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IDG资本这18年

时间:2022-10-18 11:16:42

熊晓鸽:IDG资本这18年

作为风投,IDG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赶上了以IT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周期的兴起,经历国家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黄金盛年。

“到今年11月6号,我进入风投行业整整20年”,在中粮广场的办公室里,IDG国际副总裁熊晓鸽回顾自己的投资经历,1991年11月6日――这个正式加入IDG的日子,被他视作自己投资生涯的起点。

从那一天起,熊晓鸽一路见证了IDG资本从筹组创办到发展壮大,终于成为行业中坚力量的全过程,他说自己并没有想到当初的星星之火会有今日的燎原之势,而这么多年风雨沉浮,最深的感触也只是简单的几个字――“要有一点坚持”。

拓荒者IDG

“我们1992年开始在中国做风投”,熊晓鸽回忆,“第一次在深圳银湖宾馆开创业投资论坛,没有人愿来,因为都没人听过创业投资,后来我们只好改名叫IT投资论坛,一下子来了很多人”,他谈起当年筹组基金时的情形,“没人管理基金,在香港和硅谷倒是有200多人来应聘,但懂风投的不懂中国,懂中国的不懂风投,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人,所以我自己就当了第一任的头”。

这并不令人惊讶,中国的证券市场那时不过处于初始阶段,对未上市企业的风险投资,大多数中国人根本闻所未闻。而熊晓鸽在1988年,就以《电子导报》(Electronic Business)记者的身份,奔波在美国东海岸128号公路和硅谷之间,采访创业者和风投,并编撰了美国电子行业最活跃100家VC的名单。

经过1年多的筹备,1993年6月,由上海科委发起的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与IDG集团各出资1000万美元,成立了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半年后,北京科委下属的一家科技开发公司与IDG集团各出资1500万美元,成立了北京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再过半年,广东科委下属的投资公司又与IDG集团各出资500万美元,建立了广州太平洋技术创业有限公司。

对那时的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而言,IDG是真正的拓荒者,整个1993年,熊晓鸽都在费尽唇舌向有关主管官员及创业者解释什么是风险投资,“像马克思主义刚传入中国,需要宣传和普及”。

拓荒者面临的问题远不只如此。按照当时的法律,自然人不能和外资股东合资成立公司。IDG只能在国内设立合资风投。由创业者重新注册公司,再以这个公司与合资风投成立合资企业。政策规定,外资投资占股25%以上才能享受合资企业的优惠待遇,这就要求合资风投的投资占股需达50%以上,这让创业者很难接受。合资公司模式也对被投资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最初涉足中国风投行业的外资VC,无论IDG、华登国际、汉鼎亚太,无一例外陷入了“合资企业”的陷阱。在1995年左右,中国市场上的VC们才开始找到通过离岸控股公司投资国内企业的模式(红筹模式)。

退出也是大难题,IDG直到2000年才有了在中国市场的第一笔退出,而且不是通过上市,是通过股权转让实现的。熊晓鸽谈起那时美国的LP不明白怎么还不退,“其实是没法退”,当时国内A股发行3年以内法人股不能转让,3年以后只能在法人之间转让,不能进行全流通。

从1993年到2000年,近七年没有退出的日子让熊晓鸽非常感慨,“真的要赚钱还是要有年头,看准了一个方向就要坚持一段时间”。

尽管面临的问题很多,但这一阶段IDG在团队组建上却颇有斩获,早期的投资团队核心成员先后加入进来。对IDG资本团队建设颇具意义的组织结构转型在1999年开始酝酿,由公司制转变为合伙制被熊晓鸽视作一个关键节点,“我们是第一个用合伙制在中国做VC的”,熊晓鸽向记者表示。

同样是这一年,规模为1亿美元的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Ⅱ成立。IDG中国的第一支基金规模为7500万美元,单笔投资额很小,1998年至1999年先后两次注资金蝶软件共计2000万元,是其在华投入大型项目的开端。自此之后,IDG资本日渐成为中国IT领域,尤其是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投资机构之一。

时势与英雄

熊晓鸽常以“lucky”来形容IDG资本最初的成功,一是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起飞,二是赶上了以IT与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周期的兴起。作为风投,与这样两股大势相逢,经历国家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黄金盛年,已然是最大的幸运。

搜狐、腾讯、百度、搜房、当当、8848、3721、易趣……这一长串投资企业名单,让IDG资本成为回顾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时,难以绕过的名字。

