刮灰、铺苎、髹漆、贴金、绘彩等阶段。因其均为手工制作,故刀笔细腻,造型灵动,形态万千,少有雷同,又经烟火熏燎,极富沧桑感。展出的一身高约89厘米的弥勒菩萨立像,全身涂以金粉,头戴五智冠,身体两侧雕满缠枝花叶,腰部饰宝珠璎珞,显得华美优雅,气度不凡。双臂一上一下似舞蹈状弯曲,手做契印,胸口开一小洞,内置宗喀巴大师像,谓之“佛在心中”,这是炳灵寺文物陈列馆的镇馆之宝。

除上述几类佛教艺术作品外,炳灵寺文物陈列馆还展出了一些佛教祭祀用品,如唐卡、佛具等,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多角度地展示了炳灵寺藏传佛教文化的艺术魅力。

这些精巧别致、独具魅力的藏教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炳灵寺自元、明以来的佛教艺术空白,延续、发展了炳灵寺的佛教历史。如果说自东晋十六国至唐宋的汉传佛教谱写了炳灵寺前800年的繁荣,那么自元、明以来的藏传佛教则辉煌了炳灵寺后800年的历史。这两种风格迥异、独领的佛教文化体系,以各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在炳灵寺这个景致如画的人间仙境,共同演绎了一段壮观曲折的中国大乘佛教传播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光彩夺目的文化艺术宝库。

上一篇:钟灵毓秀话千灯 下一篇:新疆胡杨3000岁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