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凝重 凄切悲凉

时间:2022-10-18 11:45:42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赏析】

公元1172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四川滞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在这样的寓所里,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又“连江风雨”,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杜鹃的啼叫,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何况是此时此境!“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啼的感受。

下片是写夜闻鹃啼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杜鹃夜啼的无可奈何。客中愁闷时哪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在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时已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作者的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啼内心深层的感触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到鹃啼尚且“不堪听”,而何况此时作者作客他乡,因此更增加了一重羁旅之愁。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上一篇:“抗震小英雄”犯罪该如何反思? 下一篇:文明囚禁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