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与IDG资本的携手,常在后来被描画为创业英雄的传奇,但细究当初情形,却更像是互联网与风投两个行当的拓荒者相识于微时的彼此成就。

IDG资本遇到的,是第一笔“天使”融资消耗殆尽,靠着10万美元“桥式”贷款度日的张朝阳;是拿着改了6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踏上寻找风投之路的马化腾;是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寒冬中进行A轮融资的李彦宏……而这些创业者遇到的,是单笔投资百万美元上下,采用“广种薄收”策略,常以合作投资者身份出现的IDG资本。

风投,作为资本力量的代表,无论出于怎样的动机,为了维护自己作为少数股东的利益也好,为了符合海外上市的严格要求也好,自觉不自觉地希望企业产权清晰、治理规范、信用良好。

他们共同向公众呈现了“阳光”财富的创造过程,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成功路径。

季琦,这个携程、如家、汉庭三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的创始人,今年年初在一篇名为《携程十周年》的博文中回顾当初,“创立携程时候的我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青年,再普通不过的职业和经历。30刚出头,有外企职员,有民营企业主,有国企管理人员,中国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千千万万。”

而今,熊晓鸽与记者谈及他,“到现在为止,VC投资的历史上,还没有人像他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创业,7年内3次作为创始人创办的企业都到纳斯达克上市,每家公司的市值都超过10亿美元。IDG也是前无古人,连续3次都投了他。”讲述这样的故事,是身为投资人最具幸福感的瞬间,因为有幸见证并参与,目睹一切发生。

但江湖之上,成败总是并存,只是成功者为众人瞩目,失败者往往销匿无声。对此,熊晓鸽并不讳言,“我们也有失败,投资了200多个公司,19个不见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失败中学到什么,还有把失败的教训和创业者去分享。”

挑战与转变

很大程度上,IDG资本是与投资企业共同成长的。随着早期投资企业的日渐成长和成长期投资机会的增多,IDG资本原有的基金规模和投资策略都面临挑战。这样的背景之下,IDG资本开始借助外部力量实现规模扩张。

2005年11月,IDG与Accel Partners共同发起的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I(IDG-Accel I)成立,预定规模2.5亿美元,实际总额达3.1亿美元。此前的十余年间,IDG资本都只有一个LP――IDG集团,从这次融资开始,IDG资本将外部LP引入进来。在3.1亿美元的承诺资本中,有2.6亿美元来自于世界知名LP,其中80%以上是Accel Partners的长期合作伙伴。这只是IDG资本扩张的开端。2007年6月28日,IDG-Accel中国成长基金Ⅱ完成募集,预定规模4.5亿美元,实际规模达5.1亿美元。2008年6月,规模为6亿美元的IDG-Accel China Capital Fund募集完毕。

IDG资本的投资策略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投资行业从TMT领域向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其他领域扩展。投资阶段从以早期投资为主,转变为以成长期为主,早期、成长期、Pre-IPO投资并存。熊晓鸽向记者表示,“我们继续保留了做早期的Seed Fund,并且和Accel Partners做成长基金。成长基金的单笔投资规模在2000万到3000万美元之间,现在的IDG-Accel China Capital Fund只做30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项目。”2009年8月,IDGVC改名IDG资本,从侧面显现出这种改变。

还有一个挑战,是人民币基金的崛起。IDG资本的应对相当迅速,今年6月10日,社保基金理事长戴相龙向外透露,将向IDG旗下的和谐成长基金投资12亿元,这支人民币基金的总募资目标为35亿元。

熊晓鸽在采访接近尾声时,不断提到“学习”二字,他说“企业有企业文化,基金也要有基金文化,这种文化是与合伙人的素质分不开的,是大家共同建立起来的。一个基金的管理团队要做到长盛不衰,我认为一个勤于并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非常重要,要不断学习,根据市场变化作出调整。”

“在分配上也有较为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大家都能有所参与,这样就使得在一起待的比较久。有些团队没赚钱的时候挺好的,赚了钱就闹分家,共患难容易同欢乐难,我们可能比较好的解决了共患难和同欢乐。”

正如IDG资本过去18年在中国曾见证过的,一个国家加速追赶世界的脚步,令很多巨大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并不遥远的过去与未来。今日的中国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起点上,面临着结构转型的巨大挑战。创业者与风投,面对的将是愈加复杂的竞争环境,惟有“且学且前行”。

所有人,仍然在路上。

上一篇:投资者如何擦亮眼睛 下一篇:张炳南的黄金岁月