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说达人

时间:2022-10-18 11:57:42

谈古论今说达人

当下,“达人”一词充斥耳膜和视野。在网上“管理达人”“数字达人”“电影达人”“着装达人”等扑面而来。达人何人?笔者受好奇心驱使,做了一点简单的训诂。

《辞海》中“达人”词条将其解释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孔颖达疏:谓知能通达之人。”这一用法与现在网络上的“达人”用法似有明显的不同。于是又看了百度百科。其解释为:现代的“达人”。多受台湾流行用语影响,由日语汉字直接翻译过来。总的来说,受汉语影响较深的几个国家都曾经或仍然在使用“达人”这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可以理解为在某个领域成为“显贵的人”。总之,“达人”和“专家”差不多,只是换了个听起来比较时髦的称呼罢了。

古今“达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回想起来,最初接触到“达人”一词还是在大名鼎鼎的《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在这里王勃列举了李广、贾谊等雄才大略而又命运多舛之人,而后引出“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座右铭,随即又潇洒地宣誓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傲风骨和昂扬志向。可见,古代所谓的达人,多是冯唐、李广、王勃一类,在本行业中可称专家中的专家,却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只好达人知命了。而现代的“达人”漫天遍野,所谓“专家”的门槛比诸古之贤达不知要低多少倍。由此,古达人差异渐渐浮出水面,最主要是取向不同――古代更注重人对于命运的承受和接纳能力,而现代更注重人的兴趣或特长,多流于技巧和娱乐。

那么,达人内涵的演变是如何完成的呢?

古代知识分子中既有刘禹锡、韩愈、范仲淹一类百折不挠、执著于政事的入世之人,也有不少像陶渊明、孔稚硅一样寄情山水、飘然隐逸的出世之士。当然,像李白、王维这样得志时人世,失意时出世,精神世界游走于儒道之间的也同样不在少数。知识、能力有限。同时对自己的人生要求不高的普通人,或可以真正做到“苟全性命于乱世”。真正胸藏锦绣又恰逢明时。能够尽展平生所学,最终又没被“走狗烹”而得以善终的能有几人?在中国古代。无论你是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作家、诗人。旷达是一门必修课。这也就无怪乎“知命”成为古之达人的重要标准。而当代中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称盛世。教育地位的提升,网络的勃兴,让人们的学习条件不知比古人好了多少倍,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达人似乎比原来要简单了。而且,当今人们总体生活水准提高,选人一词的内涵中。达观之意渐渐隐去。显达之意渐渐凸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一篇:头上明月心底泉 下一篇:辐射的直接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