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时间:2022-10-18 11:48:47

MRI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

【摘要】 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展开的MRI检查为对CT诊断的一种补充。最近一段时间来,MRI的进展在肺脏功能检查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本文针对MRI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及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呼吸系统; MRI; CT; 肺脏血管性病变; 纵膈及胸膜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99

目前在临床上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胸部X线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由于其充满气体的肺存在良好的天然对比性,所以一般情况下X线检查能够对病变进行清晰的显示。CT扫描以及磁共振成像(MRI)一般不会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进行应用,然而在CT和MRI问世以来,在一些方面对普通胸部X线检查的不足进行了弥补,目前已经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十分重要的辅助手段。本文针对MRI在肺脏血管性疾病、纵隔以及胸膜疾病、肺癌等疾病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肺血管疾病

在临床较早期采取MRI心电门控自旋回波成像的研究显示,肺栓塞的主要症状为血管腔内存在中度至略高的信号病灶。肺动脉高压时能够发现的缓慢血流信号与血栓进行鉴别一般较为困难。梯度回波影像,其中有梯度稳态返回采集(GRASS)对血流存在比较高的敏感性,凝血块呈现低信号。磁化空间调制技术(SPASS)的应用让MRI在成像方面存在了条带标记,能够对肺栓塞以及缓慢的血流信号进行区分。MRI技术的进展成为MRA一种常用的方法。静脉注入造影剂Gd-DTPA后患者屏气所得的3D MR肺血管成像能够对肺栓塞进行准确的判断,且可以对肺血管的解剖进行详细显示,包括有肺动脉的亚段级分支。螺旋CT在对肺栓塞进行诊断方面意义重大。多层螺旋CT使CT在肺栓塞诊断方面的进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MRI依旧为一种存在吸引力的方法,其原因主要是由于MRI检查对X射线和碘造影剂进行了有效的避免,能够在一次检查中对肺血管以及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进行同时显示,MRI还能够清晰显示出肺的灌注及通气情况,在肺栓塞的诊断中意义显著[1]。

在对累及肺动脉的血管炎进行诊断中MRI可提供可靠信息。大动脉炎会对主动脉及分支和肺动脉造成累及。曾有研究显示,在77例患者中肺动脉异常者约占70%左右,其中肺动脉扩张者占17%、血栓者占3%,周围肺血管异常的树枝样表现者占66%,后者的出现应对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予以考虑。白塞综合征累及肺动脉的病例十分的少见,一般占5%左右,为肺动脉瘤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因。若是肺动脉瘤者充满血栓,常规的血管造影无法得到诊断,MRI为具有较大选择性的诊断方法。肺动脉瘤的亚急性或者是慢性血栓在T1WI及T2WI均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肺动脉瘤可呈现真性或假性,多发者比较常见,同时也能呈现出单侧或者是双侧。经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可缩小或者是消失[2]。

2 纵隔、胸膜、胸壁、膈疾病

2.1 纵隔肿瘤 在前纵隔肿瘤诊断过程中,胸内结节性甲状腺瘤在T1WI以及T2WI条件下均呈现信号强度均匀的征象。MRI在对肿瘤的范围及周围结构移位进行显示存在特殊的意义。然而MRI对于鉴别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方面存在局限性。针对一些甲状旁腺肿瘤者MRI在术后依旧存在高血钙者的应用较为常见。异位甲状旁腺可出现在纵隔的任何位置。MRI同核素检查联合能够在术前真开合理有效的定位诊断。甲状旁腺在TlWI上呈现出明显的等或低信号,而在T2WI条件下则表现出明显的高信号。在对造影剂予以注入后甲状旁腺存在明显的强化[3]。

2.2 胸膜和胸壁疾病 MRI可对恶性间皮瘤的肿瘤以及胸腔积液进行鉴别,能够对肿瘤向胸壁、纵隔、胸膜腔以及腹部侵犯的范围进行显示。MRI的T2WI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可对良性及恶性胸膜结节展开有效区别,据研究显示其敏感性在87%左右。脂肪瘤为胸壁最常见的一种间叶肿瘤。MRI及CT均可以准确诊断。其他的良性及恶性肿瘤都表现均为胸壁肿块,MRI信号不存在特异性,然而可以对病变的范围进行确定,这活检及手术均具有重要意义。

2.3 膈 MRI的冠状以及矢状位成像对膈的解剖及病理形态均能够清晰显示。MRI对肿瘤对膈的侵犯、膈疝以及膈破裂进行准确的判断。MRI还能够对膈的运动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从而对胸部病变的MRI诊断予以辅助[4]。

3 肺癌

一般情况下肺癌可经CT获得准确的诊断。然一些病例可采取MRI检查进行诊断,这是因MRI可采取多平面成像对病变进行显示、且肿瘤对胸壁软组织的侵犯进行判断也较为容易以及较清晰地对淋巴结及血管是否受侵犯进行显示[5]。MRI的增强扫描在鉴别肺内的良、恶性结节具有重要作用[6]。MRI为对肺上沟瘤分期进行判断的一种首选方法。MRI的T1WI增强检查能够对中心型肺癌的肺门肿块以及周围的肺不张予以区别。因肺不张的血供相对于肿瘤而言比较丰富,所以其信号强度也相对较高。肺不张信号强度的峰值也相对肺癌肿块要早。MRI对肿瘤对于血管、纵隔、心包及脊髓的侵犯进行显示方面意义明显,然CT在该方面则存在诊断困难[7]。针对一些患者MRI可以对Ⅲa期(可切除)及Ⅲb期(不可切除)的肿瘤予以准确地区分。针对对碘造影剂不耐受者MRI可对CT予以替代确定是否存在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判断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同CT基本一致,敏感性在65%左右,特异性在72%左右[8]。这两种方法均以淋巴结的大小为依据对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进行确定,然而却存在限度。譬如说>10 mm的淋巴结一般无肿瘤转移,

4 小结

综上所述,MRI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十分的广泛,且准确性较高,在同其他方法,譬如CT等进行有效的联合能够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尽管目前在临床上采取MRI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应用相对较少,肺的功能性MRI技术将会对于肺部疾病展开更加深入的评价,日后MRI将会成为对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值得关注[12]。

参考文献

[1] 欧陕兴.呼吸系统疾病CT诊疗新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12(1):418-419.

[2] 马大庆.多层螺旋CT在胸部疾病应用上的进展[J].当代医学,2010,12(3):253-254.

[3] 蔡超达,王贵谦.支气管结核性肺不张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14(8):415-417.

[4] 储成凤.低磁场MRI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价值初探(附29例报告)[Z].中国肿瘤临床年鉴,1993.

[5] 程德云,陈文彬.CT和MRI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内科杂志,1996(5):5-7.

[6] 仲军,任萍.试析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疗[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8):104-105.

[7] 王云华.现代呼吸系统疾病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1):27-187.

[8] 邹煜,张敏鸣,王丽君,等.MRI动态增强模式和肿瘤微血密度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2):417-418.

[9] 张玉珍,范国平,张永平,等.胎儿胸部异常的MRI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9,14(12):457-458.

[10] 涂建华,何江波,姚振威.增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6,33(1):194-195.

[11] 庄培恋,张贵祥.肺癌脑转移的MRI早期诊断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46-247.

[12] 潘纪戌,吴国庚,陈启航,等.肺气肿的诊断:CT和肺功能检查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29(10):680-681.

(收稿日期:2012-08-08) (本文编辑:车艳)

上一篇:癌症化疗应对毒性反应的“吃为先” 下一篇:人们为什么爱看